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劉洋)刷一卡通就可以開門,用手機app就能自由操作寢室燈……近日,東北石油大學學生馬琦和他的「全智能寢室」登上了熱搜。今天(11月30日)下午,所以對自己的寢室「動了手」。
智能寢室「秀翻」網友
「我對門鎖進行了改造,這是個觸摸按鈕,一按門就開了。」「你看,這是別人的校園一卡通,刷不開我們寢室門,這是我們寢室的校園卡,一刷就能開。」這兩天,馬琦拍攝的宿舍智能門鎖的視頻在某短視頻平臺上火了。
視頻顯示,其宿舍寢室的門上有很多電路板和天線,一直延伸到室外,室外開門處有一個簡易刷卡器,馬琦可以刷自己的校園卡開門,其他寢室的學生則刷不開。另一個視頻則展示了門內的情況,只見紅色方鎖上邊有一個拇指大小的按鈕,一按門就會打開。馬琦還做了改造,加入了聲控開鎖的功能。
此外,馬琦還展示了宿舍開關的控制系統。兩個開關鍵旁邊各有一個小閥門,打開手機app的控制界面,點「關燈」,小閥門轉動方向按動按鈕,宿舍燈就關了。
這些視頻發布後立即引發了關注,還上了熱搜,網友稱之為「全智能寢室」,直呼「被秀到了」。
馬琦宿舍裡他自己研發安裝的智能門禁系統電路情況。受訪者供圖
邊學邊做,讓生活更方便
「本科中學了相關的知識,比如嵌入式開發、無線傳感器等,覺得不能學完了就完了,得用於實踐,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馬琦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學習成績不錯,喜歡動手製作設備。11月24日,他在視頻中看到,有上海的學生製作指紋開門的系統,突然來了靈感,決定對宿舍門升級改造一下。
馬琦說,同學們有時候會忘記帶鑰匙,所以有些人沒有鎖門的習慣,這樣很不安全。但是校園卡是大家出門必備的,所以他決定設計這款刷卡門禁系統。同時,「刷校園卡進寢室門」也有一定推廣價值。
於是,在寢室門外,他利用了RFID射頻識別技術(讀卡器模塊),開發出讀卡開鎖系統。然後,把模塊和舍友的校園卡卡號做匹配,這樣讀卡器可以識別出舍友的校園卡,刷卡開門。在門內,他加入了觸摸開關,又自學了人工智慧的一些知識,建立將語音內容轉成開門指令的系統,只要說一聲開鎖,就可以順利將門從內部打開。
「這些不難,兩天就製作出來了。」馬琦說。在實際製作中,他也曾遇到難題,比如開始時他用的是自己建立的Socket(一種編程技術)伺服器,系統很不穩定。後來,他關注到有個科研公司研發了MQTT協議(一種數據傳輸的技術),這款技術正在網際網路上開源使用,他便將這一技術加到自己做的開門系統裡來,成功研發了這一智能開門系統。
「我是那種邊學邊做的人。」馬琦說,從去年開始,他便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術,改造了寢室的電燈開關。
馬琦宿舍裡他自己研發安裝的智能門禁系統電路情況。受訪者供圖
馬琦說,宿舍晚上十點半斷電,斷電時燈往往是開著的,有時忘了關燈,等清晨5點多來電時,全寢室的人都被燈光晃醒。於是,他便設計了一套關燈系統,「其實就是使用了機器人製作中的『舵機設備』,安裝在開關旁邊,提前設計好程序,清晨一來電,程序就會操控舵機關掉開關。」之後,馬琦又增加了採集溫度和溼度的傳感器,引入了手機APP作業系統,不斷改善自己的小發明。
已被保送讀研 高中時就對物聯網感興趣
馬琦說,他對物聯網技術的熱衷從高中便開始了。2016年,還在甘肅蘭州西北師大附中讀高三時,共享單車讓馬琦覺得非常新奇,他和同學們用手機刷共享單車到黃河邊騎行。這一經歷讓他萌生了學習物聯網專業的想法,覺得這個專業既有意思、發展前景又好。
」這名同學確實挺優秀。」了解馬琦的老師評價說。在大學四年中,馬琦經常和團隊小夥伴參加各種物聯網創意、數據挖掘的全國性比賽,拿到了很多榮譽證書和獲獎證書,還被保送至東北大學人工智慧專業讀研。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在馬琦「紅」上網絡以後,該校學工部也關注到了馬琦對宿舍的改造,進行了安全評估,認為這一系統是弱電安全的。提到「紅了」這件事,馬琦笑稱,自己因為被保研所以有更多時間做這些小發明,不是自己的研發有多麼大的價值,而是很多大學生缺乏實踐精神,「要鼓勵大學生多動手,學以致用。」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