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育王技術,中意蜂通用

2020-12-13 廣西靈山小梁

蜂王是每個蜂群的核心,蜂王的優劣決定蜂群生產能力的好壞和蜂群的群勢,優質蜂王能培養出超強群,能在流密期大獲豐收,為了得到大量的優質蜂王供給新蜂群和更換老劣蜂王使用,就需要科學的採用人工育王;人工育王不但可以滿足蜂場需要,還可以保存備用,在培育蜂王的過程中,能夠有目的的進行人工選擇蜂種,促使蜂王不斷的優化,從而能培育出質量非常好的蜂王。

一:人工育王的條件

1.豐富的輔助蜜粉源自然界中有豐富的輔助蜜粉源植物,蜂群的營養充足,工蜂分泌王漿以及蜂糧也豐富,因此能夠培育出優質蜂王。但在主要流蜜期,由於工蜂主要精力是外出採集花蜜,對王臺的照料反而較差,蜂王的質量往往不高

2.強大的群勢人工育王的蜂群應是青年蜂多,群勢在六框以上,最好是選用人工造成分蜂熱的蜂群。在這種蜂群中育王,接受率高,工蜂積極餵飼王臺幼蟲,蜂王質量也較好。

3.大量優質的雄蜂由於雄蜂和蜂王從卵到出房的天數不同,所以在移蟲之前的20天,就應該開始培育雄蜂。雄蜂開始出房,才能移蟲育王。雄蜂在性成熟之後,能保持50天左右的交配時期。

二:育王用具

1.蠟棒蠟棒是製作人工臺基用的圓形木棒,長100毫米。蘸蠟的圓端直徑為6~8毫米,距離圓端8毫米處的直徑為7~9毫米。

2.蠟碗蠟碗是人工培育蜂王的臺基,用純蠟製成。在制蠟碗前,先把蠟棒放在冷水中浸泡大約0.5小時,制蠟碗時,將蠟棒從水中取出甩掉水珠,直立浸入熔化的蠟液中,立即取出,稍待冷卻,再浸一下。首先浸入5毫米然後每次加深1毫米,經3~4次形成一個8毫米高的蠟碗。然後再放到冷水中浸一下,左手託蠟碗,右手把蠟棒輕輕旋轉、抽出即可。

3.移蟲針彈性移蟲針,由移蟲舌、塑料管和推蟲杆組成。使用時將角質舌片順巢房壁伸入巢房底。進入幼蟲下部,把幼蟲帶漿託起在舌片端,移入王臺基中央,用食指輕壓弱彈性推蟲杆的上端,便將帶漿的幼蟲推入王臺基底部。鬆開食指,推蟲杆自動復原。也有用鵝毛管或雞毛管基部削成舌狀並磨薄作移蟲用。

4.育王框育王框有窄式和巢脾式育王框二種。窄式育王框的式樣與一般育王框相似,不過窄些,上梁與兩旁的邊條都是8毫米厚、23毫米寬。中分三段,每段釘上活動木條(育王條)三條,可以翻轉,以便放臺、取臺。木條上鑽圓孔各10個,可裝10個臺基,全框共可裝臺基30個。這種窄式育王框,工蜂密集,容易保溫,王臺接受率高。巢脾式育王框多在冬季和早春育王時採用,這種育王框是用普通巢脾改裝的,在巢脾中間挖出長25.5釐米、高9釐米的長方形空間,然後用相等長寬的小型育王架嵌入此空間,架內裝2條育王條,可以自由轉動,每層可育王10個。

三:移蟲操作

移蟲操作在移蟲前一天晚上,應該及時地對取蟲的種用群進行大量獎勵餵飼,以增加泌乳量,便於移蟲移蟲前2小時,將粘好蠟碗的木條,裝在育王框上,讓工蜂清理。蠟碗數以10~20隻為宜。蠟碗間距約10毫米。蠟碗清理好後,即可移蟲。移蟲操作可在室內,也可在室外進行,但環境要清潔衛生,溫度必須在25~30℃之間,相對溼度在70%以上。從蜂群內提出清理好蠟碗的育王框,把木條旋轉90度角,使碗口向上,然後用一根乾淨的小棒,將少許王漿稀釋液或蜜汁蘸在蠟碗的底部,使幼蟲容易離開移蟲針,又能防止幼蟲死亡。然後從種用群中把小幼蟲脾提出,將移蟲針從幼蟲彎曲的背部斜伸到幼蟲的底部,把幼蟲輕輕挑起,放入蠟碗。移好一條臺基後,即可將育王框插回培育群,然後再移第二條第三條從種用群中移到蠟碗的幼蟲,蟲齡不得超過48小時,最好是24小時之內的幼蟲。一般採用二次移蟲,又叫複式移蟲。第一次移蟲的蟲齡可以稍老些,當王臺放在培育群中24小時之後,提出育王框除去幼蟲,再移入種用群24小時之內的小幼蟲。

四:培育群的管理

為了得到較高的接受率和優質蜂王,培育群必須有大量青年蜂和子脾,而且處於分蜂熱狀態或者是無王的。應在插入育王框之前一天把蜂王提出,王臺接受之後再放入蜂王。由於中蜂失王后容易發生工蜂產卵,使工蜂騷動不安,影響育王工作,因此採用有王群分區育王比較合適。

五:有王群分區育王選擇具有老蜂王的強群,把蜂王一側翅膀剪去四分之再用一塊普通的隔離板或框式隔離板,把蜂王限制在留有3個巢脾的產卵區。另一邊就組成無王的育王區。育王區要適當抽去多餘的巢脾,緊縮蜂巢,放人4個帶有粉、蜜的子脾,中間應選2個小幼蟲多的子脾,使哺育蜂集中。為了避免工蜂偏集到有王區,應該使巢門對著隔離板,讓育王區佔三分之二的巢門,產卵區佔三分之一巢門。次日檢查育王區,毀除改造的王臺,即可在中央位置加入育王框,準備移蟲。每次移蟲10~20隻。隔日進行複式移蟲(蟲齡較小的)。移蟲後要注意保溫和進行獎勵餵飼。複式移蟲的第5天王臺封蓋後,提出老王,或者把有王區的工蜂和子脾提出放另外一箱飼養,以免發生自然分蜂。如果是交替期的老王,仍可繼續保留在巢內,只需及時把產卵區的子脾和育王區空脾互相調換,使蜂群繼續發展壯大。等到第一批王臺成熟提出後,可以繼續培育第二批蜂王。

六:餵飼管理培育群必須保證有充足的粉、蜜飼料。在移蟲前2天到移蟲後5天,用牛奶(或雞蛋液)加糖水進行獎勵餵飼,能使青年蜂分泌高質量的王漿,哺育王臺中的幼蟲。餵飼培育蜂宜採用箱底飼餵器,從巢門送入;不能灌脾或噴脾。

相關焦點

  • 「中意蜂營養交哺育王」技術,此法培育的蜂王個體大、產卵圈大
    意蜂的泌漿能力遠超過中蜂,同樣在培育蜂王過程中,意蜂的蜂王幼蟲是否得到更為豐富的營養而將先天遺傳的特性加以鞏固和強化呢?本著這種想法,我嘗試著將中蜂人工育王的幼蟲成長階段放在意蜂群中進行,也就是說讓意蜂的工蜂來哺育中蜂的蜂王幼蟲。經過多次的嘗試摸索,我終於總結出一套比較成熟的「中意蜂營養交哺育王」技術。現將它奉獻給廣大中蜂愛好者,以供參考。
  • 那些從不人工育王的養蜂高手,他們是如何分蜂的?方法就2個
    對於現代化的養蜂來說,人工育王可以說對於我們的養蜂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大規模的養殖蜜蜂,可以說沒有了人工育王技術,全場的蜜蜂控制將會遇到巨大困難。雖然說人工育王技術現在已經非常成熟,就算是一般的個人養蜂場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基本上都會操作,但是對於我們新養蜂的朋友來說或者說對我們蜜蜂養殖不是很了解朋友來說,人工育王技術的掌握還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可以說學會了人工育王技術,我們養殖蜜蜂的技術就更進一步,與成功距離也會拉近很多。
  • 人工育王的條件及詳細流程
    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下人工育王的條件及流程 希望對蜂農朋友有幫助1.人工育王的條件①外界氣溫穩定,沒有連續低溫多雨或寒潮天氣,處女王交尾時能夠遇上晴暖無風的好天氣。②有豐富的蜜粉源植物開花泌蜜,工蜂採集積極,巢內飼料充足,蜂場沒有盜蜂。
  • 蜜蜂育王技術教學,簡單幾點輕鬆教會你育王技術,成為合格的蜂農
    雖然它們能過自己更替新王,但也難免發生意外,這時,人工的幹預是必不可少的,不只是換王,分蜂我們也必須要人工幹預,因此,人工育王成了養蜂的關鍵。蜜蜂會自己建造王臺,但為了提高蜂王的質量,人工育王尤為重要。那麼?該如何人工育王呢?這節就給大家講解人工育王技術。我們要選擇高產壯大的蜂群作為育王群,育王前一天捉走育王群裡的蜂王,暫時寄存到其它蜂群。
  • 「人工育王」不同凡響,千裡郵寄成功引進高加索雜交蜂王
    第一個"人工育王",不同凡響蜜蜂繁衍種族生命,是通過自然分蜂而完成的。當群勢強大,一方面巢內出現封蓋子多,卵蟲少,另一方面幼蜂相繼出房,巢內相對形成大量過剩哺育蜂,群內強烈要求"分家",便促成老蜂王帶大部分工蜂出逃另找地方營建新巢。在養蜂實踐中,採取及時擴巢,更換新王,取蜜,擴大產卵圈,調入卵蟲脾、生產王漿等可以暫緩分蜂熱。湖北當陽市一隅。
  • 蜜蜂養殖技術,人工育王,平箱育王第三步:人工移蟲
    人工移蟲,是人工育王成敗的關鍵。這一步必須要做到:「心細手穩步驟清」!裝好蠟杯的育王框用毛筆貼點蜂王漿或者蜂蜜,把每個蠟杯都塗一下,然後把裝好蠟杯的育王框放到育王箱裡,讓工蜂清理2——3小時。第三步:人工移蟲育王框讓工蜂清理2——3小時後,就可以開始人工移蟲了。首先把育王框取出,用蜂掃掃除乾淨上面的小蜜蜂,再把產卵控制器裡的幼蟲脾取出,抖掉上面的小蜜蜂,並用蜂掃掃除乾淨小蜜蜂,然後到室內(遠離蜂箱,無小蜜蜂幹擾的環境)開始移蟲。
  • 蜜蜂人工育王的原理,你知道嗎,作為養蜂人的你是怎麼進行育王的
    育王前需把蜂王囚禁起來,讓蜂群處於失王狀態,退脾壓蜂,把蜂量壓厚,讓蜂多於脾,有利工蜂對臺基內的幼蟲集中哺育,這樣成長出來的蜂王體質會更好人工育王就是模擬蜜蜂急造王,當蜂群失王后,工蜂會積極改造王胎,在巢脾的下方建造數個王臺會從巢房中移動1-3日齡的幼蟲去臺基中繼續發育
  • 中蜂為什麼移蟲育王困難?如何提高成功率?不知道的建議收藏
    養蜂人應該都聽說過一句話:養蜂就是養王!蜂王的優質與否會對蜂群產生重要影響。在以前,由於養蜂業尚不成熟,養蜂技術受到限制,養蜂人無法決定換王時間、換王方法等等,這一切都只能通過蜂群自然換王來進行,蜂王的質量就難以保證。
  • 春季給蜂群進行分群,人工育王3步走,不用為蜂王不夠而發愁!
    春季外界蜜源豐富,蜂群經過早春的繁殖發展,隨著春季流蜜期的到來,蜂群內羽化出房新蜂數量較多,蜂群內子脾數量較多,蜂群群勢發展較快,強群在流蜜期進行採蜜工作,弱群藉助流蜜期進行繁殖發展,在流蜜期快要結束的時候,這時蜂群內「蜜粉滿倉」,養蜂人可以開始給蜂群進行人工分蜂的操作,同時,養蜂人也可以給蜂群進行人工育王的管理工作
  • 談春繁複壯後的中蜂管理,注意觀察雄蜂脾,做好育王分蜂安排
    蜂場小奶狗養蜂新手容易出現的問題作為剛養蜂的新手,對於中蜂春繁複壯以及育王分蜂都是不知所措的,有其是春繁複壯後的分蜂熱,往往讓新入行的養蜂人手忙腳亂養蜂新手造成這種局面,一個是因為沒有經驗,一個是因為沒有技術,這些都是硬傷。如果要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找一個師傅帶一下,並且需要多總結,多學習,多交流,多實踐。蜂群在春季是一年中發展最快,是容易分蜂遷徙的季節,順應蜂性可增產增收,實現蜂場效益最大化。
  • 人工育王的2種不同方法,「免移蟲器」和「移蟲育王」的實用技巧
    蜜蜂「免移蟲器」與「移蟲育王」,都是屬於人工育王的操作管理技巧,養蜂人在給蜂群進行人工育王的時候,蜜蜂「免移蟲器」與「移蟲育王」的工具組成部分有所不同,免移蟲器能夠給養蜂省去人工移蟲的工作,同時,養蜂人不用給蜂群進行培育「蟲脾」的管理工作,幫助養蜂人進行人工育王的工作。
  • 中蜂養殖,人工育王難不難?不難,掌握這一套流程輕鬆拿下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養蜂知識是人工育王。一、育王的作用在中蜂養殖過程中,不斷更新蜂王的種性,提升蜂王的優質性狀對飼養中蜂強群、獲得更多蜂蜜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學會人工育王尤其重要。正確的育王不僅可人工繁殖蜂群,更可以通過育王培育優良蜂種。
  • 蜂群發展到什麼程度可以移蟲育王?學會這3招,何時育王你說了算
    關於蜜蜂發展到什麼情況下可以人工育王的問題,其實在蜜蜂養殖中並不一定要等到蜂群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可以進行人工育王,這裡並不是說自然狀態下就不不能進行人工育王,只是說自然狀態下進行人工育王,我們的可控性不強,並不便於我們的規模化管理。
  • 自然分蜂優於人工分蜂探討
    下面就中蜂的自然分蜂優於人工分蜂淺析如下:  自然分蜂分出的蜜蜂,精力旺盛、採集積極,育出的工蜂勞動力強,所以極易成強群;留下來的蜜蜂因熟悉蜜路,採集走捷徑,加之巢內存有充足成熟的粉蜜,處王交尾後(此次的處王,是本文作者按照如下文中的②③法得到的),精力充沛,因此也極易成為強群。而人工分蜂群中精力旺盛的採集蜂大多飛回了原巢,1天之後,分出群的巢箱內只留有一些不能勞動的出巢幼蜂。
  • 蜂頭領 格子箱養蜂 人工分蜂及割蜜管理
    1、格子箱人工分蜂格子箱人工分蜂的方法可分為簡單的一分為二分蜂法,一分多群分蜂法,制止分蜂熱分蜂法。 一分為二分蜂法的方法是,當己見格箱內出雄現臺並封蓋時便可分蜂。先去掉格子箱頂蓋,上加一空格後蓋上頂蓋。敲箱或噴煙逐蜂上行。
  • 蜂群培育新蜂王,獻給蜂友的4部精彩內容,育王群「養成記」
    蜂友們一起學養蜂,右上角「關注」蜂群在繁殖發展過程中,更換新蜂王,人工分蜂,無王群介入新蜂王,這些蜂群管理都需要新蜂王,養蜂人獲取新蜂王的方法有很多,蜜蜂移蟲育王方法出現的技術背景,《科學育王法》一書中介紹人工移蟲育王技術
  • 人工分蜂,早上、中午、下午,哪個時間最好?養蜂人告訴你答案
    分蜂前應該準備好什麼?既然是人工分蜂蜂,那麼分蜂前我們應該要有所行動,我們需要考慮回蜂問題,考慮蜂王問題,還要考慮蜂箱問題,準備好防護裝備。也就是說,我們分蜂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蜜蜂從一個蜂箱提到另一個蜂箱的過程,那麼我們的準備工作應該是這樣的:擁有了處理乾淨的蜂箱和防護裝備,有人工培育好就在2天內出房的王臺或者蜂群中有現成的王臺,蜂箱的位置已經處理好。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群分蜂后期人工模擬自然分蜂的兩種方法
    在蜂群分蜂階段的後期,蜂群內出現王臺,而且王臺封蓋,蜂群分蜂的意念強烈,採取人工模擬自然分蜂的方法順應蜂群發展規律,易被蜂群接受,對蜂群的應激較小,利用對蜂群分蜂過程的控制。一、人工模擬自然分蜂的原理與原則蜜蜂自然分蜂前,群內蜂兒數量多,食料充足,新蜂不斷羽化出房,生物能和分蜂情緒不斷積累,王臺成熟度及周圍環境是最後觸發分蜂時機的條件,分蜂發生時,大多巢內無事可做的休閒蜂(剩餘勞動力),湧出巢門聚集,不久便在附近結團,在這個過程中老蜂王跟隨分蜂群離開老巢,之後在偵查蜂的帶領下飛向新址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較意蜂分蜂性強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思路
    中蜂是中華蜜蜂的簡稱,是我國當家蜂種,但是在我國人工飼養的中蜂數量遠不及意蜂數量,其中最大原因之一是中蜂分蜂性強,難以維持強群,與意蜂相比,單群產蜜量較低。,甚至出現過剩的哺育蜂。過剩的哺育蜂吸食蜂蜜後飼餵幼蟲數量較少或沒有幼蟲可飼喂,營養物質在其體內積累,導致哺育蜂卵管發育。這些卵管發育的工蜂是蜂群中最早有分蜂意念的蜜蜂群體,他們推動蜂群培育雄蜂,造臺育王,阻撓蜂王產卵,降低外出採集工作為分蜂做準備。這些卵管發育工蜂是蜂群分蜂鏈條中第一個環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這批蜂導演了蜂群的分蜂行為。
  • 中蜂為什麼非常容易分蜂,該怎麼辦?
    ①如何判斷蜜蜂即將分家:關於這點蜂部落認為國外的養蜂技術進入國內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因為國外對蜜蜂生物學特點的研究比較全面,知道了蜜蜂在分家前會出現一些特殊現象。其實要真的追根究底,關於蜜蜂分家前的表現,我國的古代養蜂業中也有發現,應該說是後期的研究沒有國外那麼全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