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影視劇,大家對日本軍隊的軍服應該不會陌生。其實,或許很多朋友注意到了,在抗戰時期,日本軍隊的軍服樣式似乎不一樣。沒錯,在抗戰時期,日本軍隊前後使用了昭和五式軍服、98式軍服和03式軍服。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在30年代,舊時代的中國軍服,與日本軍服非常接近。例如當時西北軍、東北軍的軍服,與日本軍隊非常接近。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
首先,我們聊聊日本軍服。日本原本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說來也奇怪,從17世紀開始,清朝、日本、李氏朝鮮等東亞國家,前後進入了閉關鎖國的階段。其實,日本推行閉關鎖國政策非常堅決。除了清朝和李氏朝鮮的商船以外,其他國家的船隻不準在日本港口停泊。掌握日本實權的德川幕府前後6次下達封國令,嚴禁對外交流。
在19世紀的中後期,西方列強們開始紛紛染指東亞地區。作為東亞大陸上的龐然大物,曾經不可一世的清朝都一敗塗地,無力維護自己的宗藩體系。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當然不可能獨善其身。19世紀60年代,美國佩裡艦隊敲開了日本的國門。隨後,英國、法國、沙俄等國家前後要求日本籤署不平等條約。日本的反應比清朝迅速,日本爆發了大規模的倒幕運動,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年輕的明治天皇「大政奉還,」隨後,日本開始了至關重要的明治維新運動。
日本開始從軍事、文化、經濟、教育等各個方面,學習西方列強,被稱為脫亞入歐。日本海軍學習英國海軍,日本陸軍則學習法國陸軍,因為法國陸軍一直號稱歐洲第一。日本陸軍採用了法國陸軍的制服和法國武器。例如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日本軍隊戴著法式平頂小帽、使用法式步槍。但是,日本逐漸發現,法國陸軍也並不靠譜。因為在普法戰爭中,法國被打得一敗塗地。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陸軍開始逐步學習普魯士陸軍,也就是德國陸軍。起初,開始仿製各種德國武器,例如著名的三八大蓋步槍,其實就是德國毛瑟1898式步槍的仿製品。至於軍服的樣式,還沿用法國樣式。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20年代,當時,日本軍部已經開始抬頭。日本裕仁天皇上臺以後,陸海軍要求更換軍服的樣式。在1930年,也就是日本裕仁天皇在位的第5年,日本開始換發新軍服。由於裕仁天皇的年號為昭和,因此又被稱為昭和五式軍服。
昭和五式軍服採用了普魯士軍服的標準,同時使用肩章和領章,還使用了大簷帽。肩章上是軍銜,領章上則是不同顏色的標誌,例如紅色、藍色、黑色、綠色等等,象徵著不同類型的軍兵種。例如最常見的紅色,意味著步兵聯隊的官兵。也許大家發現了,我國舊時代的軍服,與日本軍隊非常相似。具體來說是日本軍服與我國軍服非常相似,因為我國軍服在前,日本軍服在後。
情況是這樣的,在清朝統治的末期,由於遭遇了一系列的戰爭,清朝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清朝開始組建北洋新軍和南洋新軍。這些新軍採用了普魯士式軍服,並且聘請德國軍官進行指導。當時的清朝軍服已經出現了肩章和領章,但是還不完善。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這一階段,各地軍隊的軍服開始發生變化,其實直系軍閥、奉系軍閥、皖系軍閥的軍隊,開始更換軍服的樣式。
新軍服採用了肩章、領章同時使用的模式,肩章上是軍銜,領章分為紅色、藍色、金色等等,意味著不同的兵種和等級。言而總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軍服,與後來的昭和五式軍服驚人的相似,畢竟大家都學習了德國經驗。在各種反映舊時代的影視劇中,都能看到北洋軍的軍服,與日本軍服樣式,確實非常接近。在北伐戰爭結束以後,由於北洋軍閥政權垮臺,新上臺的政權開始進行軍服改革。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全國各路軍閥的部隊,都開始更換軍服樣式。
請注意,由於當時的經濟水平有限,很多部隊並沒有更換軍服,僅僅是拆下了領章、肩章和帽徽,用於應付差事。所以在抗戰時期,出現了軍服顏色完全不同的情況,例如土黃色、淺灰色、深灰色等等。我們繼續聊日本軍隊,在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期,東北軍的軍服樣式還沒有改變,在影視劇中屢屢出現。與當時的日本軍服相比,確實非常相似。
在八九十年代,我國拍攝了一些紀實性的歷史電影,例如《七七事變》《血戰臺兒莊》《血戰崑崙關》等等。在這些影視劇中,對於雙方軍服的設計是非常負責任的。例如在《七七事變》《血戰臺兒莊》中,日本軍隊還穿著昭和五式軍服,因為屬於抗戰的初期。但是到了《血戰崑崙關》中,日本軍隊已經換上了98式軍服。因為在1938年,日本軍隊開始更換98式軍服。
這些歷史節點,很多老劇都非常講究。在很多新時期拍攝的影視劇中,相當一部分都對服裝不是那麼認真。例如出現了1943年還穿昭和五式軍服的情況,日本軍服的樣式也不對。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我們需要牢記歷史,留給子孫後代一個正確、完整的歷史。在一部影視劇中,作者甚至看到了AK47衝鋒鎗。這是蘇聯軍隊在40年代末期才裝備的槍械,如果二戰時期,擁有這些的衝鋒鎗,使用三八大蓋步槍的日本軍隊連1年都撐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