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60歲的他,幹了件比數錢更幸福的事兒……
雲南省瀾滄縣蒿枝壩村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學專家朱有勇的第二個家。院士怎麼把家安在了小村寨?這還要從5年前說起。
60歲院士的新生活:進村 教農民種地
2015年,朱有勇60歲,按照自己的設想,他將在這一年開始新的生活:退休,從香格裡拉開始,途徑西藏多地,最後到達拉薩,用66天徒步走西藏。但是,2015年,精準扶貧全面鋪開,位於雲南省西南部的瀾滄縣成了中國工程院的定點扶貧縣。
雖然當時朱有勇已經60歲,但在工程院院士隊伍裡,他還算是年輕人,扶貧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瀾滄縣貧困程度深,貧困面積大,尤其是素質性貧困特別嚴重,將實驗室從校園裡搬到土地上,朱有勇還是心有顧慮。
朱有勇:在紙上寫論文,寫錯了把它撕了就完了,在土地上寫論文,農民辛辛苦苦按你的方法做,沒有收成怎麼辦?減產怎麼辦?賺不到錢怎麼辦?這是撕不掉的。說到底我們還是一個教書匠,真要教書匠帶著一村村農民富起來,確實有難度。
「冬閒田」有甜頭:一畝地怎麼能收入一萬元?
2016年,朱有勇與中國工程院相關領導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做了一次深入考察。拉祜族是由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習慣了遊牧打獵,對種地了解不多。他們住在四處漏風的籬笆房、家裡只有幾袋苞谷、幾隻雞、一頭豬,但卻絲毫不覺得哪裡有問題,這深深觸動了朱有勇。他為自己沒能早點來到這裡感到內疚,卻也發現了改變現狀的可能性。
通過對氣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條件的科學分析,朱有勇發現,這裡特別適合開展冬早蔬菜產業,尤其是冬季馬鈴薯。馬鈴薯是全球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市場需求量大,在這裡可以每年11、12月份播種,3個月後就可以收穫。朱有勇選擇瀾滄縣最貧困的竹塘鄉蒿枝壩村作為試點,長期駐紮下來。當地的農民不光對馬鈴薯不了解,讓他們改變冬天曬太陽的習慣也很難。而且,在他們的概念裡,扶貧就是給點錢,說服大家種冬季馬鈴薯並不容易。
朱有勇:我們主要的辦法還是讓農民眼見為實,我們把他們的地拿過來種,種完以後收成給他們,當年我們種了100畝,效果非常好,平均每畝地產3.1噸。
2017年春天,蒿枝壩村的土地裡,躺著密密麻麻的大土豆,收購商紛紛從北京、西安趕來,以三塊多錢一斤的價格收購,一畝地老百姓就能收入將近1萬塊錢。
穿迷彩的培訓班:種出了國際水平的馬鈴薯
當一畝地3萬多噸的土豆已經讓老百姓嘗到甜頭時,朱有勇正在為新的問題發愁,老百姓你一畝我一畝地種植,難以形成規模化。
朱有勇:這些直過民族不像內地的農民很容易盤算,內地農民一看到這個甜頭可能馬上就種20畝30畝去了,但拉祜族不是這樣。我覺得扶貧不光是給他技術,一定要給他扶志,志氣的志,還要扶智,智慧的智。
記者:這個您怎麼改?
朱有勇:讓他得到更多的實惠,有錢他可以把房子修得更好一點,可以買手機,可以買摩託車,就可以到其他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2017年,朱有勇在蒿枝壩村開辦技能培訓班,無論男女老少,不問出身學歷,只要想致富就可以參加面試,面試通過就能免費上學。
為了克服因長期貧困滋生的萎靡氣息,朱有勇要求上課的學員穿上迷彩服,提高精氣神。
培訓班上,學員不僅要學習種植的基礎知識,大部分時間要和院士一起下地,犁地、播種、收穫。
朱有勇:現在他們自己種的積極性很高,種得非常標準,是現代農業的水平,這裡種植的冬季馬鈴薯水平跟國際水平一樣。現在農民個個都是經常來問,我有多少松林我有多少地,我可以種什麼?我要致富我要發展,我要做100畝做200畝,完全變樣了。現在農民看到人跟你打招呼,還會說話,我覺得這個變化比他們多掙幾個錢更可喜,比什麼都重要。
冬季馬鈴薯班、上山採藥班、冬季蔬菜班……前前後後,朱有勇已經開設了二十多個技能培訓班,培養了一千多名鄉土人才。如今,瀾滄的農產品生產種植已經逐漸成熟。去年11月,朱有勇又和一家電商公司聯合打造了農村電子商務班,教農戶們把農產品賣出去,讓利益留在農民自己手中。
10億專利無償貢獻 「這比數錢要幸福」
走進瀾滄縣思茅松林,中藥材林下三七正在這裡生長。三七是一種珍貴的中藥材,根、花、葉、莖都有著藥用價值,但三七種植對土壤、氣候和技術都有很高的要求,其中,根腐病更是很難防治,這導致三七種植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帶來了農殘增多的問題。
過去四十多年,朱有勇致力於用生態的方法來控制作物病蟲害的研究,最終找到了一種利用部分作物之間相生相剋的原理來控制病蟲害的方法。2000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上作為封面文章發表,獲得了科學界的高度認可。
在瀾滄調研時他發現,瀾滄大面積的思茅松林與三七之間具有相融相生的特性,非常適宜種植林下三七。
朱有勇:這裡都是腐殖土,松林掉了很多松針下來,一年積一年就變成了腐殖土,腐殖土種三七,不會生病。我的專利就是相生相剋,我們就發現松樹跟三七是相生的。
松樹揮發和淋溶的化合物,一方面能促進三七生長,另一方面還能抑制病蟲害的發生。同時,松針腐爛後形成的有機質能充分滿足三七生長的養分需求。所以林下三七不需要打藥和施肥。有人因此開出10億人民幣的高價,希望購買朱有勇的技術,但他拒絕了。朱有勇將自己的發明專利捐獻出來,給企業和個人無償使用,只提出了一個條件:企業種植林下三七,不能用一粒化肥、不能打一滴農藥,最終利潤的15%要捐獻出來,分給當地的村民。
朱有勇:我們的目標是用這種生產方式取代過去不太好的生產方式,生產出良好的、生態的、有機的、藥效好的三七,讓所有人受益,讓產業走上健康的發展道路,這獲得的東西比數錢要幸福得多,厚重得多。
將三七價格控制在合理範圍 讓哪兒的老百姓都吃得起
2019年10月9日,首批種植的林下三七到了採挖的季節,一場林下三七的競賣會在瀾滄大塘子村進行。競價環節只進行了不到兩分鐘時間。現場商家紛紛舉牌,正當主持人準備迎接下一個高價時,朱有勇叫停了競標。價格最終停在了鮮品每市斤1050元的水平上,換算成幹成品約8400元/公斤,比市面上的普通三七貴了不少。
朱有勇:每月四五千塊錢的退休老人怎麼吃得起?這違背了我們的初心,我們做科研做這些都是為老百姓,你賣這麼貴,企業是賺大錢了,老百姓吃不起,要讓大家都吃得起,何必在乎多收一點錢少收一點錢。
林下三七的種植為瀾滄扶貧打開了局面。瀾滄地區森林面積廣闊,適合林下三七生長的思茅松林也比比皆是。2017年,林下三七的種植面積擴展到了300畝,2018年接近7000畝。據瀾滄縣林業部門調研,全縣有50餘萬畝思茅松林,其中適合三七生長的有40餘萬畝,按此發展,將會形成一個巨大的林下產業。
走出實驗室 回到自己內心
當越來越多的人給朱有勇貼上「農民院士」的標籤時,在朱有勇心裡,正在經歷一場回歸。
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州的一個小苗寨,憧憬過城裡人的生活,但是,1977年,朱有勇收到了雲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的錄取通知書。朱有勇在植物病理學領域不斷深耕,2011年,56歲的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母校雲南農業大學的主樓裡,有他籌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他的很多科研成果都出自這裡。雖然這些都與農業有關,但直到來了瀾滄,朱有勇才覺得自己回到了過去。
朱有勇:我們天天在高校在實驗室裡面,感興趣我們論文的發表,影響因子的高低,能不能拿到獎。每次來到這裡心很靜,到田裡面走一走心很安。我不停地來,來了就不想回去,回去待個兩三天,心就慌了。擔心越來越多了,自己給自己過不去,還不下雨,我的馬鈴薯、蔬菜、林下三七旱死了,我會著急。
記者:這是您自己喜歡的狀態嗎?
朱有勇:是的,再幹幾年幹不動了,就收工了。我65歲了,有遺憾的地方,非常遺憾,我60歲退休走西藏的心願還沒有完成。我不敢去,離開這裡2個月要命了。
在瀾滄這幾年,朱有勇一步步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一點點推動當地思想觀念的轉變、貧困發生率的下降。朱有勇說,2020年,瀾滄縣脫貧摘帽之時,他將懷著喜悅的心情,去完成徒步走西藏的心願,這也是對瀾滄縣脫貧摘帽的一種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