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收藏界水很深,拍賣場上看似天價的藝術品,不僅是賣方與富豪間單純的交易關係,背後還充斥著造假、欺騙以及複雜的利益糾葛。有學者指出我國的收藏愛好者人數已超過1億,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但其實,絕大多數民間藏家沒有絲毫機會能接觸到高端市場。
一件作品如何才能在拍賣會上拍出一千萬、一個億?拿書畫舉例,首先得是名家作品,然後要有「傳承有序」的證據,還必須得到業內知名專家的認可和籤名證書,這時候此件作品就有了「身份」,讓富豪們爭相舉牌競價。
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專家鑑定,因為藝術品不像其他商品,沒有統一的生產標準,各個時期的大師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專家的職責就是在泛濫的贗品中,火眼金睛認出真品,往往得到權威專家的認可,富豪就有底氣掏錢。
可問題是,僅靠「眼學」鑑定,沒有科學論證,完全靠人的自覺,就很容易被鑽空子。一旦專家為了利益「黑化」,結果就是災難,比如著名的乾隆真跡《嵩陽漢柏圖》,專家劉巖故意把真說成假,17萬騙過來然後拍出8700多萬。
專家們一邊說著民間無珍寶,一邊又幹出「騙寶」的事情,這也導致民間收藏者對專家群體產生強烈的不信任。反過來,專家和背後的拍賣行,也能將假貨「洗白」成真品,有個造假事件就揭開了他們的「遮羞布」。
出生在北京的汪某,受藝術世家的薰陶,從小就有過人的書畫天賦,還曾師從啟功、徐邦達等書畫大家,可以說起點極高。他從14歲就開始仿造各大名家作品,能仿得分毫不差,混跡圈內多年,成為有名的字畫鑑賞家。
不過即使小有名氣,汪某還是沒能成為名家,他自己創作的書畫作品一平尺最多賣3萬,和真正的大師級作品有十數倍的差距,他不甘心,在貪婪的驅使下,決定利用多年積累的人脈和造假心得,以假冒真賺大錢。
為了能做得天衣無縫,汪某請了一批刻章、做舊、裝裱的專業人士,還邀請圈內書法高手鄭某加入,二人「強強聯合」,汪某負責繪畫部分,鄭某負責書法部分,在貴州遵義等地建立了假畫製作工廠。
他們曾臨摹了一幅名家作品,然後拿給名家本人欣賞,結果連本人都分辨不出來真假,可見技術有多高。但光有技術還不夠,想要把假貨堂而皇之的放到拍賣行騙錢,就需要「洗白」獲取「身份」,這得獲得業內人士和專家的配合。
利用人脈,汪某請某拍賣行高層周某等人幫自己送拍假畫,還請鑑定專家徐某等人幫自己開具鑑定證書,成交後「七三分成」甚至對半分!從2004年開始,汪某仿製的齊白石、徐悲鴻等名家作品成交額超過6000萬元,鄭某偽造的啟功、郭沫若等書法大家作品,也獲利一千多萬元。
他們還會製造話題炒高價格,比如2013年一幅仿製李可染的《江山勝境圖》,拍賣前汪某故意跑去和李可染家屬合影,請家屬在畫上簽字,又讓拍賣行專家大呼:「這是藝術巔峰!」一番造勢下來,最終這幅畫拍出了5200多萬的天價,2016年又用同樣的方法,將仿製李可染的《井崗主峰》拍出了1380萬。倒黴的富豪買家怎麼也沒想到,會被造假者、拍賣行和專家聯合戲耍。
至2017年在貴州遵義破獲了這起特大制假售假案後,參與造假的26人受到了懲罰,涉及26位名家的1165幅作品也被查封,但拍賣行和專家卻沒受到什麼影響,因為國內拍賣行自成立以來,就有一條奇葩的規則:拍賣不保真。
沒錯,就算是經過專家認可上拍的作品,拍賣行也不保證是真品,撿漏了算運氣,但買到假貨就是自己倒黴,拍賣行不負任何責任。正是這條「拍賣不保真」,讓他們可以明目張胆的知假拍假、欺騙買家,而一些專家,更是可以隨意判定古董書畫的「生死」,出了問題一句「看走眼」就可以推卸責任。
事情發生後,轟動了整個收藏圈,北京某拍賣行負責人趙先生表示:「這只是文物造假的冰山一角,很多公司都是這麼幹的,在圈內不算稀奇。」知名文化學者吳樹曾說過,收藏圈假貨泛濫,某些專家又不負責任,導致民間真正的文物得不到重視,在現代社會還有大量文物流失到國外。不斷出現的醜聞給收藏界敲響了警鐘,在巨大的金錢誘惑下,某些人一旦失去了底線,重創的不僅是藝術品市場,也傷害了我們中國文化市場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