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國家軍事戰鬥力,既要看人員素質,也要看武器裝備。
印度現役軍隊約127萬,其中,海軍7萬,空軍17萬,陸軍103萬,數量龐大,號稱世界第四。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每年軍費開支達到700億美元,這700億美元主要用於軍人工資。印軍的福利待遇還算可以。印度實行募兵制,不是義務兵制度,當兵是一種職業。在印度普通士兵最長可以服役17年,軍官可以服役30年以上。印度軍隊走的美軍職業化道路。但印度人的文盲率是很高的,印度陸軍招兵對文化程度沒有限制,只有海、空軍需要中學畢業。印度人積極當兵只是為過上還算可以的生活,印度軍隊普遍文化素質偏低、軍中老兵多。印度還是窮苦國家,與少數人佔有大部分財富比,40%以上的印度人還沒有得到基本溫飽,而參軍吃糧成為一種選擇,這與美軍是很大的區別。一般士兵的戰鬥意志也就可想而知了。這讓人想起我國解放戰爭時期的國民黨軍隊,也是募兵制度,當兵是為了過日子很類似。一般士兵也很難有晉升的機會,因為文化素質所限,軍官也一般為印度高種姓把持,印軍的官僚習氣嚴重,印軍的士氣也可見一斑了。
印軍常規武器裝備,例如作戰飛機、坦克、大炮、甚至子彈都要依賴進口,軍工業薄弱,制約著印軍長期作戰能力。而印軍的購買的裝備例如俄羅斯的航母、潛艇、坦克、飛機等也是有限的,估算價值不過230億美元,不到印軍年度軍費的一半。印度自造的作戰飛機、突擊步槍也是有的,其性能落後於我國。武器裝備雖然有部分先進設備,總體上是落後的。零部件的損害更新,牌子太多在使用配置上不成系統,都成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印軍自產的飛彈武器烈火序列,已經可以最遠射程5000公裡以上,可以裝核彈頭,但這種武器的使用一是需要相關的技術配套,例如預警飛機、信息管理等,而印度在這方面都很落後,其飛彈在大戰中能否發揮作用是個問號;二是世界也不允許使用核武器。
那麼,印度軍隊有什麼表現呢,田忌賽馬,印度不是上等馬屬於中馬,能夠欺負下等馬,例如周邊的南亞小國。
印巴之戰,印度總體而言是佔了便宜,對克什米爾地區控制的比巴基斯坦要多。成功地讓孟加拉國從巴基斯坦獨立出來,減少了巴基斯坦的威脅。錫金、尼泊爾、孟加拉、巴基斯坦不是他的對手。但對於中國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歷次中印之戰,印軍事損失慘重,才體會到什麼叫戰爭。
印軍對未來的設想非常美好,建成具有戰略打擊力量的空軍,飛彈部隊,這需要從從以色列、法國、美國購買更多飛機,與俄羅斯合作研究國產飛機;建成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三個航母編隊,這需要從俄羅斯進口航母;建成現代化的陸軍,這需要從俄羅斯進口更多火炮、坦克,摩託車可以自產.印軍的訓練也在改進,前線中印邊境部隊不再搞花架子瑜伽練兵,招募山地部隊,練習格鬥術。
印度人從來不笨,有悠久的文明傳統。印度次大陸原本是一個地理單元,處在熱帶、亞熱帶,一般而言,生活在這種地區的人的生活成本是比較低的。例如非洲地區。造成了與溫帶、寒帶地區不同的文明,人一般比較懶散,性格溫和,缺少進取精神。從印度的歷史可以窺探一二。印度的獨立是以非暴力不合作形式取得,佛教盛行一時,印度教求一種梵,求自我的淨化,從人類進化的角度看,這種文明也是達到了極致,對世界文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是一種重要的文化來源。
印度獨立後為什麼喜歡黷武了呢。英國人對印度影響太深,西方文明注入了印度。尼赫魯說過,印度要成為一個有聲有色的國家。印度處在東西方夾縫中,印度必須選擇,左右逢源,以自身利益優先為導向,為行動的指南,討好美國、俄羅斯等國對周邊國家不斷挑釁,以武力解決問題。
從長遠計,印度與中國都是亞洲國家,是鄰居,最終必將走到一起。印度的問題還在內政上,沒有消除英國殖民思想殘餘。過分強調自己一方的利益而不考慮鄰居的想法。普通印度人和印度士兵知道這個大道理的,他們不能夠為政客利用,作戰思想上有考慮。印度高層再怎麼買武器,加強軍備,作用不是很大。毛主席說過,戰爭中人的因素才是根本。不解決人的問題,戰鬥力是無法提升的。印度窮兵黷武受傷害的是印度普通民眾。印度經濟發展的僅有一點成果用於戰爭,是對印度百姓的剝削和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