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化中經常講到因果,「因果」這個詞並不是佛教的一家之言。幾乎在所以的傳統文化中都有講到這個觀念。
儒家這麼說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個懂得積德行善的家族必定子孫延綿、福氣不斷;而一個經常作惡的人,一定會敗壞家風,使得家族提起衰敗。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家族中所表現出來的結果。
而道家說道:「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福與禍並不是沒有規律的,它全是人們自己的言行感召而來。善行會帶來善報,惡行會帶來惡報。
佛教則說道:「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匯聚時,果報還自受。」我們所造下的善惡之因,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消失,待到因緣成熟時,果報必定要親自承受。
在古書中便記載了這兩個小故事,就告訴了我們邪淫因果的真實不虛。
田某
《不可不可錄》中說了這麼一個故事,明季有一位名叫田某的人,長相帥氣十足、氣質也十分吸引人。因為這樣的原因,也常常引來婦人來與他歡好。田某心中深知這樣的行為是不好的,於是便移步到了南山寺讀書。
一日有一神人告訴田某:「你本是有大福德之人,卻因為邪淫而損耗了福德。如果從現在開始,斷惡修善,則可以總得舉人,官至御史。」田某隨後奮發斷惡,廣行善事,之後果然如神人所說一模一樣。
因果冊
在《迪吉錄》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文忠公的兒子,在某日上廁所時突然被他家已經逝去的亡奴帶到了地府。
在地府他見到了審判官和紅綠兩位侍者,並且在地府的冊子中,得知自己曾經玷汙一名侍女的事情也清晰地被記錄在案。因為這個邪淫舉動,導致他本該做大官,卻有損陰德而一直升不上去。
他知道後非常後悔,此時審判官身旁的綠衣侍者便對他說,莫言懊惱,只要你可以斷惡向善及時悔過,並且積極行善,還是有望找回原來損失的福德的。
當他回過神來時,便已經離開了地府回到人間,而此時的他已經昏迷了整整三天。得知自己所做惡業導致仕途止步不前這樣的原因後,他便開始勇猛改過,努力行善,最終升到了在冊子中所說的官位。
《華嚴經》說道:邪淫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而為人,則會受兩種果報,一者得不如意眷屬,二者夫妻關係不好。
同時它還會影響你的學業、財運、事業、家庭等等諸多方面。所以千萬要做到不去觸碰這個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