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繁葉茂百花盛 荊楚戲曲魅力新 ——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回眸

2020-12-15 荊楚網

楚劇小戲《疫中情》演出照。

陽新採茶戲小戲《楊家喜事》演出照。

隨州花鼓戲《天使陽光》演出照。

黃梅戲《疫·春》演出照。

「三十年河東啊,四十年河西……」在沃野千裡的江漢平原蝦稻良田的映襯下,一幅鄉村振興的畫卷徐徐展開。

11月23日,隨著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演出結束,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各市州、直管市及神農架林區文化和旅遊局承辦的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暨「頌祖國、奔小康」小戲展演圓滿落幕。

本屆藝術節歷時21天,線上展播和線下惠民結合,雲上觀劇和劇場演出並行,省直和全省17個市州的13臺大戲和38出小戲輪番上演,40個戲曲院團陸續登臺,18個戲曲劇種競相爭豔,線下惠民2萬餘人次,長江雲攜全省雲平臺等線上展播全網點擊量超2000萬,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現實題材

創作成果豐碩

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暨「頌祖國、奔小康」小戲展演共有13臺大戲和38出小戲參演,其中現實題材劇目44部(出),佔參演作品總數86.3%,充分展示了全省文藝工作者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突出抓現實題材創作取得的豐碩成果。

——濃墨重彩,書寫脫貧攻堅主題的人和事。

新洲區的楚劇小戲《蘑菇與鯰魚》,講述了「蘑菇王」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從被誤會到被接受的故事;大冶市藝術劇院的楚劇《我的美麗村莊》,講述了紅茶村在村支部和村委會的帶領下,克服困難,化解矛盾,開展鄉村振興的故事;竹谿縣的山二黃《山茶花》,講的是茶鄉女單茶花突遭家庭變故後,不畏艱難學會炒手工茶還清債務,並帶領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的故事;棗陽市的曲劇小戲《致富路上幸福歌》,講的是兩位貧困戶在駐村書記的幫助下,合夥開農家樂、搞鄉村旅遊,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故事;襄陽花鼓戲小戲《雙推磨》,講的是新任村支書袁青林與女朋友艾月,勸解艾月媽拆遷豆腐坊,支持鄉村修路的故事……

此外,楚劇《大哥大嫂》、楚劇小戲《十裡香》、荊州花鼓戲小戲《回訪扶貧點》、黃梅戲小戲《綠水青山》、陽新採茶戲小戲《臘米樹下》《楊家喜事》、遠安花鼓戲小戲《樹高千尺》《過小年》、通城花鼓戲小戲《豆花飄香》、鄖劇小戲《家事》等劇目,或聚焦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或弘揚生態文明,傳播綠色發展理念等,每一部作品都書寫著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的奮進之筆。

——飽含深情,謳歌疫情阻擊戰的感人故事。

疫情初期,兒子欲赴武漢援建,父母左右為難,最後兒媳堅定投下一票支持丈夫,父親深受感動和兒子一齊上陣……老河口市藝術劇院排演的湖北越調小戲《生死一票》,根據老河口市援建雷神山醫院的16名水電工的真實故事改編,再現了今年除夕前夜16位平凡英雄的壯舉;武漢市蔡甸區的楚劇小戲《疫中情》,講述了疫情期間一個平凡家庭的婚姻故事,表現出武漢人民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的可貴品質;遠安花鼓戲小戲《情滿田野》,則以疫情期間市民吃菜難、農民賣菜難的現象為題材,將故事濃縮在疫情期間一個防控點上,通過值守人員與賣菜農民之間的矛盾衝突,讚揚值守人員堅持原則的品質。

此外,漢劇《老八棟的燈塔》、黃梅戲《疫·春》等抗疫題材原創劇目,將疫情期間溫暖荊楚的英勇故事和英雄人物搬上舞臺,用豐富的舞臺形象,生動的戲劇情節,再現眾志成城、群防群控的抗疫歷程,奏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讚歌。

——寓教於戲,以藝術形式展現全面從嚴治黨主題。

11月3日晚,廉政小戲專場《明心正道看鏡鑑》作為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的開幕演出,拉開了藝術節的精彩序幕。

《明心正道看鏡鑑》專場包括京劇《特別考試》、黃梅戲《天網》、漢劇《正名》、楚劇《審牛》和荊州花鼓戲《昨日重來》等5出小戲,通過講述身邊人、身邊事,傳遞廉政清風的正能量。「京、漢、楚、花、黃」5個劇種同臺上演,展示各自的藝術魅力,既藝術直觀,又寓教於樂。

展演中,多部廉政主題的原創劇目受到觀眾好評。

楚劇小戲《警鐘長鳴》講述了兒子為父親補過生日極盡豪奢講排場,最後老父自掏腰包買單,以此警示兒子要講廉政紀律,不要「千裡之堤毀於蟻穴」;鄖劇小戲《特別測試》講述了紀檢戰線上退下來的老父親,對新擔任縣紀委書記、監委主任的女兒開展「特別測試」的故事;楚劇小戲《一個包》、黃梅戲《底線》等,將反腐倡廉紀法要求融入日常生活的家長裡短,警示黨員幹部守住黨性原則和法紀底線。

這些現實題材的戲曲作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反映時代熱點,關注民生話題,充分發揮不同劇種、行當、流派等藝術手段的表演優勢,使作品形神兼備,為觀眾喜聞樂見。

大小劇種

同臺競相爭豔

湖北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發源地,也是戲曲的重要流變地。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自2008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3屆,成為全省戲曲院團和劇種展示風採、相互交流、共同成長的重要平臺。

本屆藝術節,除了漢劇、楚劇、花鼓戲等大劇種有精彩的作品呈現,如《黎明》《我的美麗村莊》《大將軍吳祿貞》《戒石碑》等,一些不大為大眾所熟悉的劇種,亦獻上優秀作品。

11月8日晚,由竹谿縣山二黃劇種保護傳承展演中心新創的大型山二黃現代戲《山茶花》鳴鑼開唱。該劇從戲曲表現形式、音樂創作等方面進行創新,進一步融入了地域特色文化,並在繼承山二黃傳統聲腔特色的基礎上,採用現代音樂的表現手法,推動國家級非遺品牌「竹溪山二黃」劇種呈現新的氣象。

提琴戲是湖北省崇陽縣別具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因以提琴為主奏樂器而得名。11月18日,由崇陽縣提琴戲傳承發展中心創作的廉政提琴戲《一錢誅吏》上演,以提琴戲唱廉傳廉。

神農架參與本屆藝術節展演的劇目,是以精準扶貧為主題的堂戲小戲《初心》。堂戲又稱唐戲,是流傳於長江北岸、神農架山區的傳統戲曲劇種。關於它的名稱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起源於唐朝,故名唐戲;一說它是群眾在婚嫁喜慶或勞動之餘的民間娛樂活動,因演出所需場地較小,一般在農家堂屋裡表演,所以稱為堂戲。

據統計,本屆藝術節上,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武漢楚劇院、陽新採茶戲傳承中心、棗陽市曲劇團等40個戲曲院團陸續登臺,匯聚京劇、漢劇、楚劇、黃梅戲、荊州花鼓戲、襄陽花鼓戲、隨州花鼓戲、遠安花鼓戲、通城花鼓戲、陽新採茶戲、鄖劇、山二黃、湖北越調、曲劇、文曲戲、提琴戲、南劇、堂戲共18個劇種。

這些院團和劇種,構成湖北戲曲種類豐富、繁花似錦的亮麗風景。

名家新秀

盡展藝術風採

藝術節期間,戲曲表演藝術家、中堅力量和新秀新苗盡展風採,引人注目。

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昨日重來》中,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胡新中、李春華,國家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獲得者孫世安等老藝術家甘當綠葉,提攜後學。

楚劇《大哥大嫂》中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詹春堯,荊州花鼓戲《戒石碑》中國家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獲得者羅濤,漢劇《黎明》中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王荔等中青年骨幹演員表演大氣,光彩熠熠。

一批新秀在參演劇目中挑大梁,或擔任主創人員,或擔綱主演,表現出很好的藝術潛質,受到線上線下觀眾的廣泛稱讚。

隨州花鼓戲《天使陽光》是隨州市傾力打造的首部抗疫題材戲曲劇目。劇中多名主演由隨州花鼓戲傳承班學員擔綱,青年演員李婧表演聲情並茂,注重契合人物的心路軌跡,其表現令人讚嘆不已;何佳琪、黃湘鄂、趙子俊等學員表演投入,在抗疫群像中閃閃發光。

黃梅戲《疫·春》,將山東、湖南兩省醫療隊馳援黃岡的感人場景再現舞臺。這部大戲由青年演員王剛、王美擔綱主演,黃岡藝術學校60餘名學員參與演出,年齡最小的只有9歲。

漢劇《老八棟的燈塔》用紀實手法,通過身邊人身邊事,折射出全民抗疫歷程,更用豐富的舞臺形象、生動的戲劇情節,展現了一幅群防群控的生動畫卷。50餘名演出人員中,年紀最小的僅10歲。

天門市花鼓戲劇院花鼓戲《孝子裡》主創團隊多為90後,其中編劇和導演均是90後;竹谿縣山二黃劇種保護傳承展演中心山二黃《山茶花》演員近40人,大都是湖北藝術職業學院山二黃委培班在讀學生,不少人是第一次演現代戲;遠安縣花鼓戲劇團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迎接建黨100周年等主題打造3出小戲,均採取以老帶新的方式,讓剛畢業的學員參加劇目創作演出,提升學員表演能力……

這些青春身影,展現出荊楚戲苑後繼有人,梨園薪火生生不息的可喜局面。

創新形式

好戲觸手可及

有別於往屆藝術節的集中線下展演,本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充分整合傳播資源,以「雲上劇場」線上展播和線下惠民演出相結合的形式,讓荊楚大地的地方戲曲輪番亮相,聲名遠播。

——惠民演出場場精彩,許多參演劇團將演出場地搭建在城鎮社區、鄉間地頭和旅遊景區,把戲曲節目送到人民群眾家門口,送到遊客身邊,為基層人民群眾和遊客送上文化大餐。

在群眾家門口演。楚劇小戲《蘑菇與鯰魚》的演出地點在新洲區舊街利河村廣場,楚劇小戲《時代先鋒》《回訪扶貧點》的演出地點在大冶市保安鎮保安文化分館,黃梅戲小戲《女兒》《底線》的演出地點在英山縣楊柳灣鎮鑼響坳村文化廣場,黃梅戲小戲《綠水青山》的演出地點在羅田縣駱駝坳鎮張八塘村,把戲曲節目送到人民群眾家門口。

把演出送進景區。陽新採茶戲小戲《臘米樹下》《楊家喜事》的演出地點在陽新縣王英仙島湖景區,文曲戲小戲《乞丐縣長》的演出地點在武穴市希爾寨風景區,楚劇小戲《十裡香》的演出地點在通山縣闖王陵景區。戲曲進景區,進一步豐富了「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的活動內容,讓更多遊客一睹湖北地方傳統戲曲風採。

——「雲上劇場」日日不輟,將舞臺搭到戲臺之外,將戲曲送到觀眾眼前。

本屆藝術節展演期間,長江雲「雲上劇場」線上展播打破時空界限,利用融媒協作的平臺機制,聯動雲上系列埠每日更新推送展播視頻及相關新聞資訊,實行省市縣三級聯通聯動和演出資訊共享共推,覆蓋全省17個市州,實現藝術節所有參演作品都可以通過手機端在「雲上劇場」觀演,讓湖北地方戲曲「觸手可及」。

線上線下雙線並行,讓遠近戲迷不論晝與夜、不論陰與晴都能湊個熱鬧、看場好戲。大戲精品單場、小戲連播數場,優質展播片源讓無法前往現場的觀眾也能擁有身臨其境的觀劇體驗。「7點多鐘吃完飯,時間剛剛好,如果用手機投屏到電視上,一家人還可以邊看邊聊天。」來自新洲的戲迷覃先生說,他每天都會帶著全家老小準時看戲。

過足戲癮

觀眾好評如潮

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暨「頌祖國、奔小康」小戲展演,是一場戲曲院團和劇種的集結展示,更是一次文化惠民的生動實踐,既回溯了千錘百鍊、歷久彌新、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經典,也描繪了田間地頭、城鎮社區、家長裡短的現實生活;既演繹歷史事件,借古說今,發人深省,也書寫大愛無疆英勇抗疫的人和事,彰顯時代精神,可謂既「有靈氣」,又「接地氣」,受到線上線下觀眾的廣泛好評。

基層幹部劉方明看完楚劇《我的美麗村莊》感慨地說:「親歷農村近幾年的變化,感覺這部戲很真實。看了以後深受鼓舞,在如何更好地服務群眾方面給我很多新的啟發。」

經歷過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武漢保衛戰」,武漢觀眾季先生再看漢劇《黎明》有了新的體會:「《黎明》其實凸顯的就是武漢這座英雄城市。今年,我們封城戰疫,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不管過程如何艱辛,武漢人民眾志成城,迎來了黎明。」

荊州花鼓戲《孝子裡》將家長裡短的情節,用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搬上舞臺,家住天門孝子裡的觀眾小劉說:「孝子裡的來源從小就聽老人們講,屋裡人演屋裡戲、講屋裡事,好聽、好看。」

黃梅戲小戲《底線》在英山縣鑼響坳村文化廣場的演出,受到現場觀眾熱烈歡迎,鑼響坳村黨支部書記蘭軍勇說:「這些小戲演出水平很高、思想意義很好,是黨員、幹部接受教育的好作品」。

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支持,觀眾與藝術家的良性互動,是湖北戲曲傳承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藝術家潛心創作、推出更多戲曲佳作的不竭動力。

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表示,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系列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為推動湖北戲曲強省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著名戲劇家沈虹光:地方戲曲的強大魅力來自方言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張揚 通訊員張靜)11月17日,原湖北省文聯主席、著名劇作家沈虹光做客「荊楚文藝名家講堂」(第七期),與網友分享她66年「追戲」生涯。近兩個小時的直播裡,這位可愛的老太太從河南常香玉說到武漢陳伯華,從票友曾經百元大鈔「打賞」講到漢劇如今只剩一家半,談到高興處還不時亮上幾嗓子,為近10萬網友展示了傳統戲曲的魅力。「打賞」百元大鈔一疊疊往上摔沈虹光與戲曲結緣,始於1953年,當時她還未滿6歲。常香玉代表作《拷紅》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大花臉,很嚇人」。
  • 湖北:51個戲曲作品精彩上演
    據新華社武漢11月26日電 湖北地方戲曲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日前在長江雲「雲上劇場」精彩上演。至此,歷時20天的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圓滿落幕。本屆藝術節雲集了近3年來湖北51臺(出)新創戲曲作品,累計吸引線上、線下觀眾2000多萬人次。
  • 第七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圓滿閉幕
    本屆戲曲藝術節主題詞為「渡」,一為紀念徽班進京230周年,二為彰顯在2020年疫情特殊形勢下,戲劇人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堅守戲劇的信心。經過兩個月的展演,第七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期間於12月20日正式落下帷幕。
  • 淮音藝術節 | 第四屆上海(浦興)淮音藝術節隆重開幕!
    淮音藝術節 | 第四屆上海(浦興)淮音藝術節隆重開幕!百花齊放共譜華章10月12日下午,第四屆上海(浦興)淮音藝術節在浦興文化公園開幕!作為前三屆淮音節的傳承和延續,第四屆淮音藝術節堅持正確的文藝方向,不僅為繁榮發展傳統藝術、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作不斷努力,不斷提高,更將普及推廣淮劇和傳播戲曲文化為己任而不斷探索。此次第四屆淮音藝術節的舉辦,期待以樹木成林之森,眾聲成樂之音,給演員和百姓帶來全新面貌。
  • 好戲在家看第三十五場:省戲曲藝術劇院邀您12月25日雲看楚劇折子戲...
    於2009年3月進入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楚劇團工作,曾主演《賀端陽》《思情記》《九相公鬧館》《打豆腐》《蕎麥饃趕壽》等劇目,獲得領導和專家的一致好評,曾榮獲湖北省第四屆楚劇藝術節表演三等獎。高勇優秀青年演員畢業於湖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專業,在校期間學習演出了《雙下山》《活捉三郎》《葛麻》等劇目。
  • 安徽實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 打造特色品牌
    安徽省文化廳   2016年12月27日     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計劃(試行)         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為鞏固當前地方戲曲良好態勢,努力開創地方戲曲新局面,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省文化廳決定實施「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計劃」,推動戲曲劇種和藝術表演團體健康發展。
  • 感受戲曲魅力 傳承國粹經典——記九江一中音樂組教師參加戲曲培訓...
    大江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周嫣然、徐穎報導:為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加強音樂學科教師培訓,促進藝術教師隊伍建設,推動優秀戲曲藝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普及戲曲藝術教育。根據省教育廳《關於組織實施2020年江西省中小學教師省級培訓工作的通知》安排,於11月29日在南昌舉行為期四天的全省中小學戲曲骨幹教師培訓。
  • 國家博物館與中國戲曲學院將聯合舉辦2020·北京中國弓弦藝術節
    圖為2020·北京中國弓弦藝術節海報2020年正值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和中國戲曲學院(簡稱「國戲」)聯合主辦的2020·北京中國弓弦藝術節將於12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
  • 國內專家齊聚濟南把脈「呂劇」發展 地方戲曲接「時代地氣」
    齊魯網濟南10月15日訊(記者 張帥)在10月11日舉行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上,由山東省呂劇院推出的現代呂劇《百姓書記》作為開幕大戲上演,獲得了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的充分肯定。
  • 首部秦腔3D電影《三滴血》獲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
    12月18日晚,從在浙江舉行的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推優表彰盛典上傳來喜訊,由省委宣傳部、省文聯、市委宣傳部、市文聯、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西安演藝集團、西安秦腔劇院、西演·西安易俗社共同推動打造,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新近拍攝完成的首部秦腔3D電影《三滴血》榮獲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 讓璀璨的戲曲成果惠及三秦百姓
    特別是2020年前後,伴隨著戲曲普查工作的完成,《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卷)撰寫加速推進,第九屆陝西省藝術節的成功舉辦,全省戲曲工作在摸家底、出政策、促創作、育人才、興演出等諸多方面進展順利、成效顯著,戲曲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三秦父老,展示出陝西戲曲奼紫嫣紅競芳菲的喜人景象。
  • 第六屆中國藝術節獲獎名單 - 新聞中心
    第六屆中國藝術節獲獎名單一、中國藝術節大獎戲曲類京劇《駱駝祥子》江蘇省京劇院川劇《金子》重慶市川劇院川劇《變臉》四川省川劇院京劇《貞觀盛事》上海京劇院京劇《宰相劉羅鍋》(一、二本)北京京劇院、北京藝術創作中心、北京長安大戲院眉戶劇《遲開的玫瑰》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呂劇《苦菜花》山東省呂劇院豫劇《香魂女》河南省豫劇院三團黃梅戲《徽州女人》安慶市黃梅戲二、三團蒙古劇《滿都海斯琴》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話劇類《虎踞鐘山》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話劇團
  • 「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即將亮相國博
    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在致辭中表示,本次展覽全面梳理了中國戲曲學院70年辦學的有益經驗,著力呈現國戲從創業到改革,從探索到完善所走過的傳中有創、新中有承的風雨歷程,向黨和人民匯報中國戲曲現代教育人才培養的成果,以此堅定國戲在新時代為努力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的信念和決心,激勵國戲人、戲曲人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深圳南山:戲曲文化走進校園 傳承民族經典文化
    近日,由南山區教育局主辦的「戲曲藝術進校園、戲曲名家傳承民族經典文化」巡迴專場演出在深圳灣學校舉行。戲曲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瑰寶,是一種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產,戲曲以優美動聽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造型,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滌蕩起伏的故事情節,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來自廣東省國粹戲劇普及教育研究院的老師們為深圳灣學校師生帶來了多劇種專場演出,在座的師生不僅欣賞到異彩紛呈的戲曲表演,還聽到了戲曲老師們悉心的講解。
  • 2020年東營職業學院大學生藝術節戲曲曲藝專場決賽圓滿完成
    為弘揚戲曲曲藝文化,豐富廣大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12月14日晚,由教師教育學院承辦的2020年東營職業學院大學生藝術節戲曲曲藝專場決賽圓滿完成,本次比賽共有9個表演節目。本次比賽的節目類型多種多樣,有小品、脫口秀、相聲和戲曲。
  • 小劇場戲曲也在內捲化?
    與此同時,「首藝聯2020戲曲電影展映」正好在相距不遠的西單首都電影院放映經典評劇電影《楊三姐告狀》,票圖顯示上座率大約三成。這場電影的票價在各APP上只要9元,繁星的小劇場戲曲節各種惠民活動所費亦不甚高,一條長安街之隔,冷熱有別。到底過不過長安街,我當時頗為踟躇,沒有在大銀幕領略過趙麗蓉、谷文月聯袂風採的遺憾終究沒能打敗對小劇場評劇的好奇。
  • 破解新時代戲曲「生態密碼」
    創新是關於戲曲現代性的命題作為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戲劇源流之一,中國戲曲在廣闊的歷史流變中,形成了濃鬱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審美特徵,以及異彩紛呈、具有強烈差異化的戲曲文化生態系統。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量地方戲曲劇種的湧現,使戲曲藝術創作與展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在全國各藝術種類創作中始終處於先列方陣。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戲曲發展勢態相較於上世紀70年代末,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經過復甦期、上升期後,中國戲曲發展進入了平臺期和瓶頸期。作品創作、傳播創新、觀眾培養、市場開拓等方面,呈現出個別點狀有亮點,全局受限沒有突破的狀態,特別是現象級的精品力作並不多見。
  • 「瀟湘雅韻·梨園報春」2019湖南戲曲音樂春晚舉行
    1月11日晚,「瀟湘雅韻·梨園報春」2019湖南戲曲音樂春晚在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上演。 今晚,「瀟湘雅韻·梨園報春」2019湖南戲曲音樂春晚在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上演,於辭舊迎新之際,為全省人民送上傳統藝術大餐,為群眾的春節文化生活增添一道戲韻悠長的「大菜」。   湖南戲曲春晚已經連續舉辦三年,今年的戲曲春晚以高雅音樂會的形式展示傳統藝術。
  • 暨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第32屆年會舉行
    日前,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河南省文聯、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共同舉辦的「楊蘭春先生誕辰100周年暨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第32屆年會」在河南鄭州召開。年會以楊蘭春大師的精神遺產、「豫劇三團」現象、「公僕三部曲」對豫劇傳承和發展的當代價值為研討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