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村歷史記憶牆 建設大馬路,建設新村……一連串以建設為符號的地名貫穿在廣州市越秀區建設街轄區,這個見證著新中國發展的地方,人文、創業氣氛濃厚。廣州市越秀區建設街黨工委書記李嘉斌說,黨建引領,塑造「建設」新品牌,讓建設街成為廣州中央商務區孵化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跨越時空,融合「鄉愁」,打好「建設」品牌
「建設街的居民對於建設這個名稱認同感非常強」,李嘉斌說,建設街得名建設新村,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廣州市第一個工人新村。時光經過大半個世紀,作為環市東中央商務區一部分的建設街,形成摩天大樓與低矮民居相互交錯的街區風景。至今,許多建築工人、跟建築有關的企業「藍領」仍舊活躍在建設街範圍內,他們與來此居住的環市東國際中央商務區的「白領」及來華經商貿易的外籍人士,構成建設街的社區。
李嘉斌認為,「建設」兩個字,就是建設街居民的「鄉愁」,也是吸引「白領」及來華經商貿易的外籍人士的品牌。街道要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增添新動力、開創新局面,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要融合「鄉愁」,用好、打好「建設」品牌。
一、共建:「建設」三個平臺:
1、建設轄區共建平臺
近年來,建設街黨工委以「大黨工委」為核心,積極推進區域化黨建,率先建立「黨建+聯盟共建」,廣泛攜手駐街機團單位黨組織開展各類特色「先鋒惠民服務活動」,在基層治理、民生服務、志願活動等方面創新打造了一批接地氣、有溫度的「紅色」項目,推進歷史街道煥發「紅色」活力。目前此聯盟已吸納包括廣東省公安廳機關黨辦、廣大附中、廣州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等40多家機團單位和企事業單位,廣州陽光社會工作事務中心、大馬路社區鄰裡緣互助協會等7家社會組織,以及湯寶燕、倪春榮等80多位社區居民骨幹作為共建成員。
建設街正積極盤活轄內豐富的資源為大馬路社區打造為黨建引領小區治理試點賦能,邀請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先後為大馬路社區微改造、創建容貌示範小區出謀獻策;先後與環市路小學、三民律師事務所籤訂黨建共建協議書,深入開展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為主題的公益宣傳、公益服務等實踐活動,密切黨群關係。
榕樹頭文化節 2、搭建居民協商議事平臺
建設街正完善廣泛參與、信息共享、民主協商社區治理模式,逐步解決老舊小區物業管理難、停車位不足、舊樓加裝電梯、垃圾分類等民生問題。比如,粵海大廈樓宇黨委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針對擁翠小區物業管理長期缺乏的問題,與社區達成共建結對協議,資助擁翠小區加裝防盜門系統,獲得了社區居民的點讚。
3、搭建「越秀先鋒」移動平臺。
建設街依託集指揮調度、督促協調、評價考核功能於一體的「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臺,完成日常巡查的事件處置。如社區工作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轄內亂張貼、電線下垂、樹木倒伏、地磚破損等問題後,即通過「越秀先鋒」平臺,將問題事件第一時間登記並報送到政務微信工作群,十分鐘內相關科室即在群內響應並處置,處理記錄自動推送到網格化系統和越秀區「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臺進行管理,有效實現「接訴即辦」。
疫情期間,街道利用「越秀先鋒」平臺,迅速集結派出所、市場監管所等部門,對高風險重點場所開展巡查督導,成功勸導外籍人員減少聚會、佩戴口罩等,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目前,全街共在該平臺登記處理各類民生服務事件1509件,有效助力社區網格化精細治理。
二、共治:探索市域治理現代化「建設」樣本
建設街將不斷提升街區共治能力。加強公共安全防控體系和機制建設,充分盤活轄內大型機團單位的力量,做大做強「榕樹頭街坊」群防群治隊伍。完善廣泛參與、信息共享、民主協商社區治理模式,構建「線上越秀人家+線下社區議事廳」二合一議事體系。探索市域治理現代化「建設」樣本,逐步解決老舊小區物業管理難、停車位不足、舊樓加裝電梯、垃圾分類等民生問題,不斷提升居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針對街內人口密度大,老舊樓宇多且大部分無小區物業管理,社區公共問題較多且居民參與熱情較大的情況,建設街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深入推進基層社區治理創新,與越秀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廣州市中智軟體開發有限公司等部門聯合開發了全市首個網際網路社區議事平臺——同心家園微信小程序,打造黨建引領網際網路+社區議事協商新模式,為居民群眾提供線上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新途徑。以樓道黨員、支部書記、社區黨委書記為各層次召集人,實行「一事一議、分層議事」,落實「樓道事樓道議、網格事網格議、社區事社區議」。通過街黨工委指導、社區黨委統籌、黨員骨幹模範帶頭、居民群眾共同參與的方式,有效配置各種資源,消除、疏導、解決民生工作中的「痛點」「堵點」「難點」,進一步暢通黨員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2019年4月該平臺小程序運行以來,至今已順利解決社區治安、電梯加裝、噪聲擾民等多個民生問題,為推進黨建引領基層社區治理提供創新動力,並榮獲2018年度廣州市城市治理榜廣州街坊點讚榜優質公共服務案例。
轄區快遞小哥積極參加社區活動 三、共享:「黨建+文化提升」
街道不斷推動成果共享落地,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助力扶貧攻堅工作的濃厚氛圍,廣泛攜手駐街機團單位及社會力量訪貧問苦,以榕樹頭「微心願」平臺為依託,打造「公益+社工」街坊心願臺特色系列慈善活動,擴大居民群眾受惠面。縱深推進新時代越秀黨建先鋒行動,結合在職黨員進社區,打造「平安紅」「書香韻」「活力彩」「鄰裡緣」「義起來」「愛成長」六大志願服務項目。不斷豐富轄內居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全力構建「黨建+文化提升」模式,利用科技支撐整合環市東商圈豐厚資源「為我所用」。
同時,街道整合區域優勢,打造「榕樹頭廣場文化圈」。利用榕樹頭文化廣場的地緣和人緣優勢,依託榕樹頭文化藝術中心,街道積極培育團隊,定期組織開展歌詠、曲藝、舞蹈、小品、棋藝、講古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社區文化活動,不斷增強社區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和親和力,逐步打造出一個以廣場為中心,帶動周邊社區,面向轄區廣大居民百姓的「榕樹頭廣場文化圈」。目前,廣場已形成天天有活動、周周有安排的良好氛圍,有效地促進了鄰裡和諧,增強了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滿足感。近年來,圍繞這根主線,大力整合資源,先後開展了三屆榕樹頭文化藝術節、三屆社區大型運動會、兩屆地區暑期夏令營、兩屆校園廟會以及各類體育友誼賽、各類書畫攝影非遺作品展覽、各個重大節日慶祝活動等,參與群眾過萬人。
未來:騰籠換鳥,打造「建設」產業全鏈條
李嘉斌說,街道是環市東中央商務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騰籠換鳥,打造「建設」產業全鏈條 ,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支持傳統商貿業電商化、數位化、智能化改造升級,配合推動發展直播經濟,打造廣州直播電商示範試點。立足轄內建築設計行業規模優勢,吸附更多優質企業打造配套產業鏈。巧借環市路科創走廊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構建新發展格局。
同時,街道將用繡花功夫不斷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結合南洋電器廠及周邊地塊連片改造工作,充分挖掘轄內機團資源,對重要道路沿線業態進行整體策劃,積極引入一批高端優質業態進駐,高標準打造大灣區科技、金融、智能製造地標建築群。攜手「社區設計師」,推動黃華路外立面整飾工程,鞏固提升大馬路容貌示範社區品質,集中打造一批示範區街。
越秀區建設街道簡介
【基本情況】
1. 方位面積:建設街道(簡稱建設街)位于越秀區中部,東起建設六馬路,西至小北路的東濠湧邊,南抵東風東路,北達南坑東廣深鐵路,面積0.91平方公裡,是廣州市面積最狹小、人口密度最高的街道之一。
2. 居民情況:設有六馬路、中馬路、二馬路、大馬路、黃華南、黃華塘、黃華北、舊北園、麓湖路9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69133人,常住人口49742人,流動人口8818人。
【歷史文化】
街道歷史:建設新村是建國後廣州市第一個工人新村。1951年,廣州市人民政府為改善工人居住條件,成立「廣州市工人福利事業建設委員會」,負責規劃籌建工人宿舍。由廣州市建設局具體負責,在黃華鄉東的孖魚崗一帶徵用13.3萬平方米的荒丘和菜地,於1953年建成60幢平房(家屬宿舍)和四幢二層樓房(單身宿舍),安排了4700多名工人和他們家屬居住,因建設局在此建宿舍,故命名為建設新村。擁有廣東造幣廠舊址、抗日戰爭文物《血淚灑黃華碑》等歷史遺蹟,1993年8月,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轄內有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和廣州市第十七中學,環市路小學、建設大馬路小學和建設六馬路小學以及廣東省育才幼兒園一院、廣州市第一幼兒園等6所幼兒園。有廣東省委黨校、廣東省公安廳、廣東省應急管理局、廣東省廣業紡織物流產業有限公司、廣東省廣業嶺南燃氣有限公司、廣東物資集團公司、廣州市市政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建築股份公司第一建築工程分公司、廣州城市規劃勘測設計院、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廣州珠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等機團單位,以及市政中環大廈、中環廣場、好世界廣場、宜安廣場、亞洲國際大廈、粵海集團大廈等高級寫字樓宇。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衛康、王燕 通訊員劉亞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黃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