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朝起
廢舉薦制,興科舉制
於是
人才不再被埋沒
貧苦百姓有了出頭之日
那麼秀才、舉人、進士
相當於今天什麼學歷呢
下面這場考試,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朝禮部舉行的恩科考試,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我們將題目大致進行了翻譯,黃字可供參考。
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請來一試?
第一場(史論5篇)
1.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藩鎮)
——國防問題
(題目大意:周朝實行諸侯分封制,最後造成諸侯做大,周天子靠邊站。唐朝實行藩鎮制,導致藩鎮做大,形成事實上的藩鎮割據。而秦朝和北魏則是實行中央集權制,使權利集中於皇帝手中,地方權力過小。請比較下兩者各有哪些可取之處?)
2.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嘗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于,其說未嘗不效論。(平戎)
——國防問題
(題目大意:賈誼針對北方匈奴問題提出了「三表五餌」的防禦策略,主張用和平的手段瓦解敵人。班固譏笑賈誼的對策是書生之見。然而春秋時期的秦穆公用懷柔政策成功徵服了西戎遊牧部落。中行(háng)說(yuè)也用「五餌三表說」警示匈奴單于,所以該學說並非無用之論。你對此有何見解?)
3.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變法)
——治國理政
(題目大意:諸葛亮沒有申不害和商鞅的心狠,卻想用法家學術來治理國家。而王安石變法實際上採取了十分嚴厲的措施,為了不背負惡名不承認用的是法家學術。你對此有何見解?)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於私第見客論。(舉賢)
——人才選拔
(題目大意:中興名相裴度奏請在宰相私宅接見才士,憲宗準奏。從此天下賢才俊傑得以向宰相獻計出謀。你對此有何見解?)
5.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以夷制夷)
——外交問題
(題目大意:北宋聯合金國攻打遼國,後來金國卻入侵北宋。南宋協助元朝滅掉金國,最終南宋卻被元朝所滅。你對此有何見解?)
第二場(各國政治、藝學策5道)
1.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需之知識,蓋東西各國所同。日本則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鑄國民之教育也。講求政治、法律、理財、外交諸專門,以備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設農、工、商、礦諸學,以期富國利民,此振興實業之教育也。三者孰為最急策。
——教育改革
(題目大意:陶鑄國民是關於國民人格、心理、價值觀的教育;造就人才是理工、技術教育;振興實業是商業、經營管理教育。這三者中最為國家所急需的是哪一項?)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
——外交政策
(題目大意:西方人侵略的首要目的是實利,而非土地。請詳細列舉近百年來的歷史事實加以證明。)
3.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
——改革開放
(題目大意:日本最開始變法的時候,聘用了很多外國人幫助政府實施變法,使國家日益強大。而埃及的改革同樣也任用了許多外國人,卻喪失了經濟權和司法權等國家主權,又沒能使國家振興起來。和日本的變革作比較,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差別?)
4.周禮言農政最詳,諸子有農家之學。近時各國研究農務,多以人事轉移氣候,其要曰土地、曰資本、曰勞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實資智識。方今修明學制,列為專科,冀存要術之遺。試陳教農之策。
——農業政策
(題目大意:中國自古以來重視農業生產,我們講究的是人的因素在農學佔主導地位。但近來各國的研究成果表明,農學應該先講氣候環境,其次是土地資源,再次是資金密集,最後才是人的因素。我們重視農業生產,因此現在將農學專門設為一門學科,希望續存並研究先輩留下的農學精髓。請分析當前應如何發展農業?)
5.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
——國際法
(題目大意:美國排斥華工法令,如今十年期限已滿。我們應當趕緊引用國際法知識來駁斥這道苛刻的條例,以保護我國在美僑胞的利益。)
第三場(四書五經義)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
——何為大學?
2.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中庸之道
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經濟學
(題目要求:請詳盡闡述以上三句話的含義)
上面是會試題
下面四道策題是考狀元的
1.世局日變,任事需才。學堂、警察、交涉、工藝諸政,皆非不學之人所能董理。將欲任以繁劇,必先擴其見聞,陶成之責,是在長官。顧各省設館課吏,多屬具文。上以誠求,下以偽應。宜籌良法,以振策之。
——公務員考試改革
2.漢唐以來兵制,以今日情勢證之歟。
——軍事制度
3.古之理財,與各國之預算決算有異同否。
——財政制度
4.士習之邪正,視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禮教,以選士、俊士、造士為任官之法。漢重明經,復設孝廉賢良諸科,其時賈董之徒最稱淵茂。東漢之士以節義相高,論者或病其清議標榜,果定評歟唐初文學最盛。中葉以後,幹進者至有求知己與溫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試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內,邪慝不興,正學日著,其道何之從?
——人才選拔制度
大眾動輒說「科舉」是八股文,希望各位詩友,能有自己獨立的見解。科舉制度有所不足,但是並未脫離學以致用的軌道。
廢科舉,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應該加入自然科學(等現代學科)的教育與考試而已。科舉本身,沒啥問題,只是科目不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