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主動發起淞滬會戰,僅是為了迫使日軍改變侵華路線嗎?

2020-12-26 史海尋蹤

有一種說法流傳甚久:在中國古代史上,歷次改朝換代多是由北向南攻擊從而實現目標,唯一的例外是明朝,自南向北把蒙古勢力逐出中原,完成一統大業。

也因此引申出另一種說法:抗戰時期國軍發起淞滬會戰,是為了牽制日軍兵力,阻止其由北向南進攻,逼迫他們將侵華路線改為自東向西,以此達到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意圖。

那麼國軍指揮層真是基於上述考慮,才不惜代價拒敵於淞滬之外,還是另有他因?通過對事件的剖析,我們試著找出真相。

古時的由北向南

在宋朝以前,確切些是南宋以前,中國發展狀況是北重南輕的,北宋國都汴梁(開封)所在的中原,是當時最繁榮地區。

直到金國鐵蹄踏破宋都,皇室被迫南遷至杭州臨時安頓下來(臨安),中國經濟重心方才進入南重北輕的階段。

由此透露一條重要信息,在北方恆強南方恆弱的古代,由北徵南是大勢所趨,符合強大勢力吞併弱小勢力這一規律。偏安一隅的南方割據政權,自保尚且不能,哪還有餘力去捋北方強權的虎鬚?可以對照三國時期西蜀屢次北伐均告失利,來進行驗證。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朱元璋能成功,以當時南方的發展狀況,足夠支撐明軍錢糧兵員的需求,一句話時勢已變。

另外,歷代中原政權主要威脅是北方遊牧民族,進攻路線也只能是自北向南,別無他途。而且大多數都被挫敗,蒙元、滿清算是特例。

又說中國地勢北高南低,具有衝擊慣性,北攻南有地理優勢。要知道中國南北距離數千公裡,那點地勢差早就被稀釋的沒感覺,反倒是南方水網交織、山系眾多,地理複雜度並不遜於北方。

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表明攻擊方向並非決定勝負的根本因素。

淞滬會戰前的局勢

1931年日軍侵佔東北,扶植建立「偽滿洲國」,以此作為侵華基地。初嘗甜頭的日軍,並未打算就此收手,隨即將魔掌伸向華北,直接威脅平津地區。

為了騰出手打內戰,1933年南京當局與日軍籤訂《塘沽停戰協定》,約定以長城沿線為界;而後日軍又故意製造事端,逼迫南京當局於1935年籤《何梅協定》,主要內容為解散國民黨河北機構,撤出駐河北國軍,禁止抗日活動等。

就這樣,日本對華北控制力極大增強,離分割華北扶植「第二個偽滿洲國」的目標又近一步;相反中國在華北的主權被嚴重削弱。

可以看出,日軍侵華步驟十分明確,佔據並穩固東北、華北,而後再尋找時機蠶食侵吞中國其他部分,他們執行的是可持續策略,並不急於發動全面戰爭。

在日軍內部,有一股反對擴大戰爭的勢力,石原莞爾是其中代表人物。此人很有些戰略眼光,是製造「九一八事變」的主謀之一。他認為,美國才是日本稱霸世界的絆腳石,為了具備抗衡能力,應該把重點放在東南亞,那裡有最急需的石油和橡膠。

到了1937年,石原已從參謀本部作戰部長升任為參謀次長,正職是一位掛名的皇室成員,因此他的意見具有相當分量,而當時執行的正是由他編訂的《國防國策大綱》。

綜上,「盧溝橋事變」只是華北日軍的一個規模有限的蠶食步驟,此時他們並不想「把事搞得太大」。引發全面戰爭的「爆點」,應該是淞滬會戰。

會戰起因

面對日軍的步步為營,南京當局也十分無奈。動用武力?既沒膽也沒實力。想請美國等大佬主持公道?人家假裝看不見。

「盧溝橋事變」的爆發,讓日軍對北平的企圖昭然若揭,如果北平再淪陷,那可真是「國將不國」了,南京當局再也無法安之若素。

美國佬、英國佬、法國佬不是對日軍惡行坐視不理嗎?那就把焦點轉移到上海來,上海是這些列強利益最集中的地方,一旦打起來,會迫使他們出面調停,進而對日本施壓。

當時日軍駐滬僅3000多海軍陸戰隊,這點兵力很好對付。為確保萬無一失,國軍秘密調集國府衛戍部隊87、88師,及第9集團軍(轄3師1旅)一共5個師兵力投入戰鬥。

由此,發起淞滬會戰之初,南京方面也沒想到戰役會達到日後那種巨大的規模,動用幾個師把日軍趕走,讓列強們不得不介入調停。只是隨著事態演變,雙方不斷增兵,才有了那場百萬量級的戰役。

如果真是下定決心要和日軍真刀真槍大幹一場,應該事先集結兵力周密部署,而不是打起來後方才全國調兵。再者,平津雖重要,但當時寧滬杭才是中國核心區,沒理由為保平津而將戰火引到更重要的區域。

這一點在戰役過程中再次得到體現。

會戰進程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經過數天苦戰,國軍並未能如願驅逐駐滬日軍,反而引來大批日本援軍,事態朝著不可控方向發展。

西方諸強非但不出面調解,反指責中國軍隊在上海非軍事區挑起戰爭。國弱一至如斯,在自己國土上抵抗侵略者,竟然成了罪過,列強猙獰嘴臉展露無遺。

到了這個地步,南京當局仍對國聯存有幻想,期待奇蹟的發生。以致當日軍第10軍8萬人在金山衛登陸,對國軍形成合圍之勢時,遲疑猶豫貽誤撤離時機。

當數十萬國軍被各路日軍擠壓在狹小區域內,形勢無法逆轉時,方才於11月8日倉促下令部隊撤出上海。由於指揮失控和日機盤旋轟炸,隊伍秩序大亂,撤退演變成潰退。

戰後統計,淞滬戰場國軍傷亡18萬餘,後撤途中傷亡卻高達10萬餘,這和一味指望調停而致軍令朝令夕改大有關係。

結論:淞滬會戰起因,實因國府希望藉助國際力量對日施壓所致,至於迫使日軍改變侵華路線,這是在戰役謀劃階段並未想到的。

相關焦點

  • 衡陽會戰國軍"肉彈勇士"單刀突入,炸死日軍大隊長
    日軍戰史裡只要提及中國軍隊戰術特點,首先會說的就是中國軍人十分擅長使用手榴彈,投擲水平遠超日軍。抗日戰爭最慘烈的淞滬會戰中,日軍對國軍的手榴彈戰術記憶猶新。淞滬會戰末期,第三師團第34聯隊、第68聯隊進攻蘇州河南岸也吃了國軍手榴彈戰的虧。在薛家壁陣地爭奪戰時,數十名國軍官兵寧死不屈,以手榴彈對抗數倍日軍,最後全體陣亡。這一幕令日軍記憶猶新,並認為犧牲的國軍官兵勇敢戰鬥的精神不亞於日軍。
  • 淞滬會戰是誰主動發起的?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 淞滬會戰日軍為何用添油戰術,犯兵家大忌?因為他們也沒準備好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老蔣嫡系下了血本的一仗。畢竟這一仗可是在老蔣南京政府地盤裡打的。而且老蔣也希望這一戰打出國際聲望。而日本人也非常「貼心」,淞滬會戰足足打了三個月。這裡面當然是中國軍民拼死抵抗佔據主導因素,但是日軍同樣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犯了兵家大忌,添油戰術。
  • 淞滬會戰時,此人為何反對向上海增兵,若聽他的建議,華夏危矣
    引言: 在抗日期間,我國的上海遭遇了一場大戰,這便是淞滬會戰。眾所周知,當時國民軍隊為了改變日軍的進攻方向,國軍便主動「開闢第二戰場」發動了這場淞滬會戰。淞滬會戰爆發後,中日雙方都瘋狂向上海增兵,中日試圖在上海打一場決戰。
  • 《八佰》上映,你真的了解淞滬會戰嗎?中國主動出擊卻沒守住上海,但...
    《八佰》時隔一年終於上映,截止到8月30日票房已經突破18億,八十三年前的那段血與火的歷史——淞滬會戰,又引起了許多關注,但是,你真的了解這場深刻影響了抗戰,乃至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巨型戰役嗎?
  • 抗日戰爭楊行保衛戰,國軍主力傷亡殆盡,日軍為何卻愁眉不展?
    1937年8月末,淞滬會戰進入白熱化階段,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率領善通寺師團和名古屋師團抵達上海。松井石根下令兩支師團分別川沙口和張華浜登陸,對上海市區內部的國軍部隊進行迂迴包抄,其中善通寺師團從川沙口登陸與國軍第十八軍在羅店爆發血戰。
  • 此戰堪稱絞肉機之戰,國軍三大御林軍全部參戰,日軍都被打怕了
    在抗日戰爭當中,淞滬會戰可謂是中日全面開戰後,第一場超大規模的會戰,很多人將淞滬會戰比之於西方的凡爾登之戰。的確,淞滬會戰雙方投入的兵力過百萬,傷亡人數更是以十萬計,淞滬會戰我們中國成功讓日本狂妄的「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徹底破產,而在整個淞滬會戰當中,這一戰堪稱淞滬會戰最為殘酷一戰,雙方投入兵力就足足過5萬人,為了取得這一戰的勝利,國軍第36師、87師、88師「三大御林軍」全部參戰,蔣介石更是多次給前線指揮官陳誠、宋希廉、黃維下死命令必須死守,此戰結束,中日雙方一共傷亡
  • 抗日戰爭黃河決堤真相,蔣介石急令撤退,前線國軍為何大惑不解?
    1938年5月,蘭封會戰爆發,日軍土肥原師團長途奔襲開封遭到了國軍第一戰區薛嶽兵團的重重圍困。前線日軍國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和兵團指揮官薛嶽,一心想要複製徐州會戰時的臺兒莊大捷,以優勢兵力圍殲土肥原師團。
  • 史料︱日本戰時寫真類刊物中的淞滬會戰
    同年9月,陸軍省頒布了《報紙登載事項許可與否的判定要領》,其中規定凡是對日軍不利的報導和照片均不得刊載。充當「新聞報國」急先鋒的紙媒恐怕非東京和大阪的朝日新聞社莫屬,東京日日和大阪每日新聞社也不遑多讓,而東京國際情報社則擔負了兼向西方國家進行宣傳的任務。接下來,筆者就先以這幾家媒體對淞滬會戰的報導為例,對他們發行的期刊分別做簡要的梳理。
  • 抗日戰爭惠廣戰役,粵系國軍精銳盡出,為何卻僅九日便全線潰敗?
    抗日戰爭武漢會戰時期,日軍為了切斷粵漢鐵路下令由日本華中方面軍第二十一軍在廣州地區強行登陸,對駐守廣州的國軍第四戰區發起突襲。1938年10月4日,民國統帥部向留守廣東的餘漢謀發去警告電報,表示有大量日軍集結,應該是以廣州為目標,要求餘漢謀做好應戰準備。
  • 日本孤注一擲的「五號計劃」:40萬日軍圍攻西南,重演元朝滅宋
    文/商學野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日本開始全面侵華。 在中日開戰之前,民國政府高層都知道,中日全面戰爭只是時間問題。日本從侵佔東三省之後就蠶食華北,並且不斷擴軍,就是為了進行擴張侵略。
  • 第三次長沙會戰時重創日軍的「天爐戰法」,為何僅用一次便不靈了
    1941年12月10日,為了牽制第九戰區兵力南下支援英軍在香港的作戰,日軍大本營決定先發制人,同意了第十一軍的請戰,主動進攻湘北,第三次長沙會戰正式打響。戰役爆發後,日軍在前期戰鬥中基本沒有遭到頑強的抵抗,很快便突破了國軍的一線陣地,大有一舉拿下長沙之勢,後來隨著香港方面英軍的抵抗逐漸減弱,投降便成了時間問題,而奉命支援的第四軍和第七十四軍這兩個王牌軍也沒有必要繼續南下,紛紛暫緩腳步等待命令,而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惟幾卻被這暫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再加上進攻香港的日軍已經取得勝利,在這種刺激下,阿南惟幾便不顧大本營的命令,執意拿下長沙,結果這支孤軍被薛嶽的
  • 抗日戰爭中日軍最怕哪位將領?不是薛嶽也不是孫立人,而是他
    在三次會戰中,薛嶽藉助湖南的地形,使用「天爐戰術」實現退後決戰,圍殲日軍10萬餘人,被擊斃的都是純種日軍,薛嶽也一戰成名,贏得了抗日「戰神」的稱號。 都不是,日本人最怕的國軍將領是王耀武,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在日軍士兵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寧碰閻王,莫碰老王」,說的就是打仗不要碰見王耀武,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王耀武真有這麼大的本事嗎?
  • 孤軍死守,彈盡糧絕,淞滬會戰用熱血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勇士!
    而在上海的日本駐軍也越來越囂張,為了保衛上海,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中國軍隊決定消滅在上海的日軍。8月13日夜,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中國軍隊分別向虹口日本海軍司令部和被日軍佔據的匯山碼頭髮起進攻,但是由於計劃洩密日軍早有準備,兩地的進攻均未能完成目標。
  • 他外號「張扒皮」,是國軍中最能打的將領,日本人對其又敬又怕
    張自忠可以說是國軍當中的鐵血漢子,他先後參與臨沂向城戰鬥、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鬥中,不幸犧牲。他在民間聲望極高,被稱為「活關公」,但是他手下的士兵卻稱他為「張扒皮」。為何稱「張扒皮」?因為他操練士兵太狠了!
  • 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史達林格勒,「火星行動」,淞滬會戰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可算作是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尤其在史達林格勒城的爭奪戰中,作戰雙方的傷亡都非常嚴重,例如蘇軍第95步兵師於1942年9月底抵達史達林格勒時有7000人,10月8日時僅剩下3000餘人,到14日撤離前線時只有500人左右。
  • 97式中型坦克:平均裝甲厚度僅25mm,37mm戰防炮就能將其摧毀
    說是中型坦克,重量卻只有15噸,在蘇軍著名的重量達34噸的T-34-85坦克,也被稱作中型坦克的前提下,日軍的97式坦克,實際上就是一輛名正言順的輕型坦克。97式坦克有4名車組成員,長5.51m,寬2.33m,高2.38m,最大公路行駛速度每小時38公裡,越野速度則降至每小時20公裡,最大公路行程僅210公裡。
  • 侵華日軍的軍裝是什麼樣的?軍服、軍帽,別再混淆分不清了
    從時間上來看,日軍昭五式制服推出一年後,穿著它的關東軍即製造了九一八事變,隨之而來的長城抗戰、綏遠抗戰、七七事變、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等諸多事變與戰役中,肆虐在中國領土上的日本陸軍官兵都穿著這套制服,因此昭五式絕對算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日本軍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