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九度視頻
自從美國宣布對華為的封鎖升級後,有關華為未來晶片之路就變得動蕩不已。由於美國給了120天的緩衝期,於是,有媒體報導海思的最大代工合作夥伴臺積電,正在積極地協調產能,以幫助華為在這個緩衝期能夠儲備更多的晶片。
然而,事情似乎並沒有那麼順利。據說,美國蘋果也在趁機加大下單量,達到節制華為的目的,可以說是有點「落井下石」。而臺積電又表態會以最快的速度補充華為空下的訂單業務,2019年,華為為臺積電貢獻了14%的營收,是其第二大客戶。如此看來,臺積電為了自身的利益,「拋棄」華為是遲早的事情。畢竟,臺積電已經對美國妥協了,將在美國投資120億美元建廠。
本來在晶片領域,各大廠商之間都是合作關係,可以說是利益共同體,但就因為美國的打壓,讓這種穩定的合作關係破裂了。特別是作為全球第一大晶片代工廠的臺積電,它既是荷蘭ASML的股東,又曾是中芯國際的股東。一直處於中立態度的臺積電,這次也不得不被迫站隊。
那臺積電、中芯國際、荷蘭ASML,兩家晶片代工廠,一家光刻機生產商,它們背後的股東都是誰呢?
先說臺積電,它是由張忠謀創立於1987年,和華為成立於同一年。張忠謀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是美國籍,在美國上學和工作,在德州儀器工作了幾十年。後來回臺灣創立臺積電時,已經56歲,本來是準備退休,安度晚年的,沒想到卻打造了一個世界級的晶片企業。
經過30多年的發展,臺積電的股份已經變得非常分散,但截止到2019年,前三大股東是美國花旗託管臺積電存託憑證專戶(20.5%),臺灣行政院發展基金(6.4%),摩根大通投資專戶(3.1%)。
在臺積電背後,美國資本控制了大部分股份。不過,臺積電的模式有點像阿里,實際控制權在團隊手裡,在臺積電董事會十幾個席位中,基本上都是臺灣人。這也就是為什麼臺積電有一點硬氣的資本,但是,這一次它強硬不起來了,畢竟它用到了很多美國公司的技術,一旦美國對臺積電動手,那也是致命性的。
再說中芯國際,創立於2000年的中芯國際能夠活到今天,真的是很不容易,而在其發展中,臺積電曾是最大的「絆腳石」,這一切要從它的創始人張汝京說起。
張汝京也來自臺灣,他和張忠謀的經歷十分相似,也曾在德州儀器工作了20多年,後來回到臺灣創立了一家晶片企業,但最後卻被臺積電收購了,張汝京也由此進入臺積電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又帶著團隊來到了上海,創立了中芯國際。
剛開始的中芯國際發展特別快,很快成為了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這讓老大臺積電感到了危機,並很快對中芯國際發起了訴訟,告其專利侵權。最後,中芯國際不但敗訴,賠了1.75億美元,還讓臺積電成為了其第三大股東,靈魂人物張汝京也被迫離開。
後來,國家隊資本進入,扶持著中芯國際一路走到了現在。創立的短短20年時間裡,中芯國際的股權發生過多次變動,如今,中芯國際的前三大股東分別是大唐電信、國家集成電路基金、紫光集團,都是國有資本,可以說是將控股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
如今,中芯國際已經實現14nm晶片的量產,它肩負起中國晶片代工的崛起重任。
荷蘭ASML是全球最大的光刻機生產商,擁有壟斷性地位。荷蘭ASML的崛起和臺積電密切相關,原本在光刻機領域,日本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在2007年,市場地位卻發生了逆轉,荷蘭ASML一舉登上了全球第一,一直霸佔到現在。
據了解,是因為臺積電和荷蘭ASML合作研製出第一臺浸潤式微影機,打敗了日本的尼康、佳能這些巨頭。所以,荷蘭ASML的崛起,臺積電功不可沒。實際上,荷蘭ASML一直和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晶片巨頭實行利益捆綁,這三家還都是它的股東,只不過,如今減持的差不多了。
目前,ASML公司的最大股東是資本國際集團,第二大股東為美國貝萊德集團,都是美國資本。因此,臺積電和ASML公司背後都是美國資本。
本來,ASML公司是非常想做中國市場的生意,中國曾花1億美元下單最新的光刻機,但卻被美國阻擾,導致中芯國際最好的光刻機只有14nm,而臺積電卻有了7nm和5nm,差距不小。
所以,在晶片領域,中國還有不少的路要走,無論是代工的中芯國際,還是生產光刻機的上海微電子,道路必定會非常坎坷,但又不得不去做,不然,只會被美國一直卡著脖子。只希望華為能夠度過這一關,不然所造成的損失將是巨大的。
來源:數字財經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