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考核評估,並報經浙江省政府同意,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日前確定5個設區市、20個縣(市、區)為2019年度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考核評估優秀單位,6個設區市、20個縣(市、區)為2019年度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考核評估良好單位。
其中,溫州市甌海區、鹿城區、洞頭區入選2019年度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考核評估優秀縣(市、區),溫州市獲2019年度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考核評估良好設區市,瑞安市、龍灣區、蒼南縣獲2019年度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考核評估良好縣(市、區)。
我市出臺《溫州市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以來,全市上下迅速行動,建立「三助、四分、五行動」機制助力生活垃圾分類取得新實效。
截至2019年底,市本級城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面達85.99%、各縣(市)建成區達71.75%。
1
「三引助力」全面動員
黨建引領助力
我市推出紅色管家、紅色星期天等系列創新載體,引導工青婦、社會團體、志願組織助力生活垃圾分類,借力鹿城平安、公益團體、院校服務隊等各類組織,充分發揮示範作用,超2萬多人參與垃圾分類宣傳引導;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帶頭落實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積極入社區、學校、單位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引導。
示範引領助力
我市累計打造省、市級示範小區170多個,通過規範設置垃圾分類硬體設施,有力的入戶宣傳引導措施,提升市民垃圾分類知曉率和投放準確率。
智能引領助力
利用信息技術,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智慧管理系統,加強基礎數據,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過程,監督考核等智能化管理,大幅提升工作成效。高層撤桶、撤桶並點、智能分類小區達300多個,實行積分兌換制度,引導市民積極參與分類投放。
2
「四分體系」全速完善
分類投放抓源頭
規範設置生活垃圾分類容器,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各自有了「家」。推進垃圾分類投放溯源制度,引導市民準確投放。推進高層撤桶、撤桶並點、桶邊勸導等方便投放措施,進一步改善市民生活環境。
分類收集破難題
更新提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車輛,規範車輛標誌標識,垃圾實行分類收集。率先在示範小區、主要商業街試行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收集、直運,目前已在116個商業街(小區)實現定時定點清運和投放。
分類運輸提質量
餐飲企業、食堂等單位產生的餐廚垃圾全面實行分類直運。改造垃圾中轉站,實現居民小區產生的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分類轉運,全市已打造分類運輸線路351條(其中有害垃圾18條、易腐垃圾151條、其他垃圾182條)。
分類處置達目標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100%。其他垃圾從中轉站分類運輸到臨江、永強、東莊等焚燒發電廠處置,日處理3800多噸。易腐垃圾直運或從中轉站分類運輸到臨江餐廚垃圾處理廠生化處置,日處理300多噸。有害垃圾定期分類運輸到市綜合材料處置廠無害化處理。可回收物進入再生資源回收體系。
垃圾分類轉運站
3
「五大行動」全力推進
源頭減量行動
減少過度包裝、倡導綠色消費,促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循環利用。推行菜籃子、布袋子、光碟行動,設置快遞迴收箱網點320個,循環中轉袋使用率70%。城鎮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95.05%。
回收利用行動
堅持生態、綠色、循環、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理念,健全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促成環衛、再生資源「兩網融合」。培育回收龍頭企業24家,建成分揀中心6個,全市城鎮居民小區回收站點建設覆蓋面達到26.1%。
制度創製行動
出臺了《溫州市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溫州市大力推進城鎮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溫州市城鎮生活垃圾分類直運工作指導意見》等各類規範性制度18個,形成溫州特色的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和標準體系。
處置能力提升行動
建成投用臨江餐廚垃圾處置廠、瑞安餐廚垃圾處置廠、西向綜合垃圾填埋場,易腐垃圾日處置能力增加了350噸。推進農貿市場易腐垃圾就地處理設施建設。開工建設易腐垃圾處理設施5座、焚燒廠3座。
文明風尚行動
建立「市、縣、街道、社區」四級宣教隊伍, 創建創新「百場宣講入社區」「時尚推手」「禾苗計劃」「親子派」「小手拉大手」等載體,開展進學校、社區等「八進」宣教。通過公交電視、樓宇廣告、電視電臺報紙、手機端等各種載體營造垃圾分類濃厚社會氛圍。推廣垃圾分類查詢系統、小遊戲等線上宣教,讓垃圾分類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志願者隊伍529支,參與志願者超過2萬人,開展分類宣傳活動5000餘場。
2020年,是實現全省生活垃圾分類「三年大變樣」和「零增長」「零填埋」目標的決戰之年。各地各單位將以先進為榜樣,聚焦短板弱項、合力攻堅克難,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強的責任擔當、更實的工作舉措,高水平推進全省生活垃圾治理,為加快實現「兩個高水平」和省域治理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
來源:溫州發布
資料:浙江發布、市綜合行政執法局
編輯/版式: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