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參加過威尼斯嘉年華,或者細心留意過威尼斯大街小巷的各種面具,你會發現有一種面具比其他面具都要怪異。
長長的鼻子,光禿禿的腦門,黑洞洞的眼眶,這種鳥嘴面具仿佛正在對你進行「死亡凝視」,很容易使人聯想起邪惡的力量,但事實上,它卻是人類與邪疫搏鬥的證據。
中世紀歐洲的瘟疫醫生 圖源 Steno Museum
18世紀,Giovanni Grevembroch畫筆下的瘟疫醫生
這種面具上長著又長又彎的鼻子,形狀似鳥,又如同某種造型古怪的防毒面罩。據說,面具當初是為了保護醫生免受感染而設計出來的。
之所以有又長又彎的鼻子,是因為「鼻腔」裡被塞入了當時人相信認為可防疫病的「草藥」,比如龍涎香、薄荷或薰衣草,因為當時人們相信毒氣導致疫病,「好」的空氣會有阻隔效果。
這個造型奇特的面罩其實只是全套防護服的一部分,法國醫生1619年發明它的時候,還有「帽子」、「披風」、「手套」和「靴子」這些配套用具,披風外層塗蠟。醫生手執一根木杖,木杖用來協助醫生在看病時和患者保持安全距離。
發明者相信,醫生們戴上這種面具,可避免受道瘟疫感染,當時,這些負責收治疫病的醫生大多是「公務員」,由村鎮和城市所聘用,不僅僅負責治療患者,還負責包括埋葬死者、記錄死亡人數、替瀕死者記錄遺囑等各種繁重的活計。
如今,威尼斯嘉年華遊行中的鳥嘴面具
威尼斯的鳥嘴面具,來源於中世紀瘟疫醫生的鳥嘴面罩
中世紀的地中海歐洲如何設置檢疫區/島?
此前,法國從武漢撤僑後,一些僑民們被安排在隆河口省馬賽南方30公裡、風景優美的濱海度假小鎮卡裡勒魯埃鎮(Carry-le-Rouet)度過14天的隔離期,以確保他們沒有感染上疫病。
在媒體公布的照片中,被隔離者一人一室,還可以在戶外活動,周圍是地中海美景,很多人大呼羨慕。其實,歐洲從中世紀以來就有了在海邊、海島設置檢疫隔離區的傳統,只不過如今的隔離環境和中世紀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濱海度假小鎮卡裡勒魯埃鎮
中世紀流傳下來最早的檢疫法令來自1377年威尼斯共和國控制下的拉古薩王國(位於如今的克羅埃西亞),該法令規定,凡是到港的海外貨船和其他類型的遠洋船隻,都必須在指定地點至少隔離30天(trentine),以觀察是否有可能的疫病(如黑死病)發作。
當時,如果有人違法進入隔離區,或者進入隔離的船隻,也會被按照法律強制隔離30天。在接下來的80年時間內,很多知名的海港,如比薩、馬賽等,都採取了同樣的檢疫法令。到了1448年,威尼斯共和國規定將檢疫時間延長至40天(quaranta),這也是英語中quarantine(隔離檢疫)的由來。
黑死病從1343年開始傳播,在其四處肆虐的「巔峰」年代,僅1347年到1350年的三年間,有約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口染病身亡,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群體滅亡事件之一。當時,瘟疫奪走了威尼斯總督喬凡尼·莫塞尼格(Giovanni Mocenigo)的生命,因此政府採取了積極主動的隔離措施,由國庫出資,在老拉撒路島上蓋了一座新醫院。這座小島就在利多島旁邊,以前屬於聖喬治馬焦雷僧侶所有。當時的大議會出臺了一項法令,要求那些出現瘟疫症狀的人「拘留」在島上40天。
老拉撒路島
這是一項殘酷又無奈的法令。如果那些被送上島的能夠挨過40天,那麼就表明他們能夠逃過這場瘟疫,但在現實中,如果一名病人在抵達老拉撒路島之前其實未患瘟疫,那麼他多半也會在離開之前染上。當時,屍體堆疊在共葬大墳坑內,多得數不過來。2004年的一項考古發掘發現了1500具屍體,然而這只是掩埋在上面的一小部分而已。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黑死病從感染到死亡大約37天,所以當時制定的這項40天檢疫法令,實際上的確起到了很好的阻隔傳染病作用。
這些檢疫島/區的今日命運
如今檢疫島和沿著海岸的檢疫區的設置,讓地中海一帶留下了一些建築遺蹟。
筆者曾經走訪過位於克羅埃西亞杜布羅夫尼克的Lazareti,這一排位於古城東南部的沿海石頭房子,曾經幫助這座城市抵抗了鼠疫,霍亂和其他傳染病,也就是中世紀時的檢疫隔離區。當時來到這個城市的商人、水手和旅行者,都必須在這裡強制隔離40天後才能登陸。
Lazareti雖然不是中世紀拉古薩王國最早的隔離檢疫區,卻是距離杜布羅夫尼克老城最近的一個(最早的隔離島是克羅埃西亞的一些海島如Mrkan,Bobara ,Danče,Lokrum等)。
在地中海歐洲,Lazareti是目前已知保留最完整最好的檢疫隔離建築群。從外表上看,它的牆體和城牆很像,都由石頭砌成,內部構造有10個空曠的大廳,大廳之間則由5個院落連接,入口處和尾部各有兩棟兩層小樓。在隔離檢疫使命完成後,它曾經一度被用作倉庫、屠宰場、馬廄、市集和餐飲娛樂場所。1979年,Lazareti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遺產。
Lazareti檢疫隔離建築群歷史圖片
改造中的杜布羅夫尼克Lazareti,它是已知地中海歐洲保留最好的檢疫隔離建築群。圖源lazaretihub.com
改造後的杜布羅夫尼克Lazareti成為集展覽、演出、文化活動為一體的綜合創意空間
杜布羅夫尼克Lazareti位於蔚藍的亞得裡亞海邊圖源lazaretihub.com
如今,這裡的一部分已經被改造成了展覽和創意場所,一些藝術展覽在此舉行。歐盟和當地政府共同出資,聯合杜布羅夫尼克本地10個創意機構和社會機構,將這裡改造成為文化中心,成為藝術和戲劇的孵化基地。遊客來到杜布羅夫尼克,除了古城觀光以外,如果想要接觸一點當地的文化氣息,欣賞當地的展覽,聽聽本地的爵士和民樂演出,都可以來這裡看看。
無獨有偶,在馬爾他的馬諾埃爾島,也有一個這樣的隔離檢疫建築綜合體,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到19世紀之間,儘管由於二戰的破壞和時間的侵蝕,建築破敗不堪,但大部分主體仍然存在,當地也計劃對其進行修復,修復後的建築群以及小島,計劃中將成為遊艇碼頭、旅遊地產和觀光場所。馬諾埃爾島曾經收容過一些「知名的客人」,最有名的莫過於浪漫主義詩人拜倫,1811年,他從霍亂肆虐的雅典回到這裡時被隔離於此,據傳,隔離期間閒時他曾在石牆上塗鴉刻寫過自己的名字,後來隨著風化消失了。無論如何,這些建築被保留下來,提醒著世人曾經遭遇的苦難以及與疫情抗爭所付出的努力。
參考資料:
1、《威尼斯共和國:稱霸地中海的海上商業帝國千年史》
2、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artifacts-ancient-technology/secrets-behind-plague-doctor-mask-terrifying-costume-009201
3、https://lazaretihub.com
4、https://www.telegraph.co.uk/travel/destinations/europe/croatia/dubrovnik/articles/where-did-quarantine-first-happen-dubrovnik-croatia-ve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