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報導,青海一位76歲的老人,26年前被歹徒搶劫,在與歹徒搏鬥中,腦部被插入一把10釐米長刀。因當時醫療條件有限,無法將刀取出,只能保守地做止痛治療。
26年過去了,老人再也無法忍受疼痛,但以目前青海的醫療水平,取刀手術仍舊風險巨大。於是,支援青海的醫生將老人接回山東的醫院,並儘快安排了手術。最終,從老人腦中成功取出已經鏽跡斑斑的長刀,目前老人術後恢復情況良好。
此事中,我們既看到了老人與病痛鬥爭26年的堅強勇敢,也看到了醫護們救助病人的強烈責任感。既看到了我國醫學水平可喜的進步,也看到了國家守望相助、互相扶持的凝聚力。
一把10釐米的長刀,在腦袋內"長"了足足26年,從鋒利的兇器變成了鏽跡斑斑的毒瘤,其疼痛與難忍光是想像都會讓人倒吸一口氣。老人卻帶著它渡過了漫長的26年,活到了76歲,生命之頑強,毅力之堅強,都不得不讓人折服。
病痛的折磨,往往會摧毀人的意志,有多少人在病痛面前,頹然倒下,老人的例子,相信會給許多尚在病痛中掙扎的人以力量。有時候活著很艱難,但有時候活著卻也就是這麼簡單,多一份信念,多一分堅持,或許終有完全擺脫病痛的一天。
除了老人,援青醫生的"仗義伸手",也讓人感動。身為醫者始終牢記救助病人的使命,甘願離開家鄉,投身於各方面都比較差的西北地區,為那裡的人們帶去希望,這是醫者的責任心。當知道老人的情況,便將其帶回醫療水平更高的山東,儘快安排手術,這是醫者的仁心。
這兩三個月,在疫情面前,醫者的責任心與仁心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為有著他們在一線的艱苦奮戰,才有了如今可喜的抗疫成績。在醫生與患者衝突發生的時候,當群眾對醫護人員心有不解的時候,相信這些事,會適時地給公眾們注入強心劑,讓大家更願意選擇去相信醫生,理解醫護人員的工作。
而老人的得救,除了自身的堅強以及醫生的幫助,也離不開國家醫療水平的提高。這樣的手術,放在數年前估計還只能停留在理論當中,而今不僅能夠付諸行動,還十分成功。想來這就是國家重視科技發展以及人才培養的原因。
因此,學子們在求學的路上,應當多一份使命感與責任感,除了把學問與學歷當作未來謀求一份好工作的手段,也應該肩負起促進國家科技發展、推動醫療水平進步的責任。相信,隨著醫療水平進步,許多罕見難治的病,都會迎刃而解。
當然,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守望相助、互相扶持的團結與凝聚。無論是援助青海,還是此次疫情的援助武漢,都體現了中國兒女血肉相融的骨肉親情,以及一方有難八方相助的團結力量。因為知道在弱小無助時,國家不會放任不管,各地人民不會冷血無視,才給了眾人以堅持下去的底氣和信心。
當然,社會不是一片和諧,總會有個別的衝突出現,但是,在以團結為主基調、以互助為主旋律的中國,始終比其他國家多了一份在災難時讓國民心安的力量。
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病人因為醫者的幫助、因為醫療水平的提高、因為自身的不放棄,走出病痛的泥沼。其實,正能量的事情不僅給予當事人以力量,也會給更多同樣在黑暗漩渦裡掙扎的人以希望。有時候與其抱怨命運不公,不如選擇堅強地活著,與其指責社會缺憾,不如盡力去彌補強大。
科技在發展,醫療水平在提高,這次疫情,也讓群眾跟醫護人員走的更近,心貼得更緊。相信多一份理解,懷抱希望,就會看到國家越來越好,社會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