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科學家,她發現鐳,運用鐳,也死於鐳,她的一生都和放射性物質緊密相連,她在學術界獲得最高成就,她的情感生活也為人津津樂。
她就是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夫人。
《放射性物質》依舊是非傳統傳記電影,導演沒有記流水帳一般,不勝繁瑣地敘述居裡夫人的生平,也沒有把過多的時間放在居裡夫人的科學實驗上。
釙和鐳是如何被發現提純的並不是電影的主題,真正貫穿全片的是居裡夫人對待科學和對待愛情的態度。
釙和鐳的發現不但震驚學術界,也給普通民眾的生活帶來很多改變。
在那個時代,不依靠外部能源就能發出幽幽藍綠色光芒的物質帶給人們無窮的遐想。
從小小的火柴到化妝品都要和放射性物質掛上鉤,更有甚者將冒著螢光的鐳用到降靈會上,成為欺騙大眾的工具。
皮埃爾·居裡對降靈會頗感興趣,但始終堅持科學至上的居裡夫人對此活動十分不屑,她認為把一種新元素用在愚昧無知的迷信活動上是對科學,對自己研究成果的褻瀆。
居裡夫人對待降靈會的輕蔑態度一方面是來自她對科學的尊重,一方面來自孩童時期的心理陰影。
孩童時期,居裡夫人的母親因病去世,這導致她對醫院產生極大的恐懼,以至於成年後仍然無法釋懷,死亡對於她來說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這個心結伴隨著她的一生。
她刻意迴避與死亡有關的一切,所以才會對降靈會如此反感。
但是在丈夫死後,原本一直保持理性的居裡夫也動搖了。
皮埃爾去世之後,居裡夫人因與保羅·朗之萬的曖昧被推上風口浪尖,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壓力讓她不堪重負。
她思念去世的丈夫,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碰撞掙扎後,她發現除孩子外,她與丈夫的聯繫只剩下鐳,而能把丈夫和鐳聯繫在一起的只有降靈會。
為愛她暫時放下自己科學嚴謹的態度,去到降靈會的聚會地點,為夫招魂。
電影中也常常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在居裡夫人在實驗的過程中會突然出現與放射性物質有關的未來世界。
從1945年投向廣島的原子彈,1957年治療癌症的放射性療法到1961年美國內華達州核子試爆,1986年車諾比核電廠洩露。
時空交錯,光影流轉。
這些大事件的發生都與放射性物質與居裡夫人息息相關。
核武器的威懾作用為打敗法西斯提供基礎,放射性療法給癌症病人生的希望,核電站解決為未來世界解決能源危機,過去與未來的交織構成本片最大的看點。
每一種因放射性物質帶來的希望和抗擊邪惡的力量呈現在她和觀眾的眼前,將居裡夫人一生的科學研究同社會效益聯繫在一起。
全片結束之際,居裡夫人和女兒將一名傷員送進醫院,她推開病房門,再一次穿越在過於與未來間,
她看見因原子彈爆炸而死傷的民眾,看見治療癌症兒童的放療機,看見因車諾比輻射洩露而躺在床上的消防員,最後她看見同樣受到鐳影響死去的丈夫。
每一種因放射性物質而帶來的災難與疾病又呈現在她和觀眾的眼前,提醒著世人警惕那看不見的危機。
臺灣譯名給電影添加了一個副標題——放射永恆。
永恆的不僅是那些放射性物質,更是發現它們的居裡夫婦,是科學發展歷程中甘於奉獻的偉大科學家。
右上角星標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得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