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辛西亞·帕特森/文
[英]布萊恩·帕特森/圖
艾斯苔爾/譯
少年兒童出版社
《聖誕節的魔法雪橇》是一本適合大點兒孩子的繪本,之所以我把這本書界定為適合大點兒的孩子,原因:
1、相對於普通繪本來說,每頁插圖與文字各半的比重,可能有些小寶寶等不及聽完那麼多文字內容,就急於翻頁。
2、故事相對來說比較長,人物也比較多。這些是小寶寶聽故事的障礙。
3、故事中的「小朋友們」,提出了一個質疑:「你覺得真有聖誕老人嗎?」這是小寶寶達不到的水平。從與繪本中人物思維水平同步的角度來說,大點兒的孩子,對這本書更容易產生共鳴。
「狐狸村傳奇」——麥田精選大師典藏圖畫書,全八冊。
這頁的信息很豐富:既能看出全八冊的書目,又能根據每本書封面,看出每冊發生的季節——涵蓋了「狐狸村」的一年四季。而「狐狸村」呢?卻沒有一隻狐狸,主要人物也在這一頁做了展示。
這本《聖誕節的魔法雪橇》也可以在聖誕節時讀給小寶寶聽——聽不出門道,也可以聽個熱鬧。
親子閱讀過程中,可以和孩子一起關注這幾個細節:
和卡卡讀這本書時,她快三歲,之前她很少讀人物多而複雜的繪本,所以,這本書第一頁就出場了五個小朋友,她有點暈,分不清誰是誰。
但是,就在這種分不清人物的情況下,她還是從圖片中認出了「小威」,她指著那隻叫「小威」的刺蝟說:是他,就是他還沒有吃夠冰蛋糕,還想再要一塊。兔子媽媽說,沒有了,沒有松果做蛋糕了。——這是我給她第一次講完故事後,她拿著書去給她爸爸複述的原話。
我不知道她靠什麼分辨出是那隻小刺蝟想再要一塊,如果是我看圖,我會以為是那隻小獾沒吃夠。
另外,卡卡看中了圖中最右邊兔子「小蒂」的那件紅色棉衣:「媽媽,你給我也做一件吧。」
第二天早晨,他們要去聖誕公園收集松果,順便挑選聖誕樹了。
卡卡指著坐在雪橇上籃子裡的小獾阿傑問我:他為什麼坐著呢?我隨口說,他偷懶吧。卡卡說,他最小,走不動了。
而沒幾頁之後,繪本驗證了卡卡的說法是正確的。「我能坐在你雪橇上的籃子裡嗎,小威?」阿傑問道,「雪太深了,我沒辦法走路了。」
看看我跟卡卡的區別:
我是首先就把做法直接定性為「懶惰」——這是典型的成人思維模式。
而卡卡則是找了個最簡單最直觀的理由「因為他最小,所以他就該坐著」。
孩子的想法很單純。
看來,還是孩子最了解孩子的世界。
走出了林子,他們在一個結冰的池塘上,看到了一輛華麗的金色雪橇。就在孩子們坐上雪橇的時候,雪橇繞池塘一圈後,直接飛上了天,把孩子們送到了一座老城堡掩映的叢林中,他們見到了聖誕老人。
吃啊喝啊玩啊之後,雪橇又把他們送回到狐狸村。
回到家,孩子們把經歷的奇遇告訴爸爸媽媽,但是,沒有一個人相信他們,孩子們約定:那就讓我們來守住這個秘密吧!
在讀繪本的過程中,我把那句:「你覺得真有聖誕老人?」及後邊幾句都給省略了,因為我目前還不想有意識地推動卡卡去思考太過這個與她年齡不符的問題——需要轉動腦筋的這類更深入的問題,我在讀其他繪本的過程中,也一直在迴避著。
當然,本故事後來也通過情節來肯定地回答了「真有聖誕老人」這一說。
我喜歡這樣的故事,讓孩子們儘量保持更多的想像空間,而不是讓一個小小的孩子,變成一個解剖醫生一樣,對各種事物非要剖開表象見本質——這種做法很殘忍。
「小朋友們」在暴風雪中前行。「我們沒有走錯路吧?」小蒂問,「大雪讓所有東西看起來跟平時都不太一樣,我們一路上只顧著說話了,不要迷路啊。」
「這條路絕對沒錯。」魯魯笑著說,「錯了也沒事兒,我們可以沿著來時的腳印返回。」
這兩句有兩個知識點,一是通過小蒂的話直接告訴讀者:「大雪讓所有的東西看起來跟平時都不太一樣。」另外一個,是魯魯的後半句回答。
同聖誕老人的真假存在一樣,因為卡卡小,我也沒有給她講:「這麼大的暴風雪,來時的腳印還會看清楚嗎?早都覆蓋了,那麼,一旦走錯了,是不可能根據來時的腳印返回的。」
不過,過幾天下雪的時候,可以帶著卡卡出去感受一下雪中的景物會與平時不同。
孩子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充滿想像的。這是成人所不能感受到的。
求同存異,是我們每個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面對孩子的這些想像,請不要界定為「說謊」,在俗世中為孩子護住一方淨土。
讓我們和孩子在不同的世界中感受不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