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12月30日,我們將在珠海舉辦今年的吳曉波年終秀,主題就是「國運70」,用這種方式迎接2019年的到來。
今天小巴特別邀請朋友、知名電影自媒體人發條張,通過經典電影的介紹,回顧這70年裡我們共同的影像記憶。
文 / 發條張
著名的影視理論家羅伯特·麥基說過:「故事,是生活的比喻。」引申一下,電影其實就是時代的比喻。影視作品就像是鏡子,映照著時代的變遷。
從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已歷70年,這一個多甲子,中國從一個貧窮的農業國變成世界一極,中華大地歷經了不亞於晚清民國的跌宕,改天換地的規模史所罕見。
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視覺藝術,是每一代人的青春記憶。通過代表性的電影作品,就可以看見這70年裡我們所經歷的整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演進。
五十年代
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與混戰,我們終於迎來了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雖然國土上全是彈坑與傷痕,但人民的精神面貌空前高昂。電影創作者在這個時期創作大量作品,都反映出這個歷史拐點下的重要特徵。記錄現實生活,體現國家意志,反映民眾心願,成為當時創作的主流方向標。
No.1
▲
橋
新中國電影的開山之作
《橋》是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它確立了新中國成立之初電影的真實與質樸的基本語法。
影片講述了1947年冬,東北某鐵路工廠支援解放戰爭的故事。鐵路工人們群策群力,終於在松花江解凍之前,將大橋修復。
當時的東北可不像現在這般落魄,那裡是亞洲工業基礎最好的地方,號稱「共和國的長子」。它代表了新中國建設初期最強健的前進動力。
No.2
▲
武訓傳
新中國首部禁片
《武訓傳》取材於中國近代史上的真實人物——以「行乞辦學,讓百姓讀書」的武訓的經歷。主演趙丹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武訓,推向市場後反響熱烈,各大報刊紛紛打call,《武訓傳》還被評為當年10部最佳影片之一。
不過這部電影也攤上了事兒,《武訓傳》短暫放映後,康生主持了對它的大規模批判,說它傳播封建思想,掌聲變成了冰雹,砸在了孫瑜、趙丹等藝術家身上,《武訓傳》也成為新中國的首部禁片。
No.3
▲
白毛女
新中國被提及最多的老電影
《白毛女》是在同名歌劇的基礎上改的,其主題選擇了當時最容易激起人們共鳴的地主、農民的階級矛盾。影片中塑造的人物與臺詞,現在依然在用,《甲方乙方》中「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那句臺詞,即是對黃世仁的戲仿。
《白毛女》之所以廣受歡迎,在於它反映了當時大多數下層民眾對新的政黨、新的社會、新的生活樸素、美好的願望。
No.4
▲
我這一輩子
新中國的第一匹票房黑馬
《我這一輩子》根據老舍原著改編。老舍是那種導演最喜歡的作家,他的小說拿來稍一潤色,就能當劇本。影片質樸生動,幽默而又悲涼,帶有強烈的京味。
電影以「我」為主敘事視角,帶有沉重的批判色彩,1950年上映後成為當年票房最高的電影,老牌演員石揮的演技可以說超神。
No.5
▲
林則徐
第一部在美國上映的彩色中國電影
建立民族認同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電影的重要使命,鴉片戰爭是中國慘烈近代史的開端,百年來,林則徐的禁菸成為國家奮起的一個象徵事件。
林則徐是著名演員趙丹塑造的最成功的銀幕形象之一,他的表演吸取了中國寫意畫的手法,層次分明,張弛有致,將一個光彩照人的民族英雄形象呈現於銀幕之上。《林則徐》也是有史以來第一部在美國本土上映的中國彩色電影。
No.6
▲
青春之歌
女性婚姻問題的鼻祖
電影改編自楊沫的同名小說,當年這部小說可是爆款,銷量超高。
這部電影討論了「婚姻獨立」這個話題。舊社會的女子離開家庭後往往斷了生路,被迫回歸,而女主角的命運展示了另一種可能:只有與舊家庭決裂,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運。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新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成就。女主角林道靜就是那時的「愛豆」,不信問問你媽,她很可能就模仿過林道靜的打扮。
No.7
▲
五朵金花
中國最經典的歌舞電影
我要吹爆這部電影!人美,景美,歌更美,從此雲南大理就在我心中種了草。
該片以阿鵬找金花為線索,使活躍在不同崗位的五位金花呈現出多彩的生活情景與向上的精神風貌。電影中每個人物的眼睛都特別亮,那是屬於五十年代特有的蓬勃之姿,把民族特色與電影語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現在依然經常在各大電視臺播放。
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國家意識形態對電影的幹預愈加強烈,電影的主導樣式是直接表現人民革命鬥爭中的反抗與覺醒,其中「塑造英雄」是最主要的手法。
這個時期有兩部動畫片不得不提,他們為中國電影界爭得了世界性的聲譽。而其中的《大鬧天宮》,可以寫的實在太多。但如果從時代的角度來看,它的成功可能就是符合了這個時代中國人對「英雄」的夢想。
No.8
▲
大鬧天宮
中國動畫電影的豐碑
《大鬧天宮》是中國動畫永遠繞不開的名字,創作團隊一共畫了超過10萬幅原畫,僅繪製時間就超過兩年,除了在國內播了成千上萬次,這部動畫片還曾在世界44個國家和地區發行放映,是傳播中國文化最有影響力的載體。
現在的製作條件已非幾十年前可以想像,但在電影製作的成績上仍然無法企及當年的《大鬧天宮》,實在是讓人鬱悶。
No.9
▲
小蝌蚪找媽媽
把世界看傻的動畫神片
在條件極其簡陋的情況下,上海美術製片廠製作出了中國首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取材於畫家齊白石創作的魚蝦等形象。
電影的故事極其簡單,但滲透著深湛的東方美學理念,可以不誇張地說,當時把西方的觀眾都看傻了,他們從未見過這樣的表現形式,在國際影壇上獨樹一幟,獲獎無數。
No.10
▲
小兵張嘎
新幾代人的童年記憶
我小時候是把這部電影當喜劇片看的,我覺得是因為它本身的藝術價值並不低。導演又很有分寸,沒有將嘎子無限拔高,而是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描寫,電影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
No.11
▲
甲午風雲
那個年代的大製作電影
《甲午風雲》真實生動地再現了中日甲午戰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場面浩大、氣勢宏偉。影片曾於1983年在葡萄牙獲得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獲評委獎。
甲午戰爭是國運的重要轉折點,清王朝在此戰中被打斷脊梁,從此中國陷入半個世紀的迷茫,比起《林則徐》,《甲午風雲》中的鄧世昌塑造得更為浪漫熱血。
No.12
▲
紅色娘子軍
類型化的紅色經典
這是大導演謝晉的成名作,他把作品定義為「有革命傳奇色彩的正劇」。謝晉是個熟悉好萊塢類型片創作的導演,《紅色娘子軍》的底色其實是類型片,巧妙地編織進了三個主題:一是國恨;二是家仇;三是婦女解放,這三重矛盾在女主角的轉變和娘子軍的勝利中得到圓滿解決,不管拿不拿得到好萊塢,這都是個很合格的劇本。
影片最後,已成為黨代表的女主角充滿激情地誓師:「我們這輩子不夠了,我們的孩子們接上去!」現在的觀眾可能很難被故事本身觸動,但那種濃鬱的紅色浪漫依然極具有感染力。
No.13
▲
冰山上的來客
罕見的紅色「諜戰戲」
與許多革命主題電影不同,《冰山上的來客》可以說是一部諜戰片,故事曲折複雜,情節撲朔迷離,真假兩個古蘭丹姆的出現,使影片懸念叢生。
與此同時,影片還穿插了愛情故事與邊疆風光、塔吉克民族風情的描繪,使之渾然一體,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影片中誕生了一首爆款歌:《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直到今天依然被廣泛翻唱。
No.14
▲
英雄兒女
最燃情的殉國
如果要評選一句中國影史最燃臺詞,這部電影中男主角王成的那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在我這兒一定是C位:
《英雄兒女》在巴金原小說的基礎上,以細膩的筆觸突出了英雄的成長,使影片既洋溢著革命激情,又深蘊著親情與道德力量。
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中國電影出現了歷史性的退化與變異,電影被單一的政治功能所取代,全國山河一片紅極大地抑制了藝術的多樣性發展。
最為人詬病的大概就是樣板戲。作為那個時代的特殊產物,樣板戲遵循著「三突出」的創作原則,對古老劇種進行現代化的包裝與改造。它並非全無藝術價值,比如舞蹈與音樂的成就就非常高,但鑑於其身上的政治烙印過於深刻,所以就比較敏感,這也是時代的無奈。
不過七十年代也並非全無佳作。在「文革」的末期和結束後,出現了兩部佳作值得一說。
No.15
▲
閃閃的紅星
最深入人心的反派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當年傳唱大江南北,比起調皮淘氣的小兵張嘎,潘冬子這個形象的符號性更強更濃烈,有一種把他給「成人化」了的趨勢。
電影中還塑造了胡漢三這個經典的反派形象,他與黃世仁可以組成中國最深入人心的反派二人組。
No.16
▲
小花
改革開放後的第一部力作
這個時候「文革」已經結束,導演們開始了電影語言的革新,《小花》打破了傳統的敘事與時空概念,甚至有點「意識流」的痕跡,讓看慣了樣板戲的觀眾耳目一新。
《小花》是公認的新時期中國電影的一部力作,它以濃鬱的親情、創新的電影語言和優美感人的音樂震動了中國影壇,在這種新氣息之下,八〇年代即將破冰而出。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意識形態領域的鬆綁讓文藝創作萌發了生機。中國電影在經歷了曲折之後,開始打破禁錮探索新的道路。
No.17
▲
廬山戀
新中國第一部有吻戲的電影
《廬山戀》讓「愛情」這一主題回歸電影,多少年了,觀眾終於在大銀幕上看到了第一次吻戲。
相較之前,《廬山戀》的內容可以算尺度巨大,一個前國民黨高官的女兒回國旅遊,碰到了幹部子弟耿華,兩人在廬山一見鍾情結為連理,雖然是一部純愛電影,但背後的政治意味不言自明。
《廬山戀》當年所引發的觀影狂潮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戰狼2》。除了革命感情,人民也需要愛情。
No.18
▲
黃土地
第五代導演崛起的標誌
《黃土地》的出現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真正崛起。大色塊和色覺強烈的攝影、西北黃土地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尋根反思,讓中國電影呈現了另一番不同的風貌。
電影中出現了大量民間風俗的戲,這在以前被認為是落後的象徵,但在陳凱歌的鏡頭下呈現出驚人的生命力,氣勢磅礴的黃土地,150人組成的腰鼓陣,烈日炎炎下的求雨都充滿粗糲之美,讓人思索我們民族的根在哪裡,我們該走向何方。
No.19
▲
芙蓉鎮
最具反思深度的傑作
《芙蓉鎮》刻畫了「文革」的動亂歲月,在當時曾引起很大爭議,但謝晉力排眾議,完成了這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推動了思想解放和對動亂歲月的思考,並用藝術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了動亂歲月的終結。
姜文飾演的秦書田在最後的批判大會上對劉曉慶說出了那句蒼涼的臺詞:「活下去,像牲口一樣地活下去!」
No.20
▲
紅高粱
中國電影的「國際第一獎」
《紅高粱》是一部類似於「民族神話」樣的作品,它裡面模糊了具體的名字與事件,整部影片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張藝謀的用色與攝影如此大膽,把西方觀眾都看蒙了,拿回了一座柏林金熊獎,這也是中國導演第一次在A類電影節獲獎,中國算是正式登上了國際舞臺。
No.21
▲
黑炮事件
國產黑色幽默電影的開山之作
《黑炮事件》是少數將鏡頭對準官僚系統的電影作品,以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為切入點,展示了個人與體制的悲劇。但導演黃建新沒有採用悲劇的方式,而是用一種荒誕來傳達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極具黑色幽默的諷刺意味。
電影中的世界更接近於我們日常的生活世界,人物也更加接近於我們芸芸眾生。在追溯傳統之外,中國電影也開始對現代生活的思考。
No.22
▲
少林寺
新一毛錢一張票賣出了一億票房
娛樂片對中國電影的衝擊是以動作片形式發起的。當時的主流評論界覺得香港式的動作片沒什麼內涵,也缺乏教育意義,而《少林寺》的橫空出世打破了這種偏見。
《少林寺》試圖把功夫武俠電影提升為嚴肅的現實主義作品,演員選擇真正的武術運動員,以真功夫對抗港臺武打片的「花拳繡腿」,同時以伸張正義,展現民族氣節為主線,做到了讓官方與老百姓(603883,股吧)都滿意。
電影上映後引起巨大轟動,在那個每張電影票只一毛錢的年代,《少林寺》竟然拿到了近億元的票房,還誕生了一個日後的國際巨星:李連杰。
No.23
▲
頑主
「低俗」有理、反對「高大全」
《頑主》在題材、人物、喜劇手法、視聽語言、敘事風格上的創新嘗試對於日後喜劇電影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裡面出現的人物,都是已經完全融入都市生活的現代年輕人,而且完全摒棄了傳統的「高大全」性格,在老一輩人的眼中主角們根本就是一群二流子,他們的口號是:低俗無罪。
作為一部喜劇電影,《頑主》夾雜著荒誕、戲謔,同時也有失落與悲涼,那時候是八十年代末,經過改革開放的十年,國家與人民開始逐漸變得富裕,但同時也更加迷茫了。
九十年代
在香港和好萊塢的技術、資金、觀念等潮流的衝擊下,九十年代的中國電影加速了商業化進程,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也開始向市場靠攏,拍攝了一批藝術與商業兼備形的作品。
No.24
▲
霸王別姬
兩岸三地影人合作的完美結晶
這部電影真是怎麼捧都不為過,在很多專業人士與觀眾的眼中,《霸王別姬》是迄今為止中國電影的最高成就,是陳凱歌可以吹一輩子的作品,無論是娛樂性還是藝術性,都堪稱完美之作。
《霸王別姬》是兩岸三地精英電影人的共同創作結晶,它要講的並不是京劇的興衰,而是通過名伶的遭遇,映射出人生的普遍境遇,用浪漫主義的手法,講了一個異常美麗同時也殘酷的故事。
No.25
▲
活著
中國十大禁片之首
《活著》改編自作家餘華的同名小說,張藝謀在小說還沒正式出版的時候就決定買下版權,當時的國師眼光槓槓的,現在來看《活著》也是他的生涯最佳作品,想來是很難超越了。
故事主角福貴歷經家國磨難、大小政治運動,父親、母親、兒子、女兒相繼離開人世都沒有將他擊垮,而始終頑強地活著,通過描述這麼一個小人物來反映中國人身上那種默默承受的韌性和頑強求生存的精神。
No.26
▲
陽光燦爛的日子
中國首部青春成長電影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對「文革」時期青少年青春期困惑的生動描寫。姜文的這部電影,從形式到內容,都是全新的。
每個男孩在年少時可能都有過浪漫主義的英雄情結,這是跨越時代的東西,革命英雄與海賊王,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少年的幻想,姜文那充滿荷爾蒙氣息的鏡頭與音樂,深探入少年的內心,袒露那些最本真的成長欲望。
No.27
▲
有話好好說
城市的荒誕與癲狂
這是張藝謀的第一部都市現代戲,他準確地嗅到了九十年代經濟大潮對於人們生活狀態的衝擊,聯合著名編劇述平,拍出了這樣一部都市荒誕輕喜劇。
這同時也是他借鑑西方拍攝手法最多的一部,晃動的手持攝影直接反映出都市人內心的不安,凌厲的剪輯與人物誇張的表演,都充滿現代氣息,張藝謀本人還在裡面演了一個戲份不多但極出彩的人物,他那句「安紅,額想你」也成為廣為流傳的經典臺詞。
No.28
▲
甲方乙方
馮氏喜劇與賀歲檔的第一炮
《甲方乙方》是賀歲喜劇片的開山之作,馮小剛以一己之力開啟了內地「賀歲」概念,現在已經發展成全年最吸金的院線檔期。
馮小剛自稱是個很俗的導演,有強烈的市井氣息,讓老百姓當一回在前線指揮大軍的巴頓,或成為誓死不屈的烈士,在平凡生活中造一個不平凡的夢,這些稀奇古怪的需求也折射出時代的多元文化特徵。
No.29
▲
橫空出世
二十年間最出色的主旋律電影
八十年代以來,主旋律電影逐漸被市場邊緣化,那些老腔老調,再加上固化的模式讓觀眾不愛看。但進入九十年代,主旋律電影出現復興的趨勢,出現了《離開雷鋒的日子》《橫空出世》等優秀作品。
《橫空出世》表現的是六十年代中國科學家在西北荒漠研製原子彈的故事,在敘事模式上是商業類型片的路子,並且儘量剝離了天然的政治正確,在表現愛國主義與獻身精神的同時,把故事拍得生動好看,讓觀眾自然而然喜愛起來。
新世紀以來
進入新千年,中國加入WTO,經濟全球化正成為一種時代潮流。電影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其中表現最突出的是票房,全國電影總票房從2000年的不到10億元發展到2018年逼近600億元大關,十幾年間漲了數十倍。
同時隨著技術的演進,拍電影的門檻大大降低,電影媒介已不再局限於影院,網絡電影也開始走上舞臺,電影的投資、放映、發行都越發多元。
No.30
▲
英雄
新中國影史的第一部「大片」
《英雄》號稱中國電影的第一部「大片」,所謂的大就是「大投資、大卡司與大發行」,現在看來,都可以算得上頂配,集合了那個時代頂級的頭部資源。
這部電影剛出來的時候在國內激起巨大輿論爭議,張藝謀採用了一種寫意的敘事,不重故事而重意境,畫面構圖、色彩以及音效,都讓人看到了本土化的大片風範,但也正因如此被人批評主題空洞、言之無物。
但無論如何,《英雄》都是中國電影商業化路程上的裡程碑,就算當年的批評者們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No.31
▲
三峽好人
時代洪流下的小人物
與張藝謀的宏大敘事不同,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賈樟柯一直走的是平民路線,他的眼光始終都聚焦在改革開放大潮中那些普通人身上,表現他們的掙扎,同時折射著整個時代的陣痛。
《三峽好人》就是這種理念傑出的代表,三峽水庫是關乎國計民生的超級工程,但同時,沿線的多個千年古城將要被淹入水底,成千上萬的人要被迫離開家鄉。電影的基調是紀錄片風格,但還加入了一些魔幻的場景,比如一飛沖天的大樓,和在空中走鋼索的工人,都讓電影呈現出一種超現實的詩意。
一個非常巧妙的設計是,賈樟柯設置的主角韓三明並不是當地人,而是個山西來三峽尋親的漢子,用陌生人的「他者」眼光來審視三峽和這個國家的巨變。
No.32
▲
瘋狂的石頭
小成本的票房奇蹟
自從《甲方乙方》以來,馮氏喜劇一直是中國喜劇的主力。2006年,一個不滿三十歲的年輕導演寧浩,拿著劉德華投資的300萬人民幣預算,拍了一部沒有任何明星的小成本電影《瘋狂的石頭》,為中國喜劇片創作注入了強心劑。
寧浩的成功之處在於把西方的敘事結合進本土的故事,營造了一種讓人捧腹大笑的土味幽默,從此開闢了新的喜劇創作路徑,後面的幾年,不知有多少導演走在模仿寧浩的路上。
No.33
▲
老男孩
第一部爆款網絡電影
2010年,肖央自編自導的網絡微電影《老男孩》上線,迅速拿下了過億的播放量,藉助網際網路的高傳播性和容易引起共鳴的青春懷舊題材,創造了極強的話題性,也讓電影市場看到了網絡電影的潛力,由此引發了一段時期的網絡微電影創作風潮。
時隔八年再回頭看,網絡已經深刻地改變了電影的各個環節,網絡影視甚至已經成為市場上一塊數額巨大的蛋糕。
No.34
▲
泰囧
首部破十億票房的國產電影
在賀歲喜劇日漸式微的時候,《泰囧》站了出來,影片嚴格執行了類型片工業流程,取得了極佳的效果。從《泰囧》開始,「喜劇就是王道」這句話開始廣為流傳。
該片創造了中國電影票房的一系列紀錄,是中國第一部票房破十億大關的影片,而它的投資才不過3000萬,卻讓更多的「熱錢」開始流入電影市場。
No.35
▲
大聖歸來
國產動畫的復興之作
國產的動畫片一直脫不掉「給孩子看」的刻板印象,市面上也確實沒有太多紮實的成人動畫作品。2015年,在熊大與喜洋洋這些「低幼」IP中間,殺出了《大聖歸來》,靠著優良細膩的畫面與燃點十足的故事迅速引爆了市場,也讓觀眾看到了國產動畫追趕好萊塢的希望。
No.36
▲
建國大業
新時期的主旋律之作
本片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作品,會集了史無前例的172位國內明星,開創了新時期明星組團創作主旋律題材電影的先河,讓觀眾看到了主旋律大製作的風範。
No.37
▲
戰狼2
大國崛起的影像化表達
《戰狼2》必將是一部載入中國電影史冊的電影,它用成熟的商業片手法來拍攝主旋律影片,將民眾的愛國熱情完全激發了出來,也從一個側面映照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大家對國家更有信心了,才會接受冷鋒這樣的超級英雄。
《戰狼2》拿到了不可思議的55億票房,相信這個數字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很難打破了。
No.38
▲
我不是藥神
現實主義題材的突破之作
要說2018年的現象級作品,非《我不是藥神》莫屬。它引發了又一次全民觀影的熱潮,也代表著現實社會題材商業類型片的回歸,成熟的製作再加上不多見的題材,讓口碑票房雙豐收,今年的最佳國產影片實至名歸。
中華大地幾百萬公裡土地,十幾億人民,精彩的故事原型並不少見,但缺乏將他們拍出來、並拍得好看的創作者。
激蕩七十年,電影家國夢。電影除了是一種大眾娛樂媒介,更是人們寄託情感的載體,它反映著時代的風尚與集體的潛意識,以上的幾十部電影可以說鐫刻著這七十年來國家與民族的記憶,它們將在銀幕上被永久銘記。
預見2019:國運70
吳曉波年終秀
時間
2018年12月30日 19:00-23:00
地點
廣東省珠海市橫琴國際網球中心
費用
1280元~12800元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