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放射性物質》,永恆的居裡夫人

2021-02-21 YYeTs人人影視字幕組
賽博格的章魚,人人影視認證評論員,90後,強迫症患者,機械與賽博朋克主義者。

她是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科學家,她發現鐳,運用鐳,也死於鐳,她的一生都和放射性物質緊密相連,她在學術界獲得最高成就,她的情感生活也為人津津樂。

她就是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夫人。

《放射性物質》依舊是非傳統傳記電影,導演沒有記流水帳一般,不勝繁瑣地敘述居裡夫人的生平,也沒有把過多的時間放在居裡夫人的科學實驗上。

釙和鐳是如何被發現提純的並不是電影的主題,真正貫穿全片的是居裡夫人對待科學和對待愛情的態度。

釙和鐳的發現不但震驚學術界,也給普通民眾的生活帶來很多改變。

在那個時代,不依靠外部能源就能發出幽幽藍綠色光芒的物質帶給人們無窮的遐想。

從小小的火柴到化妝品都要和放射性物質掛上鉤,更有甚者將冒著螢光的鐳用到降靈會上,成為欺騙大眾的工具。

皮埃爾·居裡對降靈會頗感興趣,但始終堅持科學至上的居裡夫人對此活動十分不屑,她認為把一種新元素用在愚昧無知的迷信活動上是對科學,對自己研究成果的褻瀆。

居裡夫人對待降靈會的輕蔑態度一方面是來自她對科學的尊重,一方面來自孩童時期的心理陰影。

孩童時期,居裡夫人的母親因病去世,這導致她對醫院產生極大的恐懼,以至於成年後仍然無法釋懷,死亡對於她來說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這個心結伴隨著她的一生。

她刻意迴避與死亡有關的一切,所以才會對降靈會如此反感。

但是在丈夫死後,原本一直保持理性的居裡夫也動搖了。

皮埃爾去世之後,居裡夫人因與保羅·朗之萬的曖昧被推上風口浪尖,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壓力讓她不堪重負。

她思念去世的丈夫,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碰撞掙扎後,她發現除孩子外,她與丈夫的聯繫只剩下鐳,而能把丈夫和鐳聯繫在一起的只有降靈會。

為愛她暫時放下自己科學嚴謹的態度,去到降靈會的聚會地點,為夫招魂。

電影中也常常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在居裡夫人在實驗的過程中會突然出現與放射性物質有關的未來世界。

從1945年投向廣島的原子彈,1957年治療癌症的放射性療法到1961年美國內華達州核子試爆,1986年車諾比核電廠洩露

時空交錯,光影流轉。

這些大事件的發生都與放射性物質與居裡夫人息息相關。

核武器的威懾作用為打敗法西斯提供基礎,放射性療法給癌症病人生的希望,核電站解決為未來世界解決能源危機,過去與未來的交織構成本片最大的看點。

每一種因放射性物質帶來的希望和抗擊邪惡的力量呈現在她和觀眾的眼前,將居裡夫人一生的科學研究同社會效益聯繫在一起。

全片結束之際,居裡夫人和女兒將一名傷員送進醫院,她推開病房門,再一次穿越在過於與未來間,

她看見因原子彈爆炸而死傷的民眾,看見治療癌症兒童的放療機,看見因車諾比輻射洩露而躺在床上的消防員,最後她看見同樣受到鐳影響死去的丈夫。

每一種因放射性物質而帶來的災難與疾病又呈現在她和觀眾的眼前,提醒著世人警惕那看不見的危機。

臺灣譯名給電影添加了一個副標題——放射永恆

永恆的不僅是那些放射性物質,更是發現它們的居裡夫婦,是科學發展歷程中甘於奉獻的偉大科學家。

右上角星標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得精彩推送

相關焦點

  • 居裡夫人:瑪麗·居裡
    1903年,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居裡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裡夫人於1934年7月4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
  • 居裡夫人有個筆記本,是一件歷史文物,但它要放在鉛盒裡保存
    提到放射性物質,就不得不提一個人——「居裡夫人」。居裡夫人原名為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MariaSkodowskaCurie),因為她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裡都是著名的物理學家,所以他們常被稱為居裡夫婦。早在1895年,居裡夫人在索爾本大學(巴黎大學)就讀的第四年,她就發表了題為《鈾和釷的化合物之放射性》的論文。
  • 通過她的私生活,讓我們重新認識居裡夫人
    1903年,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居裡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
  • 來,聊五分鐘居裡夫人:關於瑪麗·居裡的20件小事
    就簡單聊幾件居裡夫人的軼事,紀念一下這位核能開山祖奶奶吧。 資料大部分來自居裡夫人自己寫的自傳,以及居裡夫人小女兒為她寫的傳記。 提出放射性不是來自分子作用,而是來自原子本身。「放射性(radioactivity)」這個術語也是她造的。發現了元素釙(Po)。這個新元素,以居裡夫人的祖國波蘭命名。
  • 居裡夫人是蕩婦?揭秘她鮮為人知孀居生活
    晚年居裡夫人瑪麗·居裡通常稱居裡夫人,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化學家。
  • 生活 另類「波蘭蕩婦」居裡夫人鮮為人知孀居生活
  • 居裡夫人的故事 | 紀念瑪麗·居裡
    當時,巴黎索本大學教授貝克勒爾第一次發現了具有放射性的元素——鈾。這件事引起居裡夫婦很大的興趣。他們決定沿著貝克勒爾的足跡,繼續探幽索微。摘自《科學家故事100個》,葉永烈著,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居裡夫婦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居裡夫人在丈夫死後堅持研究,最終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瑪麗·居裡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臨死還在實驗室裡。
  • 傳奇女性 居禮夫人筆記本 仍具放射性「千年不退」
    即使到今天,她1899-1902年期間在實驗室中使用的筆記本仍具有放射性,預計還將持續1500年。推文一出引發熱議,網友紛紛留言回覆說,「向她致敬」、「真正偉大的科學家」、「這就是為什麼我如此熱愛歷史,建議大家可以深入研究居裡夫人的自傳筆記」、「有些人即便死了,精神仍然活著」、「她的名字是Marie Sklodowska」。
  • 居裡夫人:另類「波蘭蕩婦」鮮為人知的生活
    居裡夫人「居裡夫人」不是一個尊稱,而是一個蔑視、侮辱和抹殺她的真正功績的稱呼。很多教科書都把「居裡夫人」奮鬥半生發現了「鐳」的事跡作為勵志教材,卻很少揭露出,這個「勵志」偶像的一生是怎麼樣地遭受著不公正、歧視、打擊的。011898年12月26日,瑪麗·居裡提交給法國科學院一份報告。在這份報告中,她稱自己和丈夫皮埃爾·居裡發現了一個比鈾的放射性要強100萬倍的新放射性元素88號。
  • 事實勝於雄辯——居裡夫人的硬核操作
    對此,居裡夫人並不認可,卻也不願意介入報紙上的這場爭論。事實是最好的裁判,唯有自己的實驗結果才能消除開爾文勳爵的質疑。1902年,鐳的原子量由居裡夫人以0.09克氯化鐳為實驗材料初步測定。更加精確的測定則由她在1907年發表在這篇由EDP Sciences的前身《鐳》(Le Radium) 出版的裡程碑式的經典文獻中,說明了EDP Sciences 在世界科學出版史上的重要地位。
  • 法國科學家伊雷娜·約裡奧·居裡
    與其夫約裡奧-居裡(外國婦女出嫁後通常隨夫姓,而這對夫婦為紀念居裡這一偉大姓氏,採取了夫妻雙姓合一的方式)合作於1932年發現一種穿透性很強的輻射,後確定為中子;1934年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並對裂變現象進行研究。1935年夫妻共獲諾貝爾化學獎。夫妻倆還於1948年領導建立了法國第一個核反應堆。
  • 居裡夫人:一家五人四次獲諾獎,被國人罵作「波蘭蕩婦」一戰仍為國犧牲奉獻
    由居裡夫婦開始發現的放射性物質,到了現在,在物理學家控制下,已有幾百種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大大地深化了人們對於原子核內部的認識;而且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和醫藥的研究中,應用於工農業的生產中。居裡夫人當然已很有名了,不過依我看,她的重要性仍然還可以再強調一些。因為瑪麗·居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遭受著不公正的待遇。
  • 一家五人得諾獎,居裡夫人和她的後代牛上天了~
    同樣因為是一位女性,居裡夫人申請法蘭西科學院院士被拒。 也因為是女性,居裡夫人因為和朗之萬教授的戀情幾乎身敗名裂。 皮埃爾去世後,居裡夫人因萬分悲痛,一度十分消沉。這時一位叫保羅·朗之萬的科學家介入了居裡夫人的生活。他是皮埃爾的學生,比居裡夫人小五歲,也是一位物理學家,主要貢獻有朗之萬動力學及朗之萬方程。
  • 居裡夫人自傳:父母的優秀品質,是孩子成長的指南針
    伊倫·居裡從小在實驗室長大,玩的是各類儀器、以及居裡夫人的獎章。接受的教育,是生動的實驗,以及神奇的科學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居裡夫人覺得應該把第二次獲得的諾貝爾獎金和金子都捐獻給法國,伊倫毫不猶豫地表示同意,支持母親的行為。而後便跟著居裡夫人一起上前線,利用放射性儀器,確定傷員中彈情況,使外科手術順利進行。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伊倫,繼承了父母的職業,成為了一名科學家。
  • 人物 居裡夫人:年幼喪母,中年喪夫,被罵蕩婦,國破家亡,還有誰比我慘?
    為了養家,居裡夫人開始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兼任教職,同時在艱苦的條件下研究放射性物質。她沒有專業的實驗室,校園邊上一個通風差又漏水的棚屋就是她的工作場所。本來做波蘭人已經夠慘了,但是居裡夫人偏偏還特別愛國。她在大學畢業以後,本來想毅然回波蘭尋找教職,結果因為她是女性,被波蘭的大學拒絕僱傭!就這樣,她還是不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祖國的名字命名。1898年12月26日,她和皮埃爾發現了第二個放射性元素,命名為「鐳」(radium),拉丁文意為「射線」。他們在研究過程中還創造出單詞「放射性」(radioactivity)。
  • 居裡夫人發現了鐳,受到萬千人追捧,卻無意間打開了「地獄之門」
    強烈的放射性使得鐳被貼上了「劇毒」的標籤,它可以集中在人體骨骼中,引發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前者會造成骨髓損傷和造血組織損傷,後者則可引起骨瘤和白血病。如居裡夫人就是因為長期接觸鐳輻射發生了抑癌基因突變,最終因造血功能衰竭而喪生。可惜的是,20世紀初,在人們對鐳的危害性還不甚了解的情況下,廣大商家為了獲取利益,對鐳的作用和功能進行了大肆炒作,製造了一起危害極大的營銷騙局。
  • 不是法國科學院院士的居裡夫人(四篇)
    經過幾個月追蹤和分析,他們在7月18日正式提交法國科學院宣讀的報告中提出兩個重要發現:一是元素釙、二是r放射性」(radioactivity)這個概念。釙的純化和另一新元素鐳的分離等現象的發現,對化學研究有很大刺激;而放射性研究,則是物質本質研究的突破性發現。1903年6月,居裡夫人通過論文答辯,獲頒物理科學博士。
  • 居裡夫人的婚外情人和愛因斯坦的私生女
    (瑪麗·居裡製作和親自操作使用的X光機在一戰的戰場上拯救了受傷的上百萬的法國士兵,她本人和她的女兒最終因為過度經受X光及其他放射性照射,而死於血液病)他們襲擊她的住宅,用石頭砸懷她的窗戶,聲稱要殺死她,要她滾出法國。而曾經熱烈擁護過她,並且在科學上與她同路的一些法國科學家,也聯名寫信,要她離開法國。她最忠實的戰友保羅·艾培——也背叛了她,同意要她離開法國。
  • 《歷史的溫度》:盛名之下,居裡夫人為何會被人稱作「波蘭蕩婦「?
    為了提煉純鐳,居裡夫婦變賣了所有值錢的東西,搭上自己的所有存款,買了十幾噸瀝青鈾礦渣,開始艱苦的提純試驗,經歷四五個月幾萬次的提煉,終於獲得了10克氯化鐳。於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1903年,居裡夫婦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用來表彰他們對放射性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而瑪麗•居裡的坎坷命運,也就此開始。先來說說1903年的這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吧。
  • 居裡夫人是怎樣面對赤裸裸的性別歧視的?
    她使用丈夫皮埃爾所發明的靜電測量儀,發現鈾可以使周圍的空氣帶電,並由此得出鈾化合物的放射性僅取決於其中鈾的含量。這個發現是瑪麗的重要科學成就之一,它表明放射性並非來自分子間的反應,而是來自原子本身。然而,瑪麗的靜電儀又測得,混合物瀝青鈾礦的放射性是純鈾的四倍。由於瑪麗堅信自己之前的推斷,她認為,瀝青鈾礦裡肯定還有其他反射性更強的物質。瑪麗追隨自己的想法找到了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