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堡城,原名博望城,位於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城東南部,寧張公路和峨祁公路交匯處,距縣城72公裡,約始建於公元1206至1279年間。地處巍峨挺拔、綿延千裡的走廊南山東段,自古是著名的天然牧場,也是《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的「中國最美麗的草原」之一的祁連山草原的所在地。
峨堡古城是青海進入河西走廊的咽喉,素有「祁連東大門、青海北大門」之稱。歷史上,峨堡是絲綢南路軍事重鎮和重要驛站,凡經扁都口進入青藏高原腹地的軍隊商旅,都必從峨堡經過。
峨堡古城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東西30米,南北25米,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夯土層厚10至12釐米,城內有一城隍廟遺址,呈不規則梯形,夯土築,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地上低矮的草莖,和古城的殘垣斷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由有「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的感慨。遙想當年,這裡有絡繹不絕的商旅駝隊,也不乏刀光劍影的鐵馬徵戰。
北宋時,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峨堡藉由絲綢之路得以繼續繁榮。為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元代在此築峨堡城,從此峨堡逐漸發展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中原大量的絲綢綾絹、麻織品、瓷器等,西域的瑪瑙、玉器及當地有名的鹿茸、麝香、牛羊等土特產,通過商人販運到這裡進行交易,後分別長途轉運到西域和內地。自明代起,海運事業逐漸興起,乘船比走陸路更為快捷,於是商賈、使節等大都改走水路。雖然陸行的絲路未廢,但作用已大為削弱,這條古道也變得時通時塞,時興時廢。整個青海地區的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日益蕭條,峨堡城也由盛轉衰。
初春的峨堡鎮沒有花紅柳綠,草原還是一片枯黃,經過小鎮時,一座仿古建築上「絲路古道」幾個字仿佛時時告訴人們:過去這裡曾經有過茶馬古市的輝煌。當地居民告訴記者,事實上,峨堡是茫茫草原上重要的方向標,有了峨堡的指引,即使是在風沙瀰漫的天氣裡,也不會迷失方向。
推薦閱讀
【夜讀】從歷史中走來的南川黑古城
【夜讀】探秘尖扎昂拉千戶院
記者/葉文娟
刊發於2020年3月19日《青海日報》第9版
責編/魏慧敏
監製/鍾自珍 總監製/劉蓉燕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