你有沒有想過和小動物做朋友呢?在動物世界中,不同物種的小夥伴們也能擁有深厚的友誼呢。雖然它們之間也會有爭吵,但是不久之後卻又和好如初,就像一個大家庭裡互幫互助、團結友愛又不時鬧些小矛盾的摯友呢,今天小多童書帶你走進他們奇妙的友誼世界。
---
一隻可愛的大象和一隻綿羊成了朋友!是的,你沒有聽錯。只不過它們的年齡相差懸殊了一些—一隻成年羊埃博爾(Albert)和象寶寶藤巴(Themba)。
這對組合也讓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大吃一驚。象寶寶藤巴在6個月的時候媽媽就掉入懸崖去世了。南非的桑伯恩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韋茨監測了藤巴一個星期,他希望有另一隻母象能夠接納、撫養它,要不然藤巴就有死亡的危險。但是藤巴並沒有找到「媽媽」。很快,工作人員就把它接到了聖瓦瑞野生動物康復中心。在這裡藤巴認識了埃博爾。藤巴的紳士與溫柔「打動」了埃博爾。現在,它們已經不能分開了,並且可以在剛剛被拆毀的白蟻丘上打瞌睡。
「在動物王國中,你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合作,我們可能會稱其為『友誼』。」生物學家李·杜蓋金(Lee Dugatkin)說道,「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在動物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並不能非常確定它們的所感所想是和我們一樣的。我們不應該不假思索地就認為,它們跟你的小夥伴們一樣,也是同一種朋友。」
什麼是「朋友」?
美國生物學家馬克·貝科夫(MarcBekoff)博士研究狗、狼和郊狼。貝科夫認為雖然動物間的友誼與人類不同,但它們仍然擁有朋友。動物間的友誼有什麼標誌嗎?如果同在一個族群,動物朋友可能會緊挨著對方睡。它們同對方打招呼、共同出行、分享食物,還互相打扮呢。動物朋友對彼此都很友善,它們甚至一塊玩耍。這種友好的行為對一種動物的生存來說,可能至關重要。為什麼動物需要朋友?「主要是因為從長遠來看,它們能從友誼中獲益。」美國喬治亞州埃默裡大學的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博士說,「友誼都是有來有往。有時一方給予得多,有時另一方索取得多,但最後是雙贏。」
在11隻羅德西亞背脊犬幼犬當中好像出現了「不和諧」,怎麼一隻滿帶花斑的小貓和它們睡在一起?實際上這就是小貓的家。
小貓叫夏奇拉(Shakira),是一隻5個月大的藪貓。夏奇拉的媽媽是德國慕尼黑當地動物園的成員,因為媽媽的奶水不足,導致除了夏奇拉,剩下的兄弟姐妹都夭折了。而後,夏奇拉來到了現在這個不同種族的家庭裡。
動物飼養員羅蘭·亞當( R o l a n dAdam)說:「當時知道夏奇拉的事情後,我決定把它留下。它來到我們這裡時剛出生14天。」起先,亞當先生充當夏奇拉的「媽媽」,他用了2個小時來餵養這隻有1000克的小貓。6個星期後,夏奇拉開始變得很強壯,它已經有能力去新的家庭,與一群羅德西亞背脊犬生活在一起。
當時正巧羅德西亞背脊犬媽媽Katijnga剛剛生了11隻小幼犬,它能夠接受再供養一隻小貓的任務。亞當先生說:「我希望夏奇拉能和別的動物相處,讓它們來代替夏奇拉的媽媽和兄弟姐妹。」
很快,夏奇拉就融入到了狗家族中,它和小狗們一起捉迷藏、一起打鬥,玩累了還會和小狗們一起在輪胎邊上躺下休息。
不過,先不要高興得太早。動物行為學家們認為,這種跨種族的父愛、母愛其實是名叫「催乳素」(prolactin)的化學物質產生的。這種化學物質廣泛存在於各種動物體內,其生物學功能也很複雜。但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它對母性行為(maternal behavior)的影響。當一隻動物體內催乳素數量猛增,它便開始母性泛濫。你會看到動物餵奶、母雞孵蛋等行為,這時哪怕是一個圓形的啤酒瓶母雞也會孵的。而一旦科學家將它們體內的催乳素水平降下來,這些稱職的父母立馬變了臉,有的動物不管嗷嗷待哺的孩子,甚至還會吃掉它們。
親親,和好吧
從昆蟲到靈長類,很多動物的生存往往取決於它們的合作。但一個族群的成員也會為食物和伴侶競爭—打鬥也可能由此而生。我們可能無法分辨兩隻動物是不是真的朋友,但我們確實知道很多動物在為不做敵人而努力。一場衝突後的和好對於族群的生存至關重要。
重歸於好經常會涉及身體接觸。人們伸手相握;海豚輪流摩挲鰭足,它們會一塊兒近距離地遊泳—一隻海豚將鰭搭在另一隻海豚的側面,由另一隻牽著在水裡遊。
斑點鬣狗經常會在族群的巢穴碰面,說「對不起」。一場打鬥後幾分鐘之內,它們就會互相致意,舔呀、嗅呀,還有咕噥。友好的重逢有助於修復關係、緩解對立狀態,特別是在沒有親緣關係的動物之間。
當黑猩猩要和好的時候,它們會真的用親吻這種行為。一些科學家認為,這源於母親和孩子之間嘴對嘴的食物分享行為。有時,讓雙方妥協也是件難事。德瓦爾博士說:「當雄性黑猩猩在對抗後無法和解時,它們有時會在幾米之外坐下,好像在等待它們的對手邁出第一步。兩者之間的不自在顯而易見,它們四處張望-天空、草地、它們自己的身體,同時小心翼翼地避免同對方進行目光接觸。」
重歸於好非常重要,黑猩猩的典型做法是:雌性黑猩猩會接近其中一隻雄性黑猩猩,親吻或觸摸它,然後慢慢地走向另一隻雄性黑猩猩。如果第一隻雄性黑猩猩沒有尾隨其後,雌性黑猩猩通常會返回,拉著它的胳膊讓它跟在後面。然後雌性黑猩猩緊挨著第二隻雄性黑猩猩坐下。兩隻雄性黑猩猩都開始給雌性黑猩猩梳毛。當雌性黑猩猩離開時,它們接著給對方梳毛、喘氣、發出急促的聲音,比以前更大聲地咂嘴,仿佛在說「我們現在又好了」。
德瓦爾博士相信和解是一門「可以學到的社交技能」。5個月以來,他將兩群年輕的猴子放在一起,它們具有截然不同的調解風格:「霸道」的恆河猴在打鬥後很少重歸於好,而它們的短尾猴同胞則是調解大師。起初,兩個族群互不來往,但到了最後,「它們幹什麼都一起」,而且恆河猴可以像短尾猴一樣經常在衝突後和好了。當兩個族群分開,恆河猴在學會這種更和平的方式後,還能把它繼續下去。
永遠的朋友
大象是群居動物,2到10頭雌性大象會和它們的子女組成小群體,一起生活。當雄性大象長成少年,它們就開始獨居,或者同其他雄性大象組成臨時的群體。但雌性大象通常都會待在同一個族群裡,終其一生。它們形成牢固的終生紐帶,會跟隨它們族群的頭象—通常是歲數最大、經驗最豐富的雌象— 不管它去哪兒, 大夥就跟到哪兒。因此,珍妮和雪莉能成為摯友,也就不奇怪了。
當珍妮還只是一頭小象時,雪莉已經20多歲了。在一個冬天,這兩頭大象住在了同一個馬戲團,並建立了親密的關係。然而,命運拆散了它們。22年後,一個純屬偶然的機會,兩頭象在美國田納西州的大象康復中心重聚。安放它們的象舍正好挨著,它們仿佛立刻認出了對方。它們將鼻子從柵欄中伸出,開始互相觸摸,都試圖進入對方的象舍,隨後又開始咆哮。保護區負責人卡蘿爾·布克雷(Carol Buckley)寫道:「這麼深的感情,我此前經歷的任何事情都無法與之相比。」
德瓦爾博士花了35年的時間來研究靈長類動物,像猿和猴子。他相信在這些動物的互動過程中,有友誼的因素在起作用。那麼德瓦爾博士是如何定義友誼的呢?「友誼包含喜歡、忠誠和共同的目的。」他說,「我知道兩隻黑猩猩,它們在30年前就已經是親密的朋友了。它們和另外超過25隻黑猩猩一起生活在荷蘭的一個動物園族群裡。去年我去那裡,注意到它們還是朋友,仍然互相梳毛,在打鬥中互相幫助。多忠誠!」
(本文選自《探索自我》2014年三月號朋友專題,歡迎轉發,請註明出處『小多童書』。溫馨提示:如您想購買此圖書,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哦!)
---
小多期刊改版通知:
2015年,小多月刊《問你問我》《探索自我》《紅松鼠》將合併成為136頁的《少年時》,每月出版一冊,邀請國內外科學家,文學作者和繪者專門為孩子們編寫創作,內容以科學為主,專欄內容包括生活,文學,音樂,人文和英文,對接孩子的學習。《少年時》不僅傳播知識,更是傳遞思維和思想。
《少年時》訂閱方式:
網站訂閱
微店: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訂閱。
官方網站:www.xiaoduo.com
官方淘寶店:http://xiaoduobook.taobao.com
訂閱諮詢
客服熱線:400-680-7771/15712934203
客服QQ:2384499206
郵局訂閱
您可到附近郵局或者撥打郵政上門訂閱熱線:400-6611185
《少年時》郵發代號:82-405
銀行匯款
匯款時請註明您的信息:收件人姓名、地址、電話、訂閱刊物的名稱及起止年
帳號:0200007609047579667
開戶行:工商銀行北京海澱西區支行紫竹院支行
以上是 136 頁的《少年時》內容縮影,實際以實書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