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些大城市來說,道路擁堵一直都是一件非常令人頭疼的事情,特別是在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很多人的通勤時間都在1個小時以上,但我們仔細分析之後會發現,這些通勤一小時以上的人,有一部分人其實家距離公司並不遠,而是把時間都花在了堵車上。
城市裡面的早晚高峰是對交通的一個巨大考驗,私家車、電動車、公交以及行人等等交雜在一起,時不時還會遇到一個紅綠燈,堵車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了。
在上海,每天早上上班的時候,馬路上幾乎到處都是車,一些高架橋上,無論你的車有多貴,百裡提速有多快,遇到堵車的時候,速度還不如「11公交」來得快,北京和深圳也都擁有很多類似的場景,這也算是大城市的一個通病。
說到底造成堵車現象的原因就是因為私家車太多了。
就上海來說,私家車的數量在360萬以上,這個密度已經算是相當大了。
深圳340多萬,廣州200多萬,哪怕是在單雙號限行的情況下,依然會造成嚴重的擁堵。
車多但是不堵,在中國只有一個城市例外,它就是成都。
成都的擁堵成都在全國排名都進不了前10,可是成都擁有的私家車數量,卻高達500多萬輛,有人說是因為成都的面積大,比上海的兩倍還多,不過這並不是成都車多但是不堵的主要原因。
成都在治堵方面,真的是花了心思的。
從2016年開始,成都就和百度地圖、滴滴等公司合作,通過科技手段,用大數據分析每天哪條路走的人少,時間花費的更合理,然後聯合成都的交警提供的一些權威數據,為成都的居民提供最智慧的出行方式。
為了方便大家出行,成都是「物不盡其用」。
除了制定智慧的出行方式,成都還積極建設各類地鐵、公交道,提高公共運輸的利用率,這一點日本的東京做的就非常好。
在日本,每10個人就有9個人乘坐公共運輸,因此日本的地鐵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堵,畢竟如果在日本這樣的人口密度的國家開車上下班,很可能早上出發,中午才能到公司,這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今年,成都還新開了8條公交線、2條高峰快線以及18條延時服務線路,除了車流量巨大的主幹道,成都給居民們挖了很多「小路」,選擇多了,大家也就不會全部堵在一個地方了。
憑藉這樣的交通疏導計劃,成都在今年第二季度的擁堵排行中,名次直接下降到了第32位,對於未來的深圳、上海等城市,該方式確實可以多多借鑑學習,在治堵方面,大成都絕對是一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