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的孩子比內向的孩子未來發展更好?研究顯示:並非這樣

2020-12-21 九零媽咪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會認為內向的孩子不如外向的孩子好嗎?你也會因為孩子內向而焦慮不安嗎?如果是這樣,你一定要花費幾分鐘時間看完這篇文章。

內向一詞往往與懦弱,自卑,逃避等負面詞語聯繫在一起,因此當父母們聽到有人評論自己的孩子內向時,父母都會想盡辦法讓孩子變得外向。

麗麗的媽媽就是一個性格極其外向的媽媽,走到哪裡都能激情四射,特別自來熟。但她的女兒麗麗卻是性格內向。每次朋友聚會時,其他孩子都在那裡一起玩耍,嘰嘰喳喳的鬧個不停,而麗麗每次都是安靜的坐在那看書,或者是獨自玩弄自己的玩具。

麗麗媽看著孩子這種性格,不由得焦慮,著急了起來。因此每到周末都會帶著孩子去朋友家拜訪,為了孩子快速變得像自己一樣外向,所以總是逼著孩子當眾表演,唱歌,演講。

但這種舉動是麗麗從未做過的,因此每當遇到這種情況,要麼就是不開口,要麼就是直接躲起來,麗麗媽覺得當眾沒有面子,所以總是數落孩子。這一來二去,孩子不僅沒有變得外向,反而更加內向,甚至有點自卑。以前遇到熟人都會主動和別人打招呼,但現在一遇到熟人,都是避之而後快......

而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帖子,都是在問孩子內向怎麼辦?如何讓孩子變得外向?仿佛內向人格的孩子是不好的,父母想儘快的改變他們的人格。

那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外向」,什麼是「內向」。這兩者人格又有沒有好壞之分?

l 「內向」和「外向」

這兩個概念最早是由1913年的瑞士心理學家提出的,那個時候他將人分為「內傾向」和「外傾向」的性格。後來他又在1921年發表了《心理類型學》一書,書中進一步完善了這兩種性格的表現及特點。

書中指出:外傾向的人更重視社交,愛社交,活躍,以適應環境;內傾向的人更注重主觀世界、他們善於內省、性格孤僻、寡言、比較難適應環境

並指出:外傾向的人個體心理能量的活動傾向於外部環境;而內傾向的人個體心理能量的活動更傾向於自己。

而其實在實際的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完全的內傾向和外傾向的人每個人都是兩種性格並存的。而且內傾向與外傾向並不影響孩子的個人事業發展。

因此並不是所有內向的孩子都性格孤僻,沒出息。正相反,內向的孩子思維敏捷,心思細密,他們做事更注重細節,並且知道反省自己,修正自己,從而更快的達到目的地。

並根據組織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內向的領導者比外向的領導者領導的團隊工作更有效率,因為他們更願意去聽取和接納別人的意見。

由此可以看出,這兩種性格的人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人格不同,因此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罷了。

那為什么爸媽還是更嚮往孩子變得外向呢?那是因為內向的孩子心思敏感,因此父母更難培養,稍有不慎就造成了孩子自卑的性格。

l 那對於內向的孩子,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呢?

1. 接受孩子內向的性格

很多父母不肯接受自己內向性格的孩子,就像上面的麗麗媽,自己性格外向,因此想要孩子也性格外向,總是迫切的想要改變孩子。最後也只能是適得其反,孩子不僅內向,而且自卑。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長達20年的研究發現,內向和外向從一個人的嬰兒時期就已經開始體現,甚至可以說是天生的。2歲表現內向的嬰兒,即使在長大後在面對一些外在的刺激依然會表現的更為拘謹。

心理學家們得出結論:內向是一個人穩定的人格特質,這種人格特質是很難被改變的。因此父母在面對內向性格的孩子,不要試圖強行改變,應該學會先接受內向的孩子,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愛,孩子才能茁壯的成長。

正如一位教育家曾說:我不願改變固有的人格,去做時髦的寵兒。

2. 不強迫孩子當眾表達

孩子性格內向,本身就不善於表達,再加上性格靦腆,在面對眾人的時候可能不敢表達,而看著別人的孩子能夠誇誇其談,這不由得讓你心生羨慕。所以迫切的想要改變自己的孩子。

而在幾次嘗試後發現,孩子不僅不能夠誇誇其談,甚至有時話都不敢說。父母就開始懷疑是不是孩子的內嚮導致孩子情商低。

其實不然,因為美國科學家經過對少年英才長達30年的研究發現,內向性格的英才是外向性格英才的3倍;比如愛因斯坦、卓別林、巴菲特等。並且IQ越高的人,內向型的傾向就越強烈。

所以當孩子不願意當眾表現時,父母不可強行逼孩子,應該慢慢來,比如先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讓孩子在家裡面多說多練,再慢慢的鼓勵孩子聚眾表達。

3. 給予孩子陪伴及切實的指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說過:孩子的理性是不斷成長的,不要餵養他們,而要引導他們。

當孩子不願意和別人溝通時,不可強制要求孩子融入別人,也不只是對孩子進行鼓勵,而是要教會孩子一些實際的交往技巧,然後再引導孩子。

並且能夠多加陪伴孩子,給足孩子安全感,只有當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時,孩子才能更加大膽的與他人交流。

總之,父母在教導孩子時,要讓孩子知道,與人溝通並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最後讓孩子能夠自如的與人溝通交流。

l 總結

人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我們應該引導孩子成為自己,做最真實的自己。如果你的孩子內向,請不要在強迫他一定要變得外向了。請尊重孩子自己的人格,給他們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相信最後哪怕是性格內向的孩子也一樣能夠發光發亮。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內向的孩子」和「外向的孩子」,哪一個較優秀?其實各有千秋
    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僅生活習慣、發展水平有了改變,就算是人的性格、格局也發生了改變,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生活中,似乎性格外向、善於交際的人更受歡迎,以至於很多家長總是在想辦法培養寶寶外向的心理。大多數的人都像孩子奶奶一樣,並不認為內向是一件好事,甚至會將內向和"沒出息"關聯,為了孩子不會成為這樣的人絞盡腦汁,我卻有著不同的看法,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孩子也是一樣,不論是內向還是外向,他們的都有著各自擅長的事情。
  • 「內向」的孩子非要變「外向」嗎?家長別幹涉,讓孩子自己走
    但是亮亮的父母卻不這樣認為,亮亮的父母不止一次的和我說過想要改變亮亮的性格,讓他變得開朗起來,甚至大大咧咧都不嫌棄,但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性格,怎麼能說改就改呢?家長們似乎都有一個偏見,那就是內向並非一件好事,如果孩子有點內向的傾向,就會讓孩子開朗一點。但是卻有研究指出:70%以上的成功者,大多都是內向的性格。
  • 內向孩子的時代已來,很多父母卻在勉強孩子變外向,坑娃不自知
    內向的孩子,更容易成長為具備技術性思維的人,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為什麼說內向孩子的時代已來?是因為傳統的依靠廉價勞動力,製造價格超低的時代已經遠去。未來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在社會上發展,依賴的一定是技術和創新,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好產品。外向的人善於交際、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優勢,其實對產品研究方面沒有很多好處。
  • 孩子性格內向並不是壞事,而家長強迫孩子變得外向,才可能是壞事
    文/每天育兒的媽媽說起孩子的性格,相信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性格開朗外向,都不希望孩子變得內向。看著孩子內向的性格,家長也會感到憂愁,覺得孩子內向,長大以後進了社會將會吃虧,而且也難有大發展。孩子性格內向不可怕,可怕是家長強迫孩子變得外向。
  • 性格內向的孩子和外向的孩子,哪種受歡迎?專家:跟性格無關
    很多孩子在出生之後他們的性格就已經固定了,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較內向,而外向的孩子似乎更受到大家的歡迎,所以內向的孩子往往在人群中都是被忽視的那個。但其實內向只是孩子的性格而已,內向的孩子平時也比較安靜,而且不太喜歡跟別人交流,很多家長因此想讓孩子變得外向一些,希望孩子能夠自來熟一些,所以會想方設法改變孩子的性格。不同性格的孩子其實都有他們各自的特點,性格內向的孩子,家長其實也不用特意去改變孩子,這樣反而容易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
  • 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外向,內向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擁有自己的優勢!
    現在的社會大家雖然都提倡接納多元化,但是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還是覺得自己認為對的就是好的,自己認為的不好的或者自己不喜歡的就認為孩子是不優秀的,例如很多孩子本來是比較敏感內向的,但是家長會認為這樣的孩子是不合群的,在未來有可能因為不合群而導致一系列的問題。
  • 親子成長|內向V.S.外向,不同個性的孩子該如何相處?
    活潑大方是外向,害羞膽怯是內向,身為父母的你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的是什麼樣的性格呢?內向或是外向其實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曾有研究指出:兩歲的孩子的表現若是靦腆害羞與內向,那麼到了十八歲的時候,孩子的個性本質則依然是如此,改變的僅僅只是外在的行事作風。有些父母們認為,外向的孩子較受歡迎也比較容易成功,因此,會想盡辦法,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變得外向,卻疏忽了錯誤的方法,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
  • 外向的孩子比內向的孩子好嗎?家長需要知道
    媽媽也經常鼓勵佳佳改掉內向的「缺點」,外向一些,多交朋友,但是佳佳沒有什麼改變。媽媽非常惆悵,擔心孩子太內向,以後發展受限,也擔心她會吃虧。內向是缺點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性格本身是沒有優缺點色彩的,正如性別一樣,男性女性沒有優缺點一說。
  • 《內向心理學》:外向,其實是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孩子本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偏偏家長和老師都不約而同的有一個共識:偏愛能說會道、多才多藝、勇於表現的外向孩子。於是,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特長班佔據了孩子所有的課餘時間,因為這是好學積極的正能量樣子。因此,很多內向型的孩子不是被強迫去假裝外向,就是被貼上不合群、孤僻、怪孩子的標籤。
  • 「外向」比「內向」更好嗎?它們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幾十年來,內向和外向一直是心理學理論的主題。如今,研究個性的心理學家經常將內向和外向視為所謂的人格五因素模型的一部分。 即使外向的人通常會比內向的人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也不代表不存在「快樂的內向者」。當研究人員觀察一項研究中的快樂參與者時,他們發現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參與者也是內向的人。換句話說,更外向的人平均會稍微多體驗到一些積極情緒,但很多快樂的人實際上也是內向的。
  • 孩子的內向性格由哪些因素決定?腦研究專家:大腦的生理結構不同
    內向和外向對於人的性格來說並不是絕對的,有些人私下裡的時候喜歡看書喜歡一個人獨處,可在公共場合又可以侃侃而談,所以沒有絕對的內向和外向之分。很多人擔心自己的孩子內向對於未來沒有好處,其實這些都是對偏內向性格人的誤解,長時間以來,偏內向性格的人被視為羞怯、不合群、孤僻、自我等等,這樣的人不適合作為領導,不應該擁有朋友,認為這是偏內向者的性格缺陷,不容易溝通。
  • 孩子天生內向,家長疑惑:和外向的孩子比起來是不是沒有優勢?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能聽到很多家長抱怨:哎呀,你家孩子好活潑呀,一點都不認生,不像我家的,見人就躲,內向得要命,我都快愁死了。好像在大眾的印象中,孩子就一定要外向才是好的,內向就是不好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內向敏感的孩子,父母逼著外向,逃不出這三種後果
    大家身邊有沒有非常內向的人,是不是都很少說話,在人群裡存在感也都比較低?可是在大人眼裡,孩子內向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很多時候都會逼迫孩子改變,讓孩子經常親戚面前展現自己,以此讓孩子變得外向。但是殊不知,逼孩子變得外向,可能會把孩子毀掉。前幾天吳鎮宇的兒子費曼格在微博上自曝自己得了一種病,讓很多粉絲直呼心疼。
  • 孩子外向並非都是好事,這種「開朗」會影響孩子成長,父母要注意
    導致孩子的行為前後不一孩子要是天生外向那麼必然對於他們來說是好事,但是如果是在別人的要求下強迫性變得開朗,那麼孩子就會變得非常不一樣。在父母面前,孩子會按照父母的要求變得活潑開朗,但是等到私底下孩子的性格卻沒有發生任何改變,這就導致了孩子前後行為的不一致。而這樣的孩子比起之前內向的孩子來說更加不受人待見,大多數人往往會覺得這樣的孩子兩面三刀,表裡不一。
  • 李玫瑾:外向和內向的孩子有什麼特點,早年教育有何不同
    李玫瑾是中國公安大學教授,長期研究青少年心理問題,一次在講座中談到孩子的性格和什麼有關,李玫瑾教授是這樣說的:「孩子從小多聽父母嘮叨,就能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情感依戀,孩子從出生之後,情感是最先發育的,然後才是語言發展,最後形成性格。」
  • 孩子性格內向,逼迫孩子開朗?內向的孩子身上,都有潛在優勢
    小女孩的媽媽就說了一句:「這孩子什麼都好,就是性格太內向了。」語氣裡滿滿的都是恨鐵不成鋼的遺憾。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內向,都很擔憂,也很困擾,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變得外向一些,甚至強迫孩子變得開朗。但是內向真的不好嗎?孩子內向的時候,家長又該怎麼做才好呢?
  • 逼孩子外向,是最殘忍的教育
    關於這一點,發展心理學家傑羅姆·凱根,也曾做過相關的研究。他邀請了400多位4個月大的嬰兒,讓他們聽氣球爆炸的聲音,聞酒精棉的味道,或看彩色手機的晃動。同樣地,有些孩子平靜,有些孩子激動,有些孩子不安。
  • 內向不是缺點,家長別急著給孩子貼標籤,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內向的人不是不愛講話,而是更偏重於思考。作者:綿糖媽媽關於孩子內向外向的話題討論很多,不少家長都認為孩子內向不好,應該讓孩子變得更加外向活潑一些。其實性格是天生決定的,孩子無法決定自己是內向還是外向。說到底內向和外向都是性格分類中的一種而已,並沒有什麼好和不好的區別。孩子的性格內向就一定不好嗎?父母先不要急著給孩子貼標籤,看看內向的孩子有哪些優點再下結論。
  • 外向孩子也會患「社交孤獨症」?其實外向孩子更容易有情緒障礙
    作為父母,只有深入了解外向型孩子的心理特徵,才能更好地引導和幫助孩子擺脫社交困境,從而更好地充當孩子的引領者,幫助孩子成為處處受歡迎的人。 為什麼外向的孩子朋友雖多,但是友誼卻不能持久?
  • 吳鎮宇兒子自曝社交焦慮:孩子內向不是病態,別再逼他外向了
    內向,在很多人印象中並不是好詞,像是不愛表達、孤僻、社交恐懼、消極、情商低等等,大多都是內向的關聯詞彙。生活中,很多人將"內向"當成缺點,包括很多父母,也認為最理想的孩子應該是外向的,並為孩子的內向感到著急,逼著自家內向的孩子去交際、去上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