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 畢海東
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範圍最廣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對全世界都是一次嚴重危機和嚴峻考驗。新冠肺炎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擴散到全球,跟它的傳播方式有很大關係。研究表明,新冠肺炎主要通過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從鼻或口噴出的飛沫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同時,這些飛沫會掉落在患者周圍的物體和表面上,如桌子、門把手和扶手。人們觸摸這些物體後再觸摸自己的眼、鼻或口,也有可能被感染。從中可以看出,新冠肺炎具有致病性強、感染率高和傳播速度快等特點,這也就決定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難度之大。當然,人類在與傳染病作鬥爭的漫長歷史中,也積累了一些有價值的經驗,其中最為簡單也最為有效的辦法就是控制傳染源頭,實行居家隔離,從而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不過,在疫病傳播的過程中,能及時準確地控制傳染源頭並不容易,因而,實行隔離就顯得尤為重要,甚至可以說,隔離要貫穿疫情防控的全過程。
在全球化時代開啟之前,有效甚至嚴格的隔離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相對來說較為容易實現,因為當時的經濟活動對流動性的要求相對較低。在進入全球化時代以後,經濟活動對要素的自由流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人的自由流動尤為重要。所以,在全球化時代,跨國傳染性疾病的防控就有了不同於之前時代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在疫情防控的同時要兼顧經濟發展,降低因疫情防控而提出的隔離要求對經濟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二是使用不同於全球化之前時代的防控思維,明確全球化時代的疫情防控形式上需要隔離,本質上卻要加強聯通。具體來說,在疫情防控方面,要堅持聯防聯控;在經濟發展方面,要做到互聯互通。只有這樣,疫情防控才能在取得實效的同時保持經濟的平穩發展。
一、在疫情防控方面堅持聯防聯控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聯防聯控」一詞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實際上,聯防聯控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在此次疫情發生之前,聯防聯控就已經被運用到城市治理、環境整治、河道管理、森林防火以及與疫情有關的動植物疫病、人類流感防治等眾多領域中。在國家治理層面上,聯防聯控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尤其能發揮其顯著優勢。從概念上說,突發事件的聯防聯控是指通過動員政治與社會,以集中力量來協調滿足在突發事件預防、準備、響應以及恢復過程中的各類需要。從機理上說,突發事件打破了社會正常運行的規律,常態社會轉換成非常態社會。因而,維繫常態社會運作的常規科層制無法滿足應對突發事件的緊迫性需求。這個時候聯防聯控通過叫停常規科層制,並對科層體系進行重組和整合,重新分配整個科層體系的注意力,從而打破了科層制原有的等級結構、部門分工和規範程序,形成統一政策,提高了科層體系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效率。因而,聯防聯控可以被認為是在非常時期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這一點在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疫情發生以後,中國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聯防聯控機制,對整個國家和社會進行快速動員,在短時間內實現了醫療救護、科研攻關、後勤保障、外事宣傳等資源的有效配置,因此比其他國家較早地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戰略成果。這是中國應急管理制度的特色體現,也是中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所在。
在全球治理層面,由於國際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聯防聯控無法像在國家治理層面那樣打破常規科層制的限制,從而實現對整個科層體系的強制動員和激發。但這並不意味著聯防聯控在全球治理層面就不能有所作為,正如國家被劃分為無數個社區一樣,世界也被劃分為無數個國家,最終完成對國家地位認可的正是主權規範。所以,聯防聯控要在全球治理層面發揮作用,就需要超越主權規範的限制。這就回到了全球治理興起的源頭,即在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狀態,在國際社會的常態運轉條件下,各國尚且無法各自為政、獨善其身,因而全球性的合作與治理顯得尤為重要。那麼,面對新冠肺炎以超出現有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速度在全世界快速傳播,各國到底要在多大程度上拓展超越國界的治理?對此,有不少人抱有悲觀的態度,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使全球化發生逆轉。實際上,全球化是否逆轉還取決於各國精英的態度和行動。本文認為,重大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是治理變革的窗口期,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提供了加強國際聯防聯控的動力,因此也是全球公共衛生治理變革的契機。
在關於國際聯防聯控的具體措施方面,各國首先應該加強信息共享,利用大數據和信息網建設,互相通報疫情防控信息、交流診療方案和救治經驗。其次應該加強資源共享,在口罩、防護服、護目鏡、呼吸機、檢測試劑盒、紅外線測溫儀等醫療物資方面互通有無,特別要加強對公共衛生體系薄弱的發展中國家的物資、技術和人力支持。再次應該加強合作共享。在有效藥物和疫苗研發方面開展實質性合作,避免重複試驗,以減少時間和資源成本。最後應加強邊境口岸的防控和檢疫,探索建立健康通行卡或健康碼互認機制,促進人員的便利化流動。當然,上述措施並不能涵蓋疫情防控的所有方面,但卻是疫情防控的基本要求,也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和修訂的《國際衛生條例(2005)》中提出的應對措施和理念。
但即使是這些看起來不難做到的基本要求,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也很難滿足。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初期,不少國家採取了「自掃門前雪」的做法,甚至出現了爭搶防疫物資的情況,更不用說美國對中國「囤積」和「限制」防疫物資出口的指責。這可以被理解為在資源稀缺的背景下,國家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但這也引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國家在屬於非傳統安全問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上仍無法達成有效合作?正常來說,在非傳統安全這樣的低政治領域不應該存在太多的合作障礙。樹立起聯防聯控的思維、超越對主權的狹隘認知、回歸國家間的常態合作、不去刻意隱瞞疫情防控的信息、不去壟斷疫情防控的研發成果,也不把自己封閉成與世隔絕的孤島才是各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應該採取的正確態度。當前,現實的做法應該是先在區域治理層面建立聯防聯控的中心和機制、統籌協調該區域的疫情防控,等成熟以後再將聯防聯控拓展到全世界。而且,這種聯防聯控機制在疫情結束以後還可以轉化為國家間合作的機制。不過,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聯防聯控還是一種理想狀態,各國應該為此而奮鬥。只有這樣,當下一次公共安全危機到來時,人類社會才能夠從容不迫地加以應對。
二、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到互聯互通
如同聯防聯控一樣,「互聯互通」也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在交通運輸、數據信息、產業對接、城市發展等領域都已經有了廣泛的應用。在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後,互聯互通作為統領「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詞已經為更多的人所熟知。與此同時,人們對互聯互通的理解也提升了一個高度。這是因為在「一帶一路」倡議所包含的「五通」中,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皆符合人們對互聯互通的傳統理解,即具象層面的理解。而政策溝通和民心相通明顯屬於抽象層次的聯通,也豐富了人們對互聯互通的認知。但無論是具象的理解還是抽象的認知,互聯互通的精神內涵都可以從《周易•繫辭傳下》中的一句古語得到解答,那就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其實,前述聯防聯控的概念也包含互聯互通的內涵,或者說聯防聯控與互聯互通只是適用領域不同,本質上是相通的,都體現出一種從整體而非局部、聯通而非隔離的視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
互聯互通在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疫情發生初期,中國政府做出了關閉離漢離鄂通道的決定,居民需要在家隔離。即便如此,病毒的傳播速度還是遠遠超過了醫療資源的供給速度。在中央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的統籌安排下,從地方和軍隊調集的國家醫療隊和醫療物資馳援武漢,保障居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物資也從各地源源不斷地供給武漢。所以,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城市和居民確實處於隔離狀態,但為隔離提供保障的人員和物資使得這種隔離僅僅是形式上的,被隔離的城市和居民因為互聯互通在本質上依然與外界保持著交流。
當然,互聯互通在促進受疫情影響的經濟恢復發展方面更能發揮顯著的作用。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各國經濟基本上都按下了「暫停鍵」,但「暫停」只是暫時的,在疫情形勢有所緩和的情況下,各國還是要專注於經濟的恢復發展。在經濟常態化運行的條件下,互聯互通就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在疫情尚未結束的情況下,各國更需要加強互聯互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疫情防控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只有在疫情防控取得進展的情況下,才能考慮恢復經濟發展。否則,盲目重啟經濟只會讓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都受到影響,美國政府的做法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在這方面,中國同樣樹立了很好的典範。中國先是通過聯防聯控遏制住了疫情的快速蔓延,隨後按照互聯互通的原則,打通「堵點」、連接「斷點」,推動經濟重回正軌。中國採取的措施包括協調跨區域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復工復產、安排專車、專列、專機接外地員工返崗復工、派遣招工隊伍前往疫情低風險地區定向招聘、實行人員車輛互認通行機制、解決跨界人員和車輛道口通行的瓶頸問題等。從效果來看,隨著一系列紓困惠企政策的出臺和落實,中國經濟發展穩定轉好,生產生活秩序穩步恢復,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
對於世界經濟來說,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使得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都受到影響。新冠肺炎疫情最開始在中國擴散的時候,中國企業停工停產,由於缺乏在中國生產的零部件以及中國製造業的「停擺」,全球價值鏈的供給側和生產端都受到影響。但是,當疫情在中國得到遏制卻在歐美國家蔓延時,中國企業復工復產後出口訂單急劇萎縮。與疫情對全球價值鏈造成的消極影響相疊加的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對醫療物資過度依賴,使中國及其他國家對供應的擔憂明顯上升,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在國家安全考慮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這將直接促使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一定程度上的重組。當然,美國川普政府在疫情發生之前就積極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以解決其製造業空洞化的問題,同時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以阻止中國在全球產業結構中的地位提升。川普政府的做法本身就是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衝擊,而疫情的發生更為其提供了可以要求醫療物資生產企業遷回美國的藉口,這無疑會給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帶來更大的不穩定性。
當前,由於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各國都面臨國內疫情防控的任務而無暇他顧。率先在抗疫鬥爭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中國也提出了「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即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表達了一種內向化的發展思路。但無論如何,以互聯互通的思維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穩定與暢通,是各國在疫情防控的同時應努力兼顧的目標。換言之,正如在國家治理層面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在全球治理層面各國也應該統籌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和全球經濟治理。以中歐班列為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全球物流不暢,貿易出現萎縮。但中歐班列保持了常態化穩定運行,通過運送國際合作抗疫物資,促進了中歐及沿線國家的抗疫合作,同時也推動了貨物和服務的跨境流動和企業復工復產,降低了疫情對中歐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關係的衝擊和影響,很好地發揮了國際運輸新動脈的作用。這就是中國以互聯互通的思維統籌推進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和全球經濟治理的典型例證。
三、結語
面對疫情,人類社會迅速行動起來,無論是從個人到社區、從地區到國家、還是從世界衛生組織到聯合國,多元主體都投入到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動中。在這中間,一些國家的疫情防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另一些國家的疫情防控卻不盡如人意。總體來說,世界範圍內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快速蔓延中,確診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都居高不下,短期內還沒有下降的趨勢。嚴峻的疫情形勢背後反映出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的困境,同時也提出了全球公共衛生治理變革的新要求。未來全球公共衛生治理變革應該以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為方向,以做好聯防聯控與互聯互通為路徑,從而幫助人類社會早日戰勝疫情,恢復正常發展。
(本文為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度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資助計劃成果。)
[ 責編:鄭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