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隆全,家住納雍縣騌嶺鎮祠堂邊村,也是該村的黨支部書記。任職以來,我心繫群眾,解百姓之憂、排群眾之難,帶領全村黨員幹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祠堂邊村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從我上任黨支部書記開始,我就著力思考祠堂邊村的發展大計。最後,我得出結論:造成村裡經濟落後的原因,是沒有產業作為支撐。我開始在認識上找差距,在行動上找原因,不斷取別人之所長補自己之所短。從鄰村坪箐茶葉種植成功得到啟發,我萌生了種植茶葉帶動經濟發展的念頭。於是我及時組織召開群眾會、給群眾講政策、算收入,發動全村村民改「糧」為「茶」。 可好多村民沒種過茶葉,心裡沒底。在騌嶺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我組織村支兩委成員、組幹、黨員代表、種養殖積極群眾分3批外出參觀和學習,提高認識和開拓眼界。在參觀地茶農的交流中,村民知道每畝種茶可純收入四五千元,這讓前去考察的群眾樹立了信心、堅定了恆心、下定了決心。
李隆全指導村民種茶
回到村裡,我和其他幹部擬定了種植計劃:以戶為單位,農戶自種自管,黨支部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提供茶苗地膜、進行技術指導、收購加工銷售。種茶的前3年,農戶享受每畝茶地2000元的縣財政補助。村集體還給予時限內完成種茶者每畝100元的獎勵。 計劃出來後,我立身先行,把自家9.8畝土地全種了茶,還流轉其它村民的10.5畝土地擴種。和我外出學習的農戶也3畝、5畝的帶頭種茶,這給群眾打了一針「強心劑」。種茶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互相幫忙,忙完這家,再忙那家,好不熱鬧。目前,祠堂邊村戶戶種茶,實現「人均1畝,戶均4畝」,共2900畝。看著茶葉種植規模大,我又有了打算:等祠堂邊村3000畝茶葉盛產後,我要建茶葉加工廠,帶領村民發展茶旅遊。
李隆全開院壩會發動村民種茶
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產業發展才是硬道理」。作為支部書記,我緊緊圍繞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思路,全面分析本村的發展形勢,堅持以產業發展促進增收致富的觀念。並下足功夫,從根本上解決了群眾「想幹不敢幹,想幹不會幹」的問題。以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實現土地增值、農民增收,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夯實經濟基礎。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恩宇
編輯 王小婷
編審 田旻佳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