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熊貓放射
正常人體CT測量值
一、 顱 腦
(一) 腦室大小1. 測量兩側側腦室前角間徑與同平面腦橫徑的比值,正常平均值為31%(19%~39%)。2. 不同年齡組正常腦室系統測量值(如下表)項 目:<2歲、2~60歲、>60歲Hackman值:≤35mm、≤45mm、≤55mm三腦室橫徑:≤5 mm、≤7 mm、≤9mm四腦室橫徑:≤9 mm、≤11 mm、≤13mm縱裂寬徑:<3 mm、<3 mm、3~5 mm腦溝寬徑:不可見、<3 mm、3~5 mm(Hackman值=側腦室前角間徑+尾狀核間徑之和)
(二) 腦垂體高度1、冠狀面CT掃描上,正常垂體上緣平直或略呈下凹弧形,其高度在成年女性<7mm,成年男性<5mm,>9mm為垂體增大。
2、青年女性特別是妊娠期高徑可達9-10mm(也有人報導達12mm者),其橫徑較寬約8mm左右。
3、一般認為高徑小於10mm的垂體瘤為微腺瘤,大於10mm者為大腺瘤。
(三)顱腦病變
1、腦出血血量的算法:長×寬×高×π/6(單位:ml)。
2、顱內血腫的CT值:多高於60Hu,在60-90Hu之間,最大不應超過94Hu(紅細胞壓積為100%時的CT值)。
3、腔隙性腦梗死的大小一般小於15mm,小於5mm者CT不易發現,大於15mm者為巨腔隙,最大徑達35mm。
4、顱縫分離:一般認為顱縫雙側相差1mm以上,單側縫間距大於1-2mm,成人顱縫單側大於1.5mm即可診斷,兒童有的顱縫較寬,但亦不應超過2mm。
二、 五 官
1、正常眼環厚度:2~4mm。
2、晶體CT值:70~80HU;玻璃體CT值:0~10HU。3、眼眶內視神經粗:3~4mm;眼外肌粗:4~6mm。兩側對稱。
4、眼球突出的標準:在擺位良好的橫軸位圖像上,於兩側顴突之間作一連線,正常人大約有眼球的1/3位於該線之後,如位於此線後方的眼球面積少於1/3時,指示有意義的眼球突出。
5、骨性外耳道大約1.5cm長,佔據外耳道之內2/3,外側1/3為軟骨部。
6、內聽道開口前後徑正常為3-5mm,大於5mm為增大。
三、 胸 部
1、氣管橫徑:15~20mm,其前後徑大於橫徑,氣管壁厚度:1~4mm。2、右中間支氣管橫徑:10mm,其後壁與肺緊鄰。3、奇靜脈及半奇靜脈:正常值為3~6mm。4、心包厚度:小於3mm,局部增厚不超過4mm。5、擴張的食管壁厚度:小於3mm。6、縱隔、腋窩淋巴結:短徑小於1cm。
7、升主動脈總是大於降主動脈,兩者比例為2.2-1.1:1。
8、右肺動脈心包內部分正常測量值12-15mm,正常主肺動脈直徑不應超過29mm。
9、CT掃描很容易發現心包積液,少至50ml液體即可檢出,仰臥位少量積液一般位於左室後壁下方,寬度較小,心外側及心前區僅有少量或無液性暗區,其積液量一般在100ml以下;中等量積液均勻分布於左室後方,心尖、心臟外側、右室前壁之前,以房室溝處最多,其積液量在100-500ml之間;大量積液,積液暗區較寬,遍布心臟周圍,心後最多,左房後壁之後也可見到,有時心臟懸浮於積液中,其積液量在500ml以上。
10、氣胸:如果氣帶寬度相當於患側胸廓寬度的1/4時被壓縮的肺大約為25%左右;1/3時被壓縮的肺約為50%左右;1/2時被壓縮的肺約為65%左右。
四、 腹 部
(一) 肝臟
1、上下徑不大於15cm。2、右肝葉前後徑大於左肝葉前後徑1.2~1.9倍,不超過2倍。3、右肝葉橫徑大於尾葉橫徑2~3倍。4、由於肝內糖原含量較高,所以平掃時肝實質密度稍高於胰腺、腎和脾,肝平均比脾高7-8Hu。肝臟平掃CT值:40~80HU;增強掃描CT值升高至120~140HU。
5、門靜脈正常值:主幹長為4.8-8.8cm,平均7.3cm,橫徑0.7-1.6cm,平均為1.09cm。
(二) 膽囊、膽道1、膽囊壁厚度:≤3mm,>5mm為異常。2、膽囊橫徑:3~4cm;上下徑:7~10cm。3、膽囊CT值:0~20HU,密度均勻。4、膽總管正常橫徑:6~8mm,大於10mm為擴張;術後膽總管管徑1cm內仍屬正常;肝總管正常橫徑:3~5mm;肝內膽管正常情況下不顯影。
5、肝內膽管擴張程度,依範圍可分為3級:僅肝門附近膽管擴張者為輕度擴張;既有肝門有有外周膽管擴張者為中度擴張;肝門及外周均明顯擴張者為重度擴張。以肝內膽管Ⅰ-Ⅲ級分支擴張程度分為直徑0.5cm為輕度;0.6-0.8cm為中度;0.9cm以上為重度。
(三) 脾臟1、正常脾臟上下徑平均值12cm,不超過15cm;前後徑7cm,橫徑4cm。2、正常脾臟的前緣,位於腋中線後方。3、正常脾臟的密度均勻,略低於肝臟。
4、脾大的標準:CT橫斷面上脾周肋單元超過5個,這是反應脾臟前後徑的;另外,若在肝臟下緣已經消失的層面仍可見到脾臟,也應認為脾大。(註:肋單元是指脾周相貼的肋骨或者肋間隙的橫斷面,一個肋骨或者肋間隙的橫斷面就是一個肋單元。)
(四) 胰腺1、前後徑:胰頭≤3cm, 胰體≤2.5cm,胰尾≤2.0cm。對突然超過鄰近胰腺3mm以上的隆起變化應予高度重視。
2、與第二腰椎椎體橫徑之比,正常胰頭的前後徑/L2椎體橫徑=1/2~1/1;胰體前後徑/腰2椎體橫徑=1/3~2/3。3、主胰管內徑:2~4mm。在高解析度的CT圖像上,偶可見胰管的1-2個區段,只有擴張的胰管才能在整個胰腺全程顯示。
4、胰腺密度:與脾臟相似,略低於肝臟。
(五) 胃腸道
1、充盈狀態下胃壁厚度:2~5mm,大於10mm為異常。2、空迴腸在充盈狀態下腸壁厚度:小於3mm,大於5mm為異常。3、大腸在充盈狀態下腸壁厚度:3~5 mm,大於5mm為可疑增厚,大於10 mm肯定為異常。
4、有兩個區域胃壁厚度可超過1cm,一是胃食管連接處,其厚度在0.6-1.8cm之間,形成所謂的「假腫瘤」;二是胃竇部小彎側。一般把胃壁的厚度>10mm視為異常,但如發現局限性增厚,即便<10mm亦視為異常。
(六) 腎上腺1、正常腎上腺的厚度不會超過同一掃描層面上同側膈腳的最厚部分。
2、成人腎上腺長約1-4cm,寬約1-3.3cm,厚約0.2-0.8cm。
3、正常腎上腺的邊緣平直或凹陷,不應呈串珠狀或結節狀。
(七) 腎臟、輸尿管及膀胱1、正常腎臟:上下徑:10~15 cm,橫徑5~8cm。腎實質平掃CT值:30~60HU,增強CT掃描CT值:80~120HU。右腎較左腎低1-2cm,兩腎大小差別不應超過1cm。
2、輸尿管內徑:5~7mm。
3、膀胱充盈狀態下壁厚度:2~3mm,厚薄均勻。
(八) 前列腺及精囊1、前列腺的大小正常值(cm),如下:年齡組:前後徑 橫徑 上下徑>60歲:4.3 4.8 5.0<30歲:2.3 3.1 3.02、精囊橫徑(兩側之和)小於6cm。3、精囊與膀胱間夾角:正常為銳角。
(九) 子宮、子宮頸及卵巢1、成人子宮橫徑:4~5cm;前後徑:2~3cm;子宮頸~宮底間徑:7~8cm。2、成人子宮頸橫徑:<3cm;上下徑:<2cm;子宮體比子宮頸的橫徑約大1倍。3、成人卵巢大小:3.5×2×1cm,絕經期後萎縮變小。
4、生育期未經產婦子宮長5.5-8.0cm,寬3.5cm,厚2.5cm;經產婦長7.0-9.0cm,寬4.5-6.0cm,厚2.5-3.5cm。子宮腔為一狹窄的縫樣裂隙平均長6cm,子宮肌壁厚1.5-2.5cm。
(十) 腹腔淋巴結1、膈腳後淋巴結:<6mm。2、腹腔動脈周圍淋巴結:<10mm。3、直腸旁淋巴結:<10mm。4、腹腔其他部位淋巴結:<15mm。5、腸繫膜淋巴結正常時不可見,或顯示為直徑小於5mm的線狀或結節狀軟組織密度影。
五、 脊 柱
(一) 頸椎頸椎椎管近似一尖端向後的三角形,C1-C3逐漸變小,C4-C7大小一致。
1、C1椎管前後徑:16~27mm。2、C2~C7椎管前後徑:12~21mm。
3、頸段椎管中央前後徑<10mm為椎管狹窄。
(二) 腰椎1、腰椎椎管前後徑:15~25mm,下限為11.5mm。
2、腰椎椎管橫徑(椎弓根間距):20~30mm。3、側隱窩前後徑(椎體後緣至上下關節突前緣間的距離):正常時大於5mm,小於2mm肯定狹窄,2~3mm可疑狹窄。4、黃韌帶厚度:3~5mm。頸、胸段黃韌帶較薄。
常見人體組織的CT值(HU)
組織 CT值 組織 CT值
骨組織 >400 肝臟 50~70鈣值 80~300 脾臟 35~60血塊 64~84 胰腺 30~55腦白質 25~34 腎臟 25~50腦灰質 28~44 肌肉 40~55腦脊液 3~8 膽囊 10~30血液 13~32 甲狀腺 50~90血漿 3~14 脂肪 -20~-100滲出液 >15 水 0
以上內容整理自網絡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