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女追兇火燒警察局,《三塊廣告牌》單親媽媽接受憤怒被救贖

2020-12-15 怡姐話人物

安靜寬闊的路上,稜角鮮明面容剛毅的中年女人海耶斯正開著小車緩慢行進在路上,一切看似寧靜祥和。

忽然女人把車倒回來,停下來看了看公路旁破舊廣告牌,若有所思。

外表看來很是平靜的道路,七個月前剛剛發生了一場姦殺案,被害的正是這個母親的女兒。青春少女在人跡罕至的道路被姦殺,還被汽油焚燒了屍體。

可怕的案件引起小鎮恐慌,可過去的時間裡,警察查不出一點線索,一切似乎又恢復了常態。

人們的生活照常繼續,小鎮道路依然寧靜。只有這個母親還在痛苦中無法自拔!

她需要真相,渴望真兇落網,為女兒討個公道。既然警察做不到,她決定自己來推進這件事。

失去了女兒的單親媽媽,可能什麼都幹得出來!

她向廣告商提出承包路邊的三個廣告牌一年,她想做什麼?

一個廣告牌寫女兒被姦殺7個月了,一個廣告牌寫 兇手在哪裡 還有一個廣告牌寫的是警察局長在做什麼?

紅底黑字,綠色的草坪,格外顯眼。

三塊廣告牌上的拷問開始了整部電影的靈魂序曲!

「沒人發現你是夏日的最後一朵玫瑰」,耳邊迴響的看似輕鬆的歌曲原來這麼憂傷。

電影《三塊廣告牌》,告訴我們少女被姦殺後,一個單身母親奮力追兇的故事。母親、父親,警察局長還有警察,廣告等人的不同處境。

他們如何解決內心困境?又如何面對無法尋求的答案?

廣告牌追兇的母親

雖說是人跡罕至路段的戶外廣告牌,還是引發了警察局的恐慌。

母親海耶斯好像準備和世界開戰的堅定,這就是中國人說的為母則剛麼?

先看到廣告牌的是魯莽的迪克森警察,他想讓工人停下粉刷廣告牌,被鄙視了。

接著是整個警察局的慌亂,海耶斯的廣告牌質問是真實的不算造謠,因為警察確實沒有線索,被質疑的警察局長毫無辦法。

電視臺採訪了海耶斯,問她為何在這裡刷廣告牌質疑警察局,這個母親說了女兒被姦殺的悲慘遭遇,目光堅定地說,她只是想讓警察把花在其他事情的時間多放在這個案件上。

後來,整個小鎮都知道了這件事。

神父和牙醫勸說海耶斯,局長是好人,得了癌症命不久矣。

前夫來勸說她,忘記過去重新開始。

海耶斯像一個困獸,無處釋放自己的憤怒和壓抑,沒有人真正理解她。

除了沉默寡言的兒子陪伴,她幾乎一無所有。

小鎮的人似乎是好意,前夫更想讓她重新開始,可內心的痛苦如何開解?誰能抓住真兇,還她真相呢?

自殺的警察局長留給她救贖的鑰匙

滿心憤怒對生活失去希望的單親母親,很難真正心懷慈悲理解,因為她自己就需要救贖。

身患癌症威洛比局長找過她,說起自己的努力和自責,還提到自己生了癌症。

海耶斯冷冷地看著局長一眼,我知道,那又怎樣?意思是女兒的案件和癌症沒有任何關係。

海耶斯用戰鬥的姿態面對小鎮上的人,仿佛與天下人為敵,只有這樣才對得起女兒。

局長威洛比沒有等到廣告牌撤下來就死了,他在最後一次和妻女郊遊之後自殺。帶著自責和絕望,局長留下信給海耶斯。

告訴她自己是為她女兒的案件未查實自責的,並不是不負責任。並願意為她繼續支付廣告牌的費用,支持她繼續追兇。

海耶斯似乎還沒有從對女兒執念中完全掙脫出來,接到了局長的理解後,她露出一絲笑意。

但至少,她似乎獲得了一個救贖的鑰匙。

憤怒需要釋放,海耶斯火燒了警察局

一個母親的憤怒終於還是不可遏制了。

三塊寄託追兇期待的廣告牌被燒了,一定是那個魯莽可惡的警察迪克森!他不是剛把廣告商扔下樓梯麼?他認為是海耶斯害死了他敬重的警察局長。

這還了得。

一個憤怒的人點燃了另一個即將爆炸的人。

海耶斯衝向警察局,一把火點燃了警察局。她已經做好了被抓的準備。

誰知,新來的警察局長沒有找到證據抓她,反而警察迪克森被燒傷,還因對廣告商的惡行失去了工作。

海耶斯的憤怒忽然沒有了對象。

有人出主意,她可以重刷那個廣告牌。

當憤怒的火焰遇見對抗和壓制,只會越點越旺不可收拾。

被生活壓制的絕望母親,不會像女孩父親那樣一走了之,還找了年輕的女朋友去逃避直面內心。

這個憤怒的母親只會硬生活。只是局長走了,迪克森也走了,憤怒之火也燒了,她忽然不知該做什麼

憤怒之心被接納,母親海耶斯和警察迪克森同行

憤怒的母親海耶斯,和憤怒的警察迪克森其實都是不曾被接納的人。

海耶斯的憤怒,有對警察的不滿,有對單親母親生活的不滿,更對含有對女兒的自責和愧疚。

疲憊的母親和叛逆的女兒經常爭吵,女兒出事那天她還不肯借車給女兒罵她出門被強姦。

可怕的一張嘴,變成了現實。

海耶斯無窮的憤怒更多來自對自己的譴責和絕望。

可她面臨的是一個又一個無助的人,對生活麻木不能直面自己的內心情感,就像她愛逃避的前夫。

無人能體會接納她的真實情感。

局長的完美好像人性追尋的超我,海耶斯的憤怒好像生命的本我釋放,兩人註定不相容和。

直到暴怒的警察迪克森出現,他因失去父親工作不順,還有有一個強勢母親,同樣憤怒。

常給警察局惹麻煩的人,只有局長接納他的憤怒和不滿,當中有本我的釋放和自我的努力。

當被接納憤怒的迪克森,理解母親的憤怒,願意為她調查,明知她是燒傷自己的人。

兩個釋放了憤怒的人,抵達真我獲得了救贖。

在黃帝內經中,徐文兵講述上古天真,人心需要釋放真實真我,這樣才有利身心健康。

對於母親來說,如果她的痛苦和憤怒能更早被接納和釋放,也許不會有後來的局面。無論如何,憤怒的母親和警察成了同路人。

真相是一條路,釋放真我本我讓他們獲得救贖。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中,本我需要接納,自我接近現實,超我獲得升華。

一個人只有徹底被接納和自我接納本我中人性的部分,才能更加抵達現實,走向升華。

當心中的憤怒絕望還沒燃成熊熊大火,願你我都能遇見那個肯接納自己的人。

寫在後面 憤怒不被接納只會更憤怒

一個母親遇見女兒被害,很難保持絕對冷靜的情緒,父親其實也是一樣。

三塊廣告牌,海耶斯的丈夫看似不靠譜,找小女友,火燒廣告牌,其實他用自己的方式化解內心的傷害。

小女友是對女兒的情感逃避和救贖,火燒廣告牌是憤怒的釋放。

憤怒不被接納只會更憤怒,來自小女友轉述的話,仿佛是語言。

當海耶斯對前夫說,對女友好一點,就好像釋放了自己開始走向超我。

釋放本真的負面,接納人性的弱點,讓我們更容易直面真我,走向升華的超我。

任何人都不可能讓自己永遠活在無處釋放的情緒當中。

如果沒有遇見接納自己的人,也請我們嘗試抽離自身,觀看自身,做那個接納自己的人吧。

今日話題,當你無比憤怒或者遇見一個憤怒的人,你會怎麼做?

本文原創,圖片為網絡精選。

我是@怡姐話人物,歡迎關注交流,一起主題探索影視人物,細品百態人生。

相關焦點

  • 《三塊廣告牌》:憤怒源於心理創傷,和解與救贖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三塊廣告牌》是由美國福斯探照燈公司、英國Film 4 公司聯合出品,作為英國導演馬丁 麥克唐納的代表作,影片延續了其瑣碎 、 暴力與黑色幽默的製作風格,上映後深受觀眾好評,獲得第 74 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和第75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劇情類電影、最佳劇本等多個獎項。豆瓣評分高達8.7分。
  • 《三塊廣告牌》:當憤怒到達頂點,我們該怎麼辦
    美國偏遠小鎮的米爾德裡德的女兒被姦殺數月後,警方依然沒有抓住兇手,甚至偵破工作沒有絲毫進展,憤怒至極的母親租用三塊巨大的廣告牌向警方發起責難。三塊廣告牌上分別寫著:女兒慘遭姦殺。還沒有找到兇手?威洛比局長,為什麼?
  • 《三塊廣告牌》:矛盾衝突的背後,是一場與命運對抗的和解
    於是,選擇三塊廣告牌作為象徵載體,這也和電影的名稱相得益彰。在我看來,除了廣告牌之外,比如警長的三封信、廣告商讀的《好人難尋》、影片最後「憤怒會招致另一個憤怒」臺詞等貫穿影片的細節也是耐人品味之處。這些細節並不是隨意之舉,而是暗含導演的特殊用意。
  • 《三塊廣告牌》的劇本紮實,人物極端而有魅力,諷刺且有趣
    米爾德最鮮明的身份是一個母親,因為愛女被姦殺但警察追兇良久無果而租下三塊廣告牌指責警察局。在影片中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表現了想讓米爾德撤下廣告牌的人有很多。直接當面對她造成影響或者說進行當面勸說的分這麼幾批。第一批是警長威洛比本人。第二批是神父,這裡當神父帶著神的光輝以眾擁護警長的基督徒的名義來到米爾德家裡勸說她的時候她做出了這段反駁。
  • 豆瓣8.7評分電影,《三塊廣告牌》是憤怒和包容的結合
    《三塊廣告牌》一部讓人熱血沸騰,卻又悲喜交加的電影,生活給了我們憤怒,也教會了我們包容,如何選擇,我們在路上決定。故事的導讀:全劇以三個廣告牌為引子,以一位憤怒的母親為核心依次展開,其中有警察局長的包容與無奈,有家庭暴力所隱射的絕望,更有最終女主的放懷。
  • 《三塊廣告牌》:人生視角決定了人生高度
    《三塊廣告牌》這部電影身披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的光環,在國內也有很高的評價,是一部口碑極佳的作品。看影片的劇情介紹時會令人以為是一部犯罪懸疑類型的片子,受害者家屬和警察一起追兇,最後查出真兇。可是看到結局依然沒有找到真兇是誰,這部電影的核心不是查出真相,是解開心結,指引方向。
  • 電影《三塊廣告牌》:社會底層人民生活中的暴力與救贖
    影片的女主人公米爾德裡德的女兒被人強暴焚燒致死,米爾德裡德報案無門,便租下三塊廣告牌為女兒申冤,這件事很快轟動了整個小鎮,其中包括當地很有聲望的警長威洛比。就像這部電影《三塊廣告牌》中的人物角色一樣,女主人公米爾德裡德、警長和群眾代表了三個看似不同卻又有相同之處的個體或是整體,他們的決定不見得都是對的,也不見得都是錯的。善與惡的標準不是人為劃分的,關鍵看你站在哪個角度去看問題,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有時候不僅能救贖他人,也能救贖自己。
  • 《三塊廣告牌》:相比較真相,我們更在乎人心
    這部一舉囊括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獎的《三塊廣告牌》,可以說是國內上映最及時的外語影片之一。 有網友表示看過這部影片之後覺得美國媽媽牛逼死了,比英雄聯盟好看一萬倍。《三塊廣告牌》更是今年的衝奧佳作。
  • 你一定要看一遍《三塊廣告牌》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母親的女兒被謀殺,然而當地的警察似乎對迫害黑人比尋找殺手更感興趣,於是她公開叫板這些警察,並拿出三塊廣告牌譴責他們的不作為。母親租下的廣告牌正如片名,影片的故事開始於三塊廣告牌。彪悍的女主租賃了三塊閒置的廣告牌,分別寫著一句話:「愛女被強姦致死」;「兇手至今逍遙法外」;「威洛比警長,你到底想怎樣」。這一舉動引起了警察局甚至她周圍人的反對,警察局警長由於身患癌症、有心無力。
  • 奧斯卡 | 三塊廣告牌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被絕望和痛苦纏繞的米爾德雷德租下了高速公路邊上的三塊巨型廣告牌,在上面控訴警方辦案無能,並將矛頭直接對準了警察局局長威洛比(伍迪·哈裡森 Woody Harrelson 飾)。實際上,威洛比一直隱瞞著自己身患絕症命不久矣的事實。因為這三塊廣告牌,米爾德雷德和威洛比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故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美國小鎮。
  • 從敘事藝術、人物塑造、主題探討,深度剖析《三塊廣告牌》
    女兒被姦殺且燒焦,警方始終找不到兇手,女主角米爾德雷德不能接受,於是買下三塊廣告牌,寫上了上面的三句話,隔空控訴警方,而這在平靜的小鎮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這就是電影《三塊廣告牌》故事的開始。這是故事進入別人意識裡三個最快捷的入口。《三塊廣告牌》正是牢牢抓住了這三個入口。
  • 《三塊廣告牌》編劇:「這部電影是我結構性最差的一部.」
    的確在20年前,有一位憤怒的父親為女兒的死查無真兇而登了廣告質詢當地警方。 憤怒的米爾德裡德在自己的廣告牌被燒後,對警察局展開了報復 於是,電影中就有了米爾德裡德火燒警察局、怒踢笑話兒子的同學等等「強女主」的情節。
  • 《三塊廣告牌》——宣洩的是憤怒,呼籲的是理解
    獲得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的《三塊廣告牌》,就塑造了這樣一個絕望而強硬的母親形象。本片女主角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憑藉此片一舉摘得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影后桂冠。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是大名鼎鼎的科恩兄弟之兄——喬爾·科恩的妻子,人稱「科恩嫂」。
  • 《三塊廣告牌》:我們究竟需要多少幸運,才能過平凡一生?
    始終找不到兇手,她不能接受,買下三塊廣告牌,寫上——「強姦致死」、「無人被捕」、「為什麼,警長?」這就是故事的開始。米爾德雷德是藍領階層,生存壓力和受教育所限,她說話粗俗,並不以為然。叛逆女兒說要去城裡,媽媽不同意用車,她憤怒決定步行前往,並自我詛咒「希望自己在路上被姦殺」,米爾德雷德咬牙切齒,「我也希望你在路上被強姦」。
  • 《三塊廣告牌》與《換子疑雲》:苦難中孕育的寬恕與希望之花
    近期非常巧合地看了兩部題材高度相似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和《換子疑雲》,電影均以備受社會關注的兒童刑事案件為題材,具有高度的話題性。兩部電影講述的都是母親對孩子慘遭不幸的案件百折不撓的追索、對警察局不作為的不屈抗爭。
  • 《三塊廣告牌》:一位母親的自我救贖史
    這是一部關於救贖與自我救贖的電影,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用其細膩傳神的演技徵服了奧斯卡評審,也徵服了所有觀看影片的人。她將內心的懊悔與掙扎及人性與理性的博弈拿捏得恰到好處,這是一部痛失女兒母親的自我救贖史。
  • 解讀豆瓣8.7分《三塊廣告牌》
    電影《三塊廣告牌》講述了一個絕望的母親米爾德雷德因女兒慘遭姦殺而追兇無果,無奈之下在路上豎起三塊廣告牌與警察局對峙的故事。好萊塢編劇教父羅伯特麥基曾說「編劇應該執著於內心的好故事」,作為《三塊廣告牌》的導演又是編劇,馬丁麥克唐納擁有著傳統的英倫編劇似乎與生俱來的戲劇才華,也帶有英國影視劇劇情的很多特點:劇情開始看似平淡,但總會發展出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結局;引發著觀眾深思沉而悠長的對人性的思索與感悟。
  • 《三塊廣告牌》:善惡並非涇渭分明,無可奈何才是人生的真相
    警方始終找不到兇手,她不能接受,於是買下三塊廣告牌,寫上了上面的三句話,隔空控訴警方,在小鎮引發一場軒然大波。這就是電影《三塊廣告牌》故事的開始。本片導演馬丁·麥克唐納是編劇出身,此前兩部口碑不俗的代表作《殺手沒有假期》和《七個神經病》,也都是他自編自導。
  • 《三塊廣告牌》:道出了多少我們不願承認的人生
    好萊塢也有自己的政治正確。《三塊廣告牌》顯然不是一部政治正確的電影:大量的粗口,真實的歧視,毫不掩藏的暴力傾向,還有赤裸而帶血的人性。可是,生活的常態不就是政治不正確嗎?這就是我喜歡《三塊廣告牌》的原因,它不避不閃不躲不藏,道出了我們不願承認的人生。
  • 電影《三塊廣告牌》敢於直面現實,揭露問題
    首先,影片一開始的三分鐘,觀眾就跟著米爾德麗德開門見山揭開了全片的核心矛盾,這三張立在廢棄高速公路旁的廣告牌,刺眼的紅底黑字帶著尖銳的責問,它和這個穿藍色工裝開舊皮卡綁頭巾的兇惡女人如同一把匕首,刺破了這個名為Ebbing(衰落)的小鎮上其他人平靜無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