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港交所掌舵人李小加的十一年:「連水」、「換魚」、跨界與突破
今年5月,李小加突然宣布將提前「交棒」。12月14日,李小加舉辦了一場告別式的媒體交流會。在這場交流會上,他表示,離開港交所後不會徹底退休。
李小加自2010年1月16日上任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以來,11年中,李小加推動了港交所及香港資本市場的數次重大改革,並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同時獲得了市場的廣泛讚譽。
在昨日的媒體交流會上,李小加表示,這些年最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連水」;第二是「換魚」;第三是跨界出去,到別的資產類別,跨到別的市場中去;第四即是讓港交所的交易體系更加現代化。
「連水」
李小加認為,國際市場和內地市場、人民幣和美元及其他貨幣這些市場,沒有理由老是這麼割裂開來。所以,連水一直是從頭到尾的一個主題。
而互聯互通可以說是李小加在「連水」這一目標中一個重大的裡程碑。
2014年11月17日,在李小加的努力推動下,「滬港通」正式落地。在滬港通落地兩年之後,2016年12月8日,深港通開通,至此,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架構全部完成。
而互聯互通帶來的成效十分顯著。截至12月14日收盤,互聯互通自開通以來,南向資金合計高達16956.20億元,北向資金合計達11719.53億元。互聯互通機制促進了兩地市場的交投活躍。
除此之外,債券通也於2017年7月3日正式推出。債券通自推出以來,不論在成交量、外資持有量及登記投資者數量方面均有大幅增長。港交所2020年三季報顯示,目前債券通平均每日成交額達人民幣197億元,第三季度成交額也達到人民幣12753億元,創季度新高。
「換魚」
李小加表示,「換魚」即港股的更新換代,從本地的「魚」換成世界大海裡的「魚」,從傳統的銀行、房地產股,換成新經濟股票
說起「換魚」,可能要從港交所痛失阿里巴巴說起,因為不允許同股不同權的企業上市,港交所眼睜睜看著史上最大IPO遠走他鄉,為此,李小加甚至還寫了一篇5000多字的日誌《投資者保障雜談》,說自己夢到了9個人,大家對香港能否為阿里巴巴IPO開綠燈吵得不可開交。隨後幾年,李小加鍥而不捨地發起了改革嘗試,最終在2018年4月30日,修訂後的《主板上市規則》正式生效,同股不同權架構公司和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被允許在港股上市,新規還增加《合資格發行人第二上市》章節,「為大中華地區申請人赴港作第二上市提供便利」。這場在爭議中落地的改革,是香港市場近2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機制改革。
在政策利好下,一大批優質內地企業和新經濟企業紛紛赴港上市。2018年7月9日,小米集團成為港股第一家雙重股權架構上市公司。同年9月20日,美團點評緊隨其後在港上市。2018年8月1日,歌禮製藥成為港股第一家非盈利生物科技公司。2019年 11月26日,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時隔7年後回歸港股,再次締造了股市神話,首日股價大漲6.59%,市值突破4萬億港幣。而今年全球前十大IPO交易中,港交所便攬下三例,其中就有回港二次上市的京東集團、網易,以及首次上市的京東旗下京東健康。
跨界
李小加不僅將「連水」、「換魚」玩的風生水起,在跨界方面也是收穫頗豐。
2012年6月,港交所豪擲166.73億港幣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據悉,LME基礎金屬期貨及期權合約交易,交易量約佔全球基本金屬期貨交易的八成,掌握全球有色金屬的定價權,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會員制商品交易所。收購LME,不僅是股票向商品的跨界突破,也是一個從香港向歐洲國際市場的跨界突破。
李小加曾稱收購LME是「百年不遇的機會」。他認為,收購LME使得港交所可一心拓展股票及金融衍生品以外的的商品交易平臺,增闢收入增長的重大機遇。
同時他在2019年還計劃收購倫敦交易所集團,雖說這次收購因為一些原因並沒有進行下去,但李小加認為,港交所一定不會在此止步,未來期待其繼續突破。
交易體系的突破
李小加任上主導對交易體系的突破,讓港交所的交易體系更加現代化。
李小加表示,「在第四個突破裡面,大概有三個小的改變。第一交易時間改了,第二交易系統改了,第三清算結算的系統,也就是新股結算周期從T+5向T+1的改革。」
總結起來,李小加在任上主導的四個大方向的改革,他給自己的評價是:「前兩項全面突破,第三項部分突破,第四項部分突破或者說是像農村包圍城市的突破。」
李小加用自己的努力,為香港資本市場爭取到了一個時代。對於卸任之後做什麼,李小加表示,離開港交所後不會徹底退休,但可能不太想打工了。「這麼大年紀,是不是能自個兒幹點什麼事。」
(文章來源:資本邦)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