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善,福雖未至,禍以怨;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出自了凡大師的四訓經典禪語對話。 一個平常人,不能說沒有胡思亂想的那顆意識心,既然有這顆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陰陽「氣數」所束縛了。
既然被陰陽「氣數」所束縛,怎麼可以說沒有「數」呢?雖然說「數」一定有,但是只是平常人,才會被「數」所束縛。
要是一個極善的人「數」就拘他不住了,因為極善的人,儘管本來他的命裡註定要吃苦,但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
而極惡的人「數」也拘不住他,因為極惡的人,儘管他本來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成貧賤短命。
一個人被「數」拘住,那就是凡夫。 一個人的命運到底能逃得過嗎?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
六祖大師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同。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從內心自求,力行仁義道德,自然就能贏得他人的尊敬,而得到身外的功名富貴。
若為人不知反躬內省,從心而求,只顧好高騖遠,祈求身外的名利,那就算用盡心機也是求不到的。若能一心行善定能改變命運。
古人說: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祖先的這句話就是想要告訴我們,我們的行為決定了我們的命運。而福薄命苦之人,就是因為自己的言行才使得自己變得福薄而命苦。
但你千萬不要氣餒,因為命運是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而改變的。只要去熟讀《了凡四訓》,根據書中作者自己的經歷,亦或許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並改變自我。而福薄命苦之人,多有這3種習慣,一定要改掉!
一、自哀自怨,散漫懶惰
自哀自怨之人,很難相信「命由我造,福自己求」的觀點。一個人的幸福來自於自己的一念一言一行,災禍也同樣來自於自己的一念一言一行。
佛教認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而現在我們很多人整個的行為變成謀食。但你如果命中沒有,謀也謀不到。即便你大學畢業還照樣下崗,找不到工作;碩士研究生畢業照樣去賣豬肉,這是因果的法則。古人都很相信這一點,我們現在一講好像都覺得是封建迷信。
一切都是靠我們現在主觀的努力,事實是這個樣子。主觀努力了,也許你會成功,反之,你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努力只是其中的一個要素,如果你不懂得自律,就會導致命中沒有,方向、方法不對,即使你擠破頭去努力,一天二十四小時去努力也沒有。
自哀自怨,散漫懶惰的人註定要吃一輩子的苦。
二、貢高我慢,心高氣傲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是內心高傲、傲慢的人,最真實的生活狀態。
其實,真正的智者定是一個福報深厚的人,必然有溫和如玉的心態與性格。
而擁有過高傲氣的人,最終一定吃盡苦果,富貴福報一定會大為減少。
其實,富貴是從布施裡面來,你沒有修布施得福因,你怎麼會有富貴的果報!古人認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人一輩子福報是有定量的,如果相信了這一點,對節約型社會有很大的貢獻。既然是有一定量的,我們就要節省著用,如果提前揮霍掉,你就沒得福報了。
我們要明白,虛懷若谷才能與人結下善緣。當我們去除心中的傲慢與我執時,才能看清周邊的真實,才不會擁有自私狹隘的心量。
三、嗔恚心強,經常發脾氣
學誠法師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就是說我們一天當中,積了很多的善根、福報,發的心也很大,積了很多,但是,由於抱怨過多就會變成嗔恨。
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所有的業障,八萬四千個業障都來了,所有的障門全都開了,把我們一天一天的所有的功德,全部地、通通地給你抹殺。
最後,你說:「哎喲!我非常承擔啊!我很努力啊,但是我為什麼總是掙不到錢?」因為你都把它花掉了,你今天掙的錢,沒有存銀行裡面。而是當天就把它給花掉了,比如你當天晚上吃小吃,吃夜宵。所以把它給花掉了,多可憐。
但是我們還不知道,還認為:我百分之百的對了,這個傢伙就該被我說。沒想到,一天的錢不小心沒有存銀行裡,全都花掉了。最後你銀行裡沒錢,還天天抱怨:我都這麼努力了,怎麼銀行都還沒有錢啊?那個人天天什麼都不幹,銀行的錢天天累積。這就是說看你會不會修行,你不會修行,你沒有。
所以說修行啊,你要是把握住訣竅,是非常好的,如魚得水;你要是把握不住訣竅,處處障礙,處處痛苦,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要相信命由己造,福自己求這個道理,要明白改變命運就是從戒除當下的惡習開始的。我們要積極行善止惡,積累福德。當我們懂得了因果,明白了平常所做的事都會造成因果時,就成為掌控了自己命運的主人。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文字溫暖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