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改糧為茶助脫貧丨納雍縣騌嶺鎮祠堂邊村黨支部...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李隆全,家住納雍縣騌嶺鎮祠堂邊村,也是該村的黨支部書記。任職以來,我心繫群眾,解百姓之憂、排群眾之難,帶領全村黨員幹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祠堂邊村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從我上任黨支部書記開始,我就著力思考祠堂邊村的發展大計。最後,我得出結論:造成村裡經濟落後的原因,是沒有產業作為支撐。我開始在認識上找差距,在行動上找原因,不斷取別人之所長補自己之所短。從鄰村坪箐茶葉種植成功得到啟發,我萌生了種植茶葉帶動經濟發展的念頭。於是我及時組織召開群眾會、給群眾講政策、算收入,發動全村村民改「糧」為「茶」。   可好多村民沒種過茶葉,心裡沒底。在騌嶺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我組織村支兩委成員、組幹、黨員代表、種養殖積極群眾分3批外出參觀和學習,提高認識和開拓眼界。在參觀地茶農的交流中,村民知道每畝種茶可純收入四五千元,這讓前去考察的群眾樹立了信心、堅定了恆心、下定了決心。

李隆全指導村民種茶

回到村裡,我和其他幹部擬定了種植計劃:以戶為單位,農戶自種自管,黨支部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提供茶苗地膜、進行技術指導、收購加工銷售。種茶的前3年,農戶享受每畝茶地2000元的縣財政補助。村集體還給予時限內完成種茶者每畝100元的獎勵。   計劃出來後,我立身先行,把自家9.8畝土地全種了茶,還流轉其它村民的10.5畝土地擴種。和我外出學習的農戶也3畝、5畝的帶頭種茶,這給群眾打了一針「強心劑」。種茶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互相幫忙,忙完這家,再忙那家,好不熱鬧。目前,祠堂邊村戶戶種茶,實現「人均1畝,戶均4畝」,共2900畝。看著茶葉種植規模大,我又有了打算:等祠堂邊村3000畝茶葉盛產後,我要建茶葉加工廠,帶領村民發展茶旅遊。

李隆全開院壩會發動村民種茶

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產業發展才是硬道理」。作為支部書記,我緊緊圍繞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思路,全面分析本村的發展形勢,堅持以產業發展促進增收致富的觀念。並下足功夫,從根本上解決了群眾「想幹不敢幹,想幹不會幹」的問題。以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實現土地增值、農民增收,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夯實經濟基礎。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恩宇

編輯 王小婷

編審 田旻佳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第一次到火把箐走訪時,群眾就這樣告訴我。我當時心裡一點底都沒有,但還是果斷地答應了他們會把路修好。2018年,我把火把箐的通組路形成書面報告,向鄉裡申請修路。得到批覆後,6月,我們帶著縣交通局的工作人員開始測量路段。但修該路段需要開山破巖,找了好久都沒有一個施工隊接手,後來還是請縣裡面的相關單位聯繫了湖北的一個施工隊修建。
  • 「我的扶貧故事」做個給力的書記|納雍昆寨鄉新民村黨支部書記向傑
    我是納雍昆寨鄉新民村黨支部書記向傑,2018年4月,昆寨鄉扶貧工作站安排我到新民村擔任黨支部書記。  上任前,我根本沒想到會到村裡任支部書記,加之新民村工作極為難做,心想如果下派也要選個老辣的。例如,83歲老黨員黎元合帶頭打掃衛生、吉慶祥不賺一分錢為困難戶修建房屋、張開合組織大寨組群眾投工投勞修建小水窖、楊維蘭帶頭種植葛根、付連芬帶頭跳廣場舞豐富精神文明生活、裴世榮為老百姓宣傳脫貧政策、全體黨員共同種植葛根示範地、全體黨員共同參與疫情防控等。如今,支部劃分黨員責任區,各責任區黨員負責矛盾糾紛化解、衛生評比、感恩意識宣講、脫貧政策講解。
  • ...盛開在鍋圈巖上的索瑪花丨納雍縣鍋圈巖鄉扶貧特崗人大代表張迪
    4年來,我駐了4個村,工作調整了5次,同事們經常開玩笑說: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我叫張迪,是納雍縣鍋圈巖鄉的扶貧特崗,也是該鄉人大代表。張迪走訪貧困戶鍋圈巖苗族彝族鄉位於納雍縣西部,是納雍縣7個極貧鄉鎮之一。全鄉17個村,其中深度貧困村8個,總人口6788戶31133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有2627戶13567人。
  • 「我的扶貧故事」身先士卒在路上丨雷山縣大塘鎮咱刀村黨支部書記...
    咱刀村位於雷公山下巴拉河上遊,是大塘極貧鎮12個深度貧困村之一,2014年底貧困發生率曾高達35.7%,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出列,2019年完成「雙清零」目標。   我叫石巍奇,2016年10月,在脫貧攻堅關鍵時刻,受組織推薦和群眾信任,擔任大塘鎮咱刀村黨支部書記,從此,毅然扛起了家鄉脫貧攻堅事業的重擔,我的扶貧故事由此開啟。
  • 扶貧故事丨家鄉脫貧是我最大的心願
    貴州省沿河縣,一個以土家族為主的有著68萬人口的深度貧困縣,地處渝黔湘鄂四省市邊區結合部,屬於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為讓群眾早日脫貧致富,中國二十冶堅決執行黨中央、五礦集團、中冶集團黨委相關扶貧決策部署,自覺扛起歷史重任,選派掛職幹部深入沿河縣脫貧攻堅一線開展定點幫扶,在脫貧攻堅歷史性偉大戰役中踐行央企責任與擔當。
  •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及集體貴州擬推薦對象名單出爐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貴州省擬推薦對象公示根據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推薦評選工作相關要求,經各地區、省直各歸口部門層層把關,自下而上逐級評選推薦,報省委常委會議研究,確定134名個人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貴州省擬推薦對象,102個集體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貴州省擬推薦對象。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  助建扶貧,用實績讓村民真正安居樂業   基礎設施的完善是助推脫貧攻堅的「硬體」,駐村一年的時間裡,我既有付出,也有收穫,工作上我累計向單位(水城高速公路管理處)申請資金55200元解決了幫扶的12戶貧困戶的「兩不愁三保障」保障問題,成功的幫助了12戶52人脫貧出列
  • 「我的扶貧故事」71個紅手印的「請願書」|納雍縣曙光鎮河溪社區...
    我叫陳紹穎,現任納雍縣曙光鎮箐腳社區駐社區工作組組長。我的扶貧故事要從2017年11月說起,當時我受組織委派,到曙光鎮河溪社區擔任第一書記。  初到河溪社區,到處是垃圾,衛生環境極差。我認為,社區環境的好壞,是決定社區精氣神的重要因素。於是,到河溪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村幹部召開環境整治會,鼓勵幹部將紅白喜事場所、田間地頭變成臨時講習所,宣傳環境衛生政策、社會文明風尚。並鼓勵他們進組入戶,帶著群眾幹,做給群眾看。陳紹穎走訪貧困戶幾個月後,河溪的環境衛生得到了明顯改善。
  • 脫貧攻堅·國企力量丨華菱集團:黨建引領駐村扶貧 建起脫貧「聚寶...
    11月9日起,紅網時刻開闢「脫貧攻堅·國企力量」專欄,帶您循著湖南國資國企的腳印,以一個個鮮活的扶貧故事,見證省國資委60多個產業項目,在21個對口幫扶貧困村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動人畫卷。華菱集團定點扶貧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茅坪鄉茶園坪村有機生態茶園。
  • 「我的扶貧故事」強班子 理思路 謀發展|織金縣珠藏鎮銀山村第一...
    「作為一名黨員,我希望到農村去磨練自己,為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是我在畢節市生態環境局織金分局工作時,向單位領導主動請纓申請駐村時的自薦語。我叫張貴朝,2018年3月,我如願以償來到珠藏鎮銀山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形式+內容+情感」,扶貧劇如何在石頭上開花?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只要意志堅定,什麼樣的石頭都能開出花來」。11月23日,貴州省政府新聞辦宣布紫雲縣、納雍縣等九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誌著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從「微信書記」到「淘寶書記」,把曉起村變為了遠近聞名的「淘寶村」,逐漸獲得村民信任,解決了「扶貧幹部樹威難」的問題;《怒放的山花》裡,戴志強不放棄的精神不僅讓石斛花開遍石頭山,更讓懶漢王得財重燃志氣,「懶漢惡漢扶志難」的大難題硬是被戴助理「啃」了下來。
  • 「我的扶貧故事」共赴美好新生活|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坪地村黨支部...
    我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坪地村黨支部書記張國權,今年,是我在村裡工作的第六年。村民信任我,讓我帶領整個村子發展,哪怕有再多的艱難險阻也要想方設法前行,不為別的,只為問心無愧。  多年來,我始終堅持建強支部堡壘,以黨建引領脫貧攻堅。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用了半年時間,我把全村795戶居民的情況摸了個一清二楚,一一梳理群眾問題臺帳,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袁宗林一家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他家6口人中兩個有殘疾,一家人擠在兩間土房子裡,門板當床、幾個塑膠袋團在一塊當枕頭、被褥髒得看不清顏色。
  • 「我的扶貧故事」前進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丨劍河縣革東鎮前進村...
    我叫吳聲良,是劍河縣政法委派駐革東鎮前進村脫貧攻堅隊的網格員、資料員。前進村第二網格壩壩會前進村總人數144戶62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9戶182人。這裡的脫貧攻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作為網格員兼資料員的我,工作任務較為繁重。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譜寫脫貧攻堅青春華章|黃平縣浪洞鎮平磨村...
    2018年3月,我選派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平磨村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從此,便與平磨村開啟了不解之緣。該村是由原來的平磨村和大壩村合併的大村,村總人數有505戶198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444人。山一家,水一家,扶貧要去每一家。作為平磨村的一名駐村幹部,我真蹲實駐、真情奉獻、走村串戶、大力幫扶所駐村,用行動詮釋了責任與擔當。
  • 「我的扶貧故事」七年堅守 發揮黨員「釘釘子」精神丨從江縣丙妹鎮...
    在頭腦中建起一個3D脫貧攻堅「神經系統」,刻畫出每家每戶的發展情況,研究每家每戶發展需求,在脫貧攻堅政策普及時,發揮好「活字典」作用。2014年,「扶貧」一詞深入人心。村支兩委是學習黨的優惠政策,向群眾傳播黨的「好聲音」,和向黨委政府傳達群眾訴求的必要環節,是脫貧攻堅工作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神經末梢」。
  • 納雍縣易地扶貧搬遷:2020年「博愛送萬家」活動走進珙桐街道白水河...
    捐贈儀式現場在2020年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之際,為了讓納雍縣易地搬遷安置區鴿子花風情小鎮白水河社區的障礙人士也能度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1月15日,香港善施慈善基金會、納雍縣紅十字會到珙桐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白水河社區為搬遷障礙人士送上了新年的祝福和問候
  • 「我的扶貧故事」敖海江:駐村的日子,櫛風沐雨助脫貧
    駐村的日子,一晃就是三年。 儘管家有年邁父母和幼子,2017年7月,作為共產黨員的我義無反顧地投入脫貧攻堅的工作中,成為了鎮寧自治縣馬廠鎮八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進村第一天,我看到的遠比想像的差,八河村地少,人均收入低,如何團結村支兩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難題。 初來乍到,我與村支兩委交流溝通,要儘快了解村情民情。八河村有5個自然寨,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全部走了一遍,生產生活、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等,家家戶戶我都記下來,是要做到心中有數。
  • 「我的扶貧故事」從「毛頭小子」到扶貧「好手」丨黔西縣花溪鄉...
    初到永富村,我倍感壓力,那之前只從事機關工作,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在群眾眼裡,我只是個啥也不懂的「毛頭小子」。駐村後,我想方設法「補課」,通過走村串寨,上網查詢,請教同事、專家,不斷熟悉農業農村工作,為做好駐村工作儲備技能。
  • 脫貧攻堅丨貧困村變「寶藏村」,叻!
    廣東通過「萬企幫萬村」行動,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優勢扶貧產業,企業各顯神通,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加速跑。肇慶市懷集縣連麥鎮文崗村的砂糖橘種植園迎來了一群充滿活力的年輕人。他們身穿整齊的制服,穿梭在果樹之間,拿起砂糖橘對著鏡頭介紹,端莊大方、親切自然,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是南方航空深圳分公司的空乘人員,定期來這裡幫鄉親們直播帶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