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人生常態,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2021-01-19 白小靜談情感

你覺得自己被理解嗎?你覺得自己孤獨嗎?

很多人的答案應該都是否定的。

沒有人能自信地說:「我能夠被理解,我一點兒也不會感覺到孤獨。」

有一句歌詞,好像是「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說的一點兒也沒錯,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生而不同,又怎麼能完全知道另一個人的想法呢?

所以,企圖讓別人能夠懂你,是一件很難的事。

我們遇到自己感覺很困難的事,也許在別人的眼中很渺小;我們覺得失戀很傷心很痛苦,也許別人認為你太過脆弱……

你看,把感受說出來,也不一定能夠得到共鳴,這不是孤獨是什麼?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從母體裡分離出來,從此開始獨自成長。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越來越獨立,直至離開世界,帶不走一分一毫。

孤獨是一種狀態,並沒有好壞之分。

我們說一個人喜歡孤獨,並不代表這個人孤僻、不合群,而是他享受「一個人」的狀態。

能夠享受孤獨的人,很了不起。

這種人能夠安靜地面對自己,更懂得自省、思考,遵從自己內心的節奏。

在孤獨的狀態下,才有可能做更多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不被打擾」。有個人在旁邊,總覺得自己被盯著。但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可以放鬆下來,按自己的步伐行動。

獨自工作的時候,效率會更高;單身的時候,能夠更專心地充實自己;孤獨的時候,才聽得到自己的內心的聲音。

享受孤獨的人,內心往往強大。

那是表面上的「孤單」,內心卻無時無刻在沸騰。

那些孤獨的創作者,總是在夜深人靜時靈感迸發,書寫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還有藝術家,他們的行為很多時候都不被理解,總是特立獨行,但是並不妨礙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孤獨的另一個含義,其實是「自我」。

任何自我,都是孤獨的存在。

我們為了適應社會,不得不去一點點地捨棄自我的部分,去融入集體。在集體的大家庭裡,我們不再「孤單」,但是為何還是會有「孤獨」的心情?

原因就是,「自我」被封鎖起來,真正的自己不被看見。

太宰治寫的的《人間失格》裡,主人翁葉藏就是個孤獨極致的人。他又是矛盾的,他偽裝自己成為一個搞笑的人,違背內心去迎合他人,害怕被人揭穿自己的面具。

葉藏的童年是孤獨的,雖然身處優渥的大家庭,但是似乎和每個人都格格不入的感覺。他會為了扮演一個人們眼中的乖孩子,而故意扮丑角,用搞笑的行為來獲得大家的歡心。

太宰治

但是,他內心卻是十分厭惡身邊的人和事,甚至不想和家人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他年紀輕輕,便懂得看人,從心底產生鄙視,卻樂於掩飾自己真正的想法,戴著面具和人相處。

最終,他選擇了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與世界「鬥爭」,對抗世間的虛偽與醜陋,以悲劇收場。也許,對於他來說,這樣才是「拯救」自己的途徑,死亡才是屬於他的歸宿。

我們害怕孤獨,其實也反映了自己害怕面對自我。

希望有人來看懂自己,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倘若出現一個人,能夠明白百分之六十的你,已經是很難得了。

所謂的知己,靈魂伴侶,不就是懂你的人嗎?

但是,我們還是要留一塊淨土給自己,安放完全的自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棵樹,生長出獨一無二的自我,有些秘密只能跟自己說,也只有自己才能懂。

最後,我想用蔣勳老師《孤獨六講》裡面的一段話結束:

我們的一生,做父母的孩子,做丈夫的妻子、妻子的丈夫,做兒女的父母,我們很少機會面對獨立而真實的「自我」。如果沒有家庭倫理的牽絆,做一個孤獨的純粹的自己,那會是什麼樣的自己?

也許很困難,但你是否願意試一試?

相關焦點

  • 世間沒有感同身受,人生得靠自己撐下去
    新一期《我是唱作人》中,有一首特別的歌《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這是一首安靜的歌,歌手王源一開嗓,我就突然淚入眼眶,一邊聽一邊流淚。歌有這樣的魔力,歌手有真摯的表達,但打動人的還有那樣一種明明知曉卻無法釋然的情緒。當歌唱至最後,歌手王源哭到失聲,那一刻我淚流滿面。
  • 人生的本質,就是孤獨!
    一路走來,你會發現,生活到最後,還得學會一個人過,有人陪,是幸運,沒人陪,是常態。我說的陪,不是有個人在身邊,而是身邊有個知你懂你,而你又懂他知他的人,可這樣的人,就算我們傾其一生,也難尋覓。人生,註定是孤獨的,你不要期望別人能讀懂你,因為真正懂你的人,除了你自己以外,幾乎沒人,而且有時候,你連自己都弄不懂自己,更何況是別人呢。
  • 熬過苦,熬過孤獨,你就贏了
    孤獨變成了人生的常態,曲終人散,剩下孤獨怎麼也趕不走。人生一輩子,離不開苦,離不開孤獨,一生與寂寞為伴。 尼採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世人獨處著,這不是因為他習慣孤獨,而是在他的周圍找不到同類。」
  • 其實你要知道,孤獨才是一個成年人生活中的常態
    有時候關係不熟的人,也許是點頭之交,也許是萍水相逢,你憋了一肚子的話,給別人詳細的講清楚了事情原委,誰知道對面回覆你個呵呵或者奧,瞬間你的心情猶如過山車一般,從山峰跌入到山谷,成年人的孤獨其實是三方面,一方面是無人傾訴的孤寂感,一方面是對方無法感同身受蜻蜓點水般的應付,還有一方面,每個成年人都太忙了,我們也不忍心佔用別人太多時間,也許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擺渡人最高原則是感同身受?不,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感同身受!
    你那塊是冰山啊大姐梁朝偉說,擺渡人的最高原則是感同身受。可這世上,真的有所謂的感同身受嗎?對方做什麼,你就跟著做什麼,這樣就能實時同步對方的感受嗎?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結合諮詢對象的真實而具體的人生經歷,或許能夠一窺管徑,但也無法完全同步到對方的感受。如果有人可以,他就會變成和他的治療對象一樣的病人。
  • 感情裡,求而不得,本就是人生常態
    我們看到,在這個世上,無數的人為了一個目標在努力,無數的人為了一個目標在奮鬥,無數的人看著遠方給了自己一份希望,無數的人看著天空給了自己一片美好的想像。我們都是走在人生路上的努力者,縱使不知道這努力的結果是什麼,但因為我們有夢,我們有關於未來的期待,所以我們在努力。奮鬥,拼搏,這就是我們的人生。遇見愛情,那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那更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 INS·個性歐美頭像:孤獨總是人生常態,生活總是漫長而乏味
    INS·個性歐美頭像:孤獨總是人生常態,生活總是漫長而乏味 孤獨總是人生常態 生活總是漫長而乏味 01
  • 一把二胡引起的可怕深思:孤獨的人到底有多優秀?
    03 人生於塵世,總不免沾染世俗。 梁實秋說:只有神仙與野獸才喜歡孤獨,人是要朋友的。 是的,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孤獨是可怕的,他們害怕在惶惶不安中迷失自我,所以他們才需要三五成群,孤朋狗友。
  • 《心是孤獨的獵手》:孤獨走向群體本就是妥協,因為孤獨才是常態
    而我恰恰沒有想到的是,這本書卻因緣巧合的治癒了我,告訴了我什麼才是真正的孤獨。在這種成熟筆鋒的帶動下,也確實讓我恍然若夢,原來不是我孤獨,而是人生本孤獨,而孤獨走向群體的過程不過是生命的必然選擇,真正內心深處依舊只有自己。今天,我將從孤獨到群體的選擇、孤獨本身以及對孤獨的理解來解說這本小說。
  • 《莊子》:這個世上不存在所謂的感同身受,有的只是冷暖自知
    只因他們太過於在乎外界的看法,活在了別人的眼中,當你想要活成別人眼中的自己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很累,這種累不僅是肉體上的疲累還有精神上的孤獨,因為發現生活中根本沒有什麼人理解自己,甚至還會對自己產生誤解。
  • 人生要學會享受孤獨
    孤獨也是一種境遇《西雅圖》中說過,人生而孤獨, 這就是世界 。是啊! 孤獨才是人生常態, 這一生 ,你會遇見很多人,深愛的、遺憾的、 不期而遇的、擦肩而過的、 無一例外 ,他都只是在你的世界裡路過一程。
  • 活得孤獨是常態,享受孤獨是姿態
    多少人也是獨居,或者有過獨處的時候,但又有多少人像吳昕一樣,與自己好好相處,並且享受孤獨的呢?人生來便是孤獨的,生活中的大量時刻你是一個人度過。而吳昕的生活方式之所以惹人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解決了與孤獨的關係問題,為我們獨處時應當如何度過提供了答案。畢竟,活得孤獨是常態,享受孤獨才是姿態。
  • 你必須知道,孤獨是人生常態,而自由是你孤獨地站立
    《百年孤獨》中有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刻「生命中所擁有過的所有燦爛中江都要用寂寞償還,人生終將是一場孤獨的旅行,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後便是成長」。是的,我們每個人始終都是孤獨的,我相信每個人都是一個人來一個人去。
  • 人生而孤獨,因愛而燦爛
    如果我愛你而你不巧地不愛我你頭髮亂了我只會輕輕地告訴你:「你頭髮亂了喔」06來日方長,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世事無常,大概才是人生的常態08一個人怕孤獨,兩個人怕辜負,三個人鬥地主,四個人搓麻將,五個人LOL,一群人玩套路。
  • 修煉孤獨,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每個人都是孤獨存在於世的,只是有的人恐懼它,有的人享受它;有的人被動孤立,有的人主動選擇。1越自由,越孤獨想起大學剛畢業的時候,一個人在異鄉,工作和生活都還沒有安定下來。過慣了集體宿舍那種喧鬧嘈雜的日子,猛地沉寂下來,孤獨感油然而生。
  • 人到中年,真正的孤獨,在於沒有知心朋友
    不少人到了中年,會感覺特別孤獨,因為突然發現到,原來自己根本沒幾個知心朋友,斷了與酒肉朋友的來往之後,沒什麼人可以聯繫了。中年人真正的孤獨,就在於此。什麼是知心朋友?朋友也有很多種,酒肉朋友是一類,知心朋友是一類,泛泛之交又是一類,生活中,多數人都可以劃在泛泛之交裡,就是雖然認識,但彼此除開事務性和禮節性的往來,再沒有多少聯繫。
  • 朋友圈不再公開:孤獨是人生常態,每個人都是自己心靈的擺渡人
    這位朋友本來就是隨手記錄孩子生活的,發布的時候也沒有想那麼多,根本沒有想到會出現那些惡毒的言論。 吳昕聽到這句話先是一愣,然後她趕緊告訴媽媽,朋友圈裡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 大概怕媽媽生氣,吳昕緊接著又說她的周圍很多人的朋友圈都屏蔽了爸媽,不是不想讓他們看,而是怕父母知道了一些事情會難過。
  •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 魯迅前段時間想安慰一個不幸的朋友,但看到他在微博有這樣一條轉發:「世界上其實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針扎不到別人身上,他們就不會知道有多痛。」的確,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也許你的小時候受盡了家人的萬千寵愛,可等到長大後就會明白,即使你有多大的委屈或痛楚,也只是你一個人的事。
  • 奶油瓜子的孤獨,是本質的自己,孤獨的情感,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
    臺灣知名作家,畫家兼詩人蔣勳先生在他的著作《孤獨六講》分為六個維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以孤獨為主題,與美學家特別有的角度為切入點,他將孤獨以個人的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評融為一體,強調人生並不可以消除孤獨的情感,嗯,強調應該知道如何擁有孤獨的情況,並主動孤獨情感的人你看了整本書來看,蔣勳提出了一個孤獨本質的定義
  • 19歲王源3次才唱出最後的歌詞,舞臺上痛哭:世上沒人能感同身受
    19歲王源3次才唱出最後的歌詞,舞臺上痛哭:世上沒人能感同身受經常會看到有粉絲說,沒有通過他的歌,沒有資格評判她們的音樂,因此特意在一個下午,把目前最火的流量歌手的最火熱的歌聽了一遍,不是專業人員,只能憑藉喜好來說,張藝興也好、鹿晗也罷,歌曲大多無感,距離感太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