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流傳甚久:在中國古代史上,歷次改朝換代多是由北向南攻擊從而實現目標,唯一的例外是明朝,自南向北把蒙古勢力逐出中原,完成一統大業。
也因此引申出另一種說法:抗戰時期國軍發起淞滬會戰,是為了牽制日軍兵力,阻止其由北向南進攻,逼迫他們將侵華路線改為自東向西,以此達到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意圖。
那麼國軍指揮層真是基於上述考慮,才不惜代價拒敵於淞滬之外,還是另有他因?通過對事件的剖析,我們試著找出真相。
古時的由北向南
在宋朝以前,確切些是南宋以前,中國發展狀況是北重南輕的,北宋國都汴梁(開封)所在的中原,是當時最繁榮地區。
直到金國鐵蹄踏破宋都,皇室被迫南遷至杭州臨時安頓下來(臨安),中國經濟重心方才進入南重北輕的階段。
由此透露一條重要信息,在北方恆強南方恆弱的古代,由北徵南是大勢所趨,符合強大勢力吞併弱小勢力這一規律。偏安一隅的南方割據政權,自保尚且不能,哪還有餘力去捋北方強權的虎鬚?可以對照三國時期西蜀屢次北伐均告失利,來進行驗證。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朱元璋能成功,以當時南方的發展狀況,足夠支撐明軍錢糧兵員的需求,一句話時勢已變。
另外,歷代中原政權主要威脅是北方遊牧民族,進攻路線也只能是自北向南,別無他途。而且大多數都被挫敗,蒙元、滿清算是特例。
又說中國地勢北高南低,具有衝擊慣性,北攻南有地理優勢。要知道中國南北距離數千公裡,那點地勢差早就被稀釋的沒感覺,反倒是南方水網交織、山系眾多,地理複雜度並不遜於北方。
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表明攻擊方向並非決定勝負的根本因素。
淞滬會戰前的局勢
1931年日軍侵佔東北,扶植建立「偽滿洲國」,以此作為侵華基地。初嘗甜頭的日軍,並未打算就此收手,隨即將魔掌伸向華北,直接威脅平津地區。
為了騰出手打內戰,1933年南京當局與日軍籤訂《塘沽停戰協定》,約定以長城沿線為界;而後日軍又故意製造事端,逼迫南京當局於1935年籤《何梅協定》,主要內容為解散國民黨河北機構,撤出駐河北國軍,禁止抗日活動等。
就這樣,日本對華北控制力極大增強,離分割華北扶植「第二個偽滿洲國」的目標又近一步;相反中國在華北的主權被嚴重削弱。
可以看出,日軍侵華步驟十分明確,佔據並穩固東北、華北,而後再尋找時機蠶食侵吞中國其他部分,他們執行的是可持續策略,並不急於發動全面戰爭。
在日軍內部,有一股反對擴大戰爭的勢力,石原莞爾是其中代表人物。此人很有些戰略眼光,是製造「九一八事變」的主謀之一。他認為,美國才是日本稱霸世界的絆腳石,為了具備抗衡能力,應該把重點放在東南亞,那裡有最急需的石油和橡膠。
到了1937年,石原已從參謀本部作戰部長升任為參謀次長,正職是一位掛名的皇室成員,因此他的意見具有相當分量,而當時執行的正是由他編訂的《國防國策大綱》。
綜上,「盧溝橋事變」只是華北日軍的一個規模有限的蠶食步驟,此時他們並不想「把事搞得太大」。引發全面戰爭的「爆點」,應該是淞滬會戰。
會戰起因
面對日軍的步步為營,南京當局也十分無奈。動用武力?既沒膽也沒實力。想請美國等大佬主持公道?人家假裝看不見。
「盧溝橋事變」的爆發,讓日軍對北平的企圖昭然若揭,如果北平再淪陷,那可真是「國將不國」了,南京當局再也無法安之若素。
美國佬、英國佬、法國佬不是對日軍惡行坐視不理嗎?那就把焦點轉移到上海來,上海是這些列強利益最集中的地方,一旦打起來,會迫使他們出面調停,進而對日本施壓。
當時日軍駐滬僅3000多海軍陸戰隊,這點兵力很好對付。為確保萬無一失,國軍秘密調集國府衛戍部隊87、88師,及第9集團軍(轄3師1旅)一共5個師兵力投入戰鬥。
由此,發起淞滬會戰之初,南京方面也沒想到戰役會達到日後那種巨大的規模,動用幾個師把日軍趕走,讓列強們不得不介入調停。只是隨著事態演變,雙方不斷增兵,才有了那場百萬量級的戰役。
如果真是下定決心要和日軍真刀真槍大幹一場,應該事先集結兵力周密部署,而不是打起來後方才全國調兵。再者,平津雖重要,但當時寧滬杭才是中國核心區,沒理由為保平津而將戰火引到更重要的區域。
這一點在戰役過程中再次得到體現。
會戰進程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經過數天苦戰,國軍並未能如願驅逐駐滬日軍,反而引來大批日本援軍,事態朝著不可控方向發展。
西方諸強非但不出面調解,反指責中國軍隊在上海非軍事區挑起戰爭。國弱一至如斯,在自己國土上抵抗侵略者,竟然成了罪過,列強猙獰嘴臉展露無遺。
到了這個地步,南京當局仍對國聯存有幻想,期待奇蹟的發生。以致當日軍第10軍8萬人在金山衛登陸,對國軍形成合圍之勢時,遲疑猶豫貽誤撤離時機。
當數十萬國軍被各路日軍擠壓在狹小區域內,形勢無法逆轉時,方才於11月8日倉促下令部隊撤出上海。由於指揮失控和日機盤旋轟炸,隊伍秩序大亂,撤退演變成潰退。
戰後統計,淞滬戰場國軍傷亡18萬餘,後撤途中傷亡卻高達10萬餘,這和一味指望調停而致軍令朝令夕改大有關係。
結論:淞滬會戰起因,實因國府希望藉助國際力量對日施壓所致,至於迫使日軍改變侵華路線,這是在戰役謀劃階段並未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