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晨報記者 陸乙爾 詹 皓 製圖/潘文健
進博物館,如今已成為普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對於博物館文創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博物館人的眼界、思路也隨之大開,出現了「將博物館帶回家」「讓文物活起來」這樣的新理念,博物館文創事業也開始騰飛。從最早賣紀念品、畫冊之類的小賣部,到出售文物複製品,最後有了專門的博物館商店,博物館還出現了文創部門,有了文創開發資金,也有了IP授權、跨界合作等等,這兩年更是與電商合作,參與直播帶貨等。
在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現場,各大博物館一如既往地成為最吸引人的展區,主題、款式豐富的產品讓人恨不得把它們都買回家。昨天,在上海報業集團的新聞晨報周到直播間,晨報記者詹皓與長三角滬蘇浙皖四地的博物館文創負責人,一起聊了聊「文創如何讓生活更美好」。上海博物館文創中心副主任馮煒,南京博物院文創部博雅匯辦公室楊君君,中國文物學會文創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博物館文創專家吳越宇與安徽博物院副院長徐大珍,在直播間與大家分享了各自博物館的文創開發亮點,講述了文創產品背後的故事。
幾位嘉賓表示,博物館文創理應承擔起社會責任,走入社區、走入商圈,融入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生活品質,滿足精神需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這是博物館人的使命。
安徽博物院
直播間裡,徐大珍介紹,安徽博物院的文創產品系列繁多,如徽風皖韻系列、文房四寶系列、女畫家潘玉良系列等。她尤其推薦文房四寶,因為宣紙、徽墨、歙硯、宣筆都是安徽獨一無二的特色。比如現場的徽墨套裝就十分吸睛,因為它將安徽兩張文化名片結合在了一起,套裝盒蓋刻著「包拯家訓」四個大字,套裝裡面則是徽墨。
「這樣的文創產品適合送禮,很雅致,也很有教育意義。」徐大珍說道。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一直是南京旅遊的必打卡地。楊君君介紹,南京博物院主要圍繞江蘇地域文明來開發文創產品,比如楚漢文化、六朝文化、民國文化,每個文化都形成了一個系列。
在直播間,楊君君特別介紹了以南博特展館展示的「湖綠地墨彩加粉花鳥紋荷花缸」等瓷器為靈感的大雅齋系列文創產品。這一系列產品有文具、紡織用品、布藝產品,直播間現場能看到荷花缸的復刻縮小版,還有提取了瓷器秋葵花圖案的口罩、卡牌掛繩等非常實用的產品。
浙江省博物館
杭州是全國最受歡迎的旅遊城市之一,吳越宇介紹,浙江省博物館在研發文創產品時首先考慮的就是要符合市場需求,因此當時設計第一批文創產品時沒有用鎮館之寶,而是用了清代董邦達的西湖十景圖。據吳越宇介紹,西湖十景系列每個景都有一百多款產品,比如她帶來的「花港觀魚」杯墊,除了將圖作為背景,還將圖中魚的元素用在了小女孩的衣服和髮夾上。
除了西湖十景圖系列,吳越宇還帶來了以浙博國寶寧波十裡紅妝萬工轎為靈感的「十裡紅妝喜字」系列,「有一百多款產品,包括首飾包、床上用品等,單單首飾包就有桃紅、玫紅、正紅三種紅色款,方便搭配。」
上海博物館
1996年,上海博物館在人民廣場開新館之後就有了商店,那時候還是出售以仿製品為主,上博的文創產品研發,以「系列化、品牌化、藝術化、經典化」為宗旨,青花瓷、百花圖系列等文創產品都十分受歡迎。
這兩年,除了日常產品外,上博一直在為特展研發系列產品,比如之前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主題的系列產品受到追捧;此次,上博把根據今年5月舉行的「江南展」開發的文創產品帶到了文博會現場。「我們做的是有海派文化特色的江南文創產品。」馮煒說道。她帶來的以文徵明《江南春詞意圖卷》為靈感來源的文創產品,為直播間增添了一抹「春色」,雅致的香囊,放在案頭或者隨身佩戴都可以。茶具的設計也埋了很多小巧思,託盤以江南扇形窗格為靈感來源,茶壺蓋子像一座拱橋,仿佛把人帶回了煙雨江南。
這一次,上博還在文博會現場預售新的文創產品,比如融入了青銅紋的「牛年」主題交通卡。馮煒透露,這是可以走遍280個城市的全國通用交通卡,開幕當天預售1000套,很快就售罄了。
【來源:周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