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煩惱,對於一些特殊姓氏的人來說,給孩子取名絕對可以說是相當頭疼的事情。特殊的姓氏的人從小就經歷過自己姓氏給自己帶來的麻煩,因此絕對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也經歷了這些並不美好的麻煩,而前段時間一位姓「是」的新晉寶爸更是為了給孩子取名發了愁。
「是」這個姓氏,雖然絕大多數人在生活中沒見過但卻是真實存在的,早在2012年的時候,就曾經有一名姓「是」名「朕」的高考生,因為「是朕」這個獨特而霸氣的名字,在網絡上引起過一時的轟動,被稱為「史上最霸氣的考生」。
但對於這位不希望因為姓氏特殊而給孩子找麻煩的家長來說,這種霸氣的用法很明顯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再加上這位是先生的孩子還是一對龍鳳胎,想給孩子起一個和「是」這個姓氏搭調但又不奇怪,最好還能交相呼應的雙胞胎名字就成了一件非常考驗文化功底的難題。
而最後還是孩子的爺爺拍板,給孩子定下了名字叫「是非」和「是常」,「是、非、常」三個字,都是非常簡單的字,但搭配在一起卻有一種別樣的深意,讓人在感嘆中華文字博大精深的同時也不禁讚嘆:這位爺爺是真真正正的文化人,而實際上這位爺爺也的確是最早一批知識分子,是有真才實學的飽學之士。
不知如何給孩子取名字並不只是少數姓氏才有的麻煩,「大姓氏」雖然取名沒有那麼多忌諱,但卻因為很多名字過於常見而經常被避開,反而少了很多選擇,比如說被大家調侃為你身邊一定有的「張偉」。家長想給孩子起一個既有寓意又能朗朗上口,還能配合姓氏,最後最好還能不落俗套的名字,無論是什么姓氏其實都並不簡單。
尤其是以下3個雷區,可以說是很多家長給孩子起名的時候都會踩中的,也許一時沒有發現有什麼 不對勁的地方,但等孩子上學之後產生一些麻煩,再想改名就來得太晚了。
一、別跟風追潮流
家長給孩子起名往往都是帶有著濃厚的時代特色,在建國初期百姓們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也很樸素,因此男性的名字往往都是建軍、建國,女生的名字則是秀娟、蕙蘭,其實如果仔細思考,這些現在看起來有些俗和土的名字,本身是有著相當好的寓意的,只是由於跟風的人太多,這些本應當是別具一格的名字反而成了沒文化的代表。
而在現代這種事情依然在發生:男名字、梓、浩、昊、軒、宇,女名雨、語、涵、萱,這些字隨機排列組合,相信一定能拼出你身邊很多孩子的名字,可以想像的是,再過20年子軒、子涵這一類名字的江湖地位應該就跟建軍、建國差不多了。
二、別過分的求新求異
當然對於有個性的新時代父母來說,跟風也不是所有人的選擇,也有很多家長能意識到這種名字在未來的「爛大街」前景,因此會給自家孩子取一些別具一格的名字,但一個名字如果過於求新求異,雖然可以讓人記憶深刻,但卻很容易讓人有天雷滾滾的感覺,比如這位名叫王者榮耀的女寶寶,不知道在她長大後會不會對自己的名字有些與家長不同的看法。
三、與著名的人物撞車
雖然我國的起名法沒有明確規定「不許和名人撞車」,但在大家默認的規則裡,名人的名字還是不會去跟風的。比如「李白」,在我印象裡只有撒貝寧那位加拿大妻子才會給自己起這種很明顯不符合中國人起名習慣的名字。
和歷史上的名人或者文學中的著名人物撞車,最明顯的弊端就是讓人覺得這個孩子的家長沒文化,連這麼著名的人物都不認識,通常就會不自覺的對孩子低看一眼。更別說很多名人的名字其實本身也並不算多好,只不過是這個名字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讓人增加了一層濾鏡罷了。
比如「霍去病「、「辛棄疾」其實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名字,「去病」和「棄疾」在古代的爛大街程度和」王富貴「、」孫有錢「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當然如果是一些比較冷僻的歷史人物,也沒有必要刻意避開。
最後,如果家長實在想讓孩子的名字和名人掛鈎,也可以做一些變化,比如民國時期的著名詩人徐志摩,他的名字其實是在向唐朝的大詩人王維的一種致敬,王維字「摩詰」,而「志摩」取的恰恰便是「志在摩詰」之意。意思是要成為王維那樣偉大的詩人,既能言志,又避開了尊者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