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 日,俄羅斯國防部通過俄通社塔斯社對外宣布,由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具有隱形特徵的俄羅斯新一代大型無人攻擊機"獵人"B已經在契卡洛夫(第929)國家試飛中心完成了首次測試飛行,與之前其他國家的型號相比,"獵人"B的尺寸和重量都要更大,是已知最大的"飛翼"構型無人飛行器。於是,從蘇聯解體時傳說中的米格-37"雪貂"至今二十餘載,俄羅斯終於實現了隱形攻擊機的從無到有……
"雪貂"傳說——米格-37模型的假假真真
1989年12月,就在蘇東集團一個個山河變色,蘇聯即使勉力支撐但已經無疑是"冷戰"輸家之時,美國空軍的F-117A隱形攻擊機長途飛行數千千米,空襲了彈丸小國巴拿馬首都的若干目標。雖然美國和巴拿馬的軍事實力差距是如此懸殊以至於那次入侵行動的結果從一開始就沒有懸念,但是隱形攻擊機的初露鋒芒依然令全世界為之側目。而有資料顯示,彼時未必知道自己的祖國也已經到了崩潰邊緣的蘇聯科研人員,亦在進行隱形攻擊機的研製工作。
在蘇聯解體的最初幾年,一個被稱為米格-37"雪貂"的飛機模型吸引了外界的目光,很多人曾經以為"雪貂"就是蘇聯準備用於和F-117A抗衡的隱形攻擊機設計方案。曾經有一位俄羅斯電視節目主持人拿著"雪貂"模型戲謔地說道,"這種在我國(俄羅斯)尚屬於高級機密的飛機,卻早就成了西方國家孩子們手裡的玩具……"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著名的模型生產商"義大利"曾經製作了"雪貂"的塑料拼裝仿真模型,在國內軍事愛好者群體中,是否見過乃至製作過"雪貂"的模型甚至是一個頗為"暴露年齡"的話題,因為回答"是"的都已經30歲以上了……
是否製作過"雪貂"的仿真模型是一個暴露年齡的問題,例如筆者就製作過……
無論模型怎麼流傳,在正式的記載中,並沒有米格-37"雪貂"這個機型的隻言片語,但是我們未必就因此認為"雪貂"只是好事者杜撰出來的東西。因為在此次"獵人"B首飛前不久的2018年底,有俄羅斯媒體採訪俄航空工業聯合體負責人時,赫然發現辦公桌上擺著一個米格-37"雪貂"的模型,傳說中的"雪貂"在近乎被人遺忘的現在,卻還增加了一些傳奇的色彩……
在那個"傳世"的模型上,米格-37"雪貂"被刻畫成了一架"從頭到尾都很扁平",機翼小角度向下傾斜、沒有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大角度外傾的單座雙發亞音速攻擊機。由於那只是仿真模型且沒有現實原型,因此"雪貂"的起飛重量、飛行性能、隱形效果等等關鍵數據都無從查考。有國外航空愛好者宣稱,他們使用縮比例模型試飛和風洞測試,證實"雪貂"的氣動外形是可以實現飛行的,但這並不能證明什麼。因此除非有特別重要的檔案資料被披露出來,否則米格-37"雪貂"就只能是一個傳說而已。不過,與F-117A的多稜角"鑽石面"設計相比,俄羅斯似乎自始就認定扁平的氣動外形更加適合隱形飛機,後來的蘇-57和"獵人"B無不如此,但是自何時"始"就有些不大好說了……
"鰩魚"往事——米格集團的"飛翼"型隱形無人攻擊機
在2007年的莫斯科航展上,米格集團展示了被稱為"鰩魚"的"飛翼"型隱形無人攻擊機全比例木製模型,從照片上看,"鰩魚"無人機採用了"飛翼"氣動布局,機翼後掠,機身則與機翼完全融合,"鰩魚"沒有垂直尾翼,但機翼上有四片類似翼刀的凸起,可能具有增強縱向穩定性的作用。
按照當時米格集團的說法,"鰩魚"準備採用一臺基於RD-33發展而來的無加力渦扇發動機,並且裝備有一部類似"標槍"(用於蘇-25強擊機的升級吊艙和俄羅斯出售給印度的米格-21-93戰鬥機)的小型脈衝都卜勒雷達,此外模型還顯示出"鰩魚",擁有一個體積很大的內置彈艙,可以攜帶諸如Kh-31A那樣迄今為止還沒有已知型號的無人攻擊機可以內置攜帶的大型飛彈武器。
2007年莫斯科航展上展出的"鰩魚"隱形無人攻擊機模型
自從2007年公布全比例模型後,"鰩魚"的研製就一直處於停滯狀態,終於在2012年普京再度當選俄羅斯總統後,對米格集團在無人機方面的能力已然失去了耐心。在紹伊古大將制訂的新一代武器裝備研製計劃中,蘇霍伊集團取代了米格集團成為俄羅斯下一代隱形無人攻擊機的研製中標企業,而這一型號的名稱也從"鰩魚"改為了"獵人"。
在此之後,俄羅斯在大型無人機方面的成果逐一顯現出來,先後設計製造了"牽牛星"和"天狼星"兩個型號的大型察打一體無人機,其中"牽牛星"堪稱是世界上尺寸和起飛重量最大的察打一體無人機,"天狼星"已經在敘利亞戰場上進行了測試。然而在無人機領域的"尖頂"也就是具有隱形特徵的大型無人攻擊機上,雖然世界各國已知的型號都沒有擺脫驗證機的"身份",但俄羅斯長期以來連一個驗證機型都拿不出來,顯然與其空軍強國的地位不大符合。於是蘇霍伊集團"接盤"後自然不能怠慢,在近7年之後,終於將"獵人"B無人攻擊機送上了天空……
"獵人"現身——蘇霍伊隱形無人攻擊機淺析
2018年年初,俄羅斯媒體開始披露出蘇霍伊集團研製的大型無人攻擊機"獵人"B的首架驗證機已經下線的消息,並且公布了幾張清晰度很低的模型照片。當年年底,一些俄官方媒體例如"紅星"和"今日俄羅斯"電視臺、俄通社塔斯社等開始報導"獵人"B已經在契卡洛夫(第929)國家試飛中心完成了首次低速和高速滑行試驗的消息,並且很快就拿出了"獵人"B進行滑行測試的清晰照片和視頻。和之前公開的模型相比,"獵人"B的氣動外形顯得更加扁平,尺寸也更大;與之前米格集團的"鰩魚"無人機模型尚且有比較明顯的機身相比,蘇霍伊集團的"獵人"B的機身與機翼幾乎完全融合在了一起,除了一些為初期的試飛工作安置的傳感器之外,整個機身上幾乎找不到任何呈直線之處;
所以理論上說,"獵人"B的雷達反射面積要比"鰩魚"更小,是如假包換的"飛翼"型隱形無人攻擊機,因為蘇聯解體前並未進行過有記載的"飛翼"型飛行器的研製,所以"獵人"的出現也標誌著俄羅斯在飛行控制系統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能夠設計製造出對飛控系統要求最高的"飛翼"型飛行器,也就是說至少超過了蘇聯時期的水平。蘇霍伊集團一度宣稱"獵人"B會在2018年內完成首次測試飛行,但後來延宕至2019年年初,後又宣布將在2019年夏季完成首飛,終於在夏季結束前的8月3日,首架"獵人"B驗證機首次試飛成功,在空中完成了時長20分鐘以上的各種姿態飛行後安全著陸。
地面牽引狀態下的"獵人"B首架驗證機,可見其發動機尾噴口尚沒有做明顯的低雷達/紅外特徵處理
與"鰩魚"相比,"獵人"B的尺寸更大,據俄媒體宣稱,其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20噸以上,是世界上最重的"飛翼"型隱形無人攻擊機。當然,更加廣為人知的美國X-47B隱形無人攻擊機,其最大起飛重量也超過了20噸,因此無論"獵人"B和X-47B哪個更重一些,都相差不會很大。按照俄方的報導,"獵人"B的動力是一臺不帶加力後燃器的AL-31系列渦輪風扇發動機,較大的可能是AL-31系列中比較先進的AL-41或者117S的無加力版本,這與X-47B採用的F100-PW200U無加力渦扇發動機亦是同一水平。首次試飛的"獵人"B在發動機尾噴口上並沒有做明顯的降低雷達和紅外特徵的處理,可能與該機尚處在驗證機狀態,這些細節暫時還不用考慮很多有關,因為這些工作在後續的機體上再做也不遲。
首架"獵人"B驗證機在機頭部位已經預留了安裝雷達的空間,但是從機頭的大小上看,機載雷達的天線直接也不會很大。俄羅斯在大型機載火控雷達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貨架產品琳琅滿目,然而在小型機載火控雷達上的現成型號並不多,唯一為外界所知的似乎也只有用於升級蘇-25強擊機和出售給印度的米格-21-93戰鬥機的"標槍"小型脈衝都卜勒雷達了。雖然各項參數似乎還看得過去,但"標槍"畢竟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型號了,且在實戰中的表現只好說是差強人意,所以若是"獵人"B還要使用"標槍"雷達似乎有些"掉價"。好消息是當代電子技術已經遠比上世紀80~90年代時期發達很多,以俄羅斯的實力,研製一部小型相控陣雷達也不難,而最初的驗證機甚至早期批次的量產型機,也可以暫時使用"標槍"雷達的改進型過渡,畢竟在這個世界上,配備機載火控雷達的無人攻擊機,"獵人"B算是第一個型號。
早在2007年"鰩魚"無人機的全比例模型展出時,俄羅斯軍方就在那個木製模型旁邊擺上了包括Kh-31A反艦/反輻射飛彈在內的各種空對地/空對艦機載武器,也就是說,俄空軍可不希望他們未來的隱形無人攻擊機只能攜帶兩枚精確制導炸彈,而是要使其具備打擊多種地面和水面目標的能力。"獵人"B的載彈量也自然不能令俄軍方失望,按照俄塔社引用俄國防部的說法,"獵人"B的載彈量高達2.8噸,機體內裝備有兩個體積很大的內置彈艙,可以容納包括Kh-59MK2隱形巡航飛彈、Kh-31A/P反艦/反輻射飛彈、Grom-E1空地飛彈和Grom-E2精確制導(滑翔)炸彈等等,理論上都可以被集成到"獵人"B隱形無人攻擊機上。
這張照片上可見"獵人"B首架驗證機的機頭處已經預留了安裝機載雷達的空間
在"獵人"B首次試飛之前,俄羅斯國防部就對外宣稱該機集成有人工智慧(AI)作業系統,不僅可以自主遂行偵察和攻擊任務,還可以與有人駕駛戰鬥機的飛行員或者機載人工智慧進行信息交換乃至互聯互通。甚至表示,在"獵人"B首架驗證機首次試飛之前,機上的人工智慧系統已經和一架同在契卡洛夫國家試飛中心的蘇-57戰鬥機上集成的人工智慧系統進行了"信息交換"……這樣的描述令人想起當年科幻片中的某些情節。
雖然俄方的說法看起來過於"傳奇"以至於可能含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從一些公開的報導上看,俄羅斯的新一代戰鬥機如蘇-57和蘇-35S等等,確實集成了某種可以輔助飛行員進行作戰行動決策的人工智慧(AI)作業系統,由於各軍事強國均對軍用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情況高度保密,因此外界對這些"看不見的"技戰術性能都不甚了解。而從另一個方面說,如果俄羅斯真的能夠做到,哪怕只是部分做到了無人駕駛飛行器與有人駕駛飛機的人工智慧互聯互通甚至交換信息,那麼無疑會對未來的空中乃至空天作戰模式帶來深刻的變化。
二代"復仇者"後傳——隱形攻擊機的無人化和未來去向
在未來的歷史文獻上,2019年註定會是個值得記載的年份,無論是各個大國之間的博弈,還是超級大國與地區性強國之間關係的微妙變化,或是一些後起國家在軍事科技領域不可思議的"技術突襲",以及一些沒有明確國家實體的力量逐漸浮出水面等等等等,這些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的事物,在未來的人們看來一定都是可圈可點的。除了那些"大事"之外,也許有些人還會記住,曾經影響了至少兩代人的美國科幻漫畫電影《復仇者聯盟》系列的"第一階段"在2019年正式結束,"第二階段"也隨之展開。而在上世紀80~90年代,美國也曾經研製過一個名為A-12"復仇者"II的"飛翼"型亞音速隱形攻擊機,而隨著冷戰的結束,"復仇者"II的研製工作亦無果而終,如今已經很少有人記得這個二代"復仇者"了。
少數幾張"獵人"B首次試飛的照片之一,可見其"飛翼"氣動布局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復仇者"II那樣的機型完全沒有實戰價值了,實際上,迄今為止,除了已經退役的F-117A和寥寥無幾的B-2A以外,世界各國的有人駕駛隱形作戰飛機,依舊是以奪取制空權的空戰作為第一要務的(主要任務是一回事,能否勝任這個主要任務是另一回事),具有隱形效果的對地/對艦武器投射平臺遠遠不足,而這個能力又是每一個追求空中(空天)攻勢作戰的國家空軍所追求的。然而,如果那僅僅是一架亞音速攻擊機,且載彈量又十分有限(直白地說僅有兩枚精確制導炸彈),唯一突破對方戰鬥機和防空武器截擊的"籌碼"只有低可探測(也就是隱身)性能,那麼對飛行員來說依舊是十分冒險的"賭命之旅"。
既然對於有人駕駛作戰飛機來說過於冒險,那麼無人駕駛的或許可以,於是就有了美國的X-47B、法國為首研製的歐洲"神經元"、英國的"雷神"、中國的"利劍"和此次首飛成功的俄羅斯"獵人"B,這些隱形無人攻擊機均採用了"飛翼"型氣動布局,動力皆採用無加力渦輪風扇發動機,進氣道也都設置在機體背部,都是高亞音速飛機……總之,有著很多相似甚至相同之處。
然而和其他武器裝備的研發領域各國常見的"你追我趕"相比,在隱形無人攻擊機方面,各個研製過普遍都持一種"觀望"態度:就是在驗證機的試飛工作基本完成後,就將整機技術凍結甚至實際上轉入技術儲備,就連離交付部隊"只差一步"的X-47B也不例外。說到底,"無人駕駛"的"復仇者"II,其生產和裝備所需要的成本,依舊是十分的昂貴,除了無需飛行員拿性命去冒險之外,幾乎是"一分錢也省不下來",再冷酷一些說,在戰爭環境下,折損一架昂貴的隱形攻擊機,帶來的有形和無形的損失,已經遠超過了兩名中級軍官的性命,所以是否再搭進兩個飛行員,都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於是就和當年的A-12"復仇者"II無果而終的下場類似,之前已經出現的、先進而昂貴的"飛翼"型隱形無人攻擊機,在大致上完成了科研試飛之後,普遍處於一種被"束之高閣"的狀態。
各國的態度就是:如果有哪個國家實現了這類機型的量產服役,那麼其他國家肯定會跟進,但若沒有第一個"吃螃蟹"的,就很有可能"大家都這麼看著",因為就目前看,似乎還沒有哪個國家"想好"了如何裝備和使用這種昂貴的隱形無人攻擊機。對於中美俄這樣的空軍大國和未來的空天作戰力量強國而言,具有隱形能力的空對地/對海打擊平臺必定是十分迫切需要的,但是對於航程和載彈量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所以才會有美國的B-21,以及俄羅斯和中國的類似項目,也就是說,用兩名飛行員的生命去冒一點險,換取更高(達到或者超過中型轟炸機水平)的航程和載彈量,從使用成本而言是划算的。
但是俄羅斯或許還有別的想法:或許是冷戰結束後的一系列誤打誤撞的結果,憑藉相當數量的中型超音速轟炸機也就是圖-22M3M"逆火",俄空天軍擁有了當今世界上最強的中型轟炸機部隊,在《中導條約》被廢止後,對於"逆火"不能攜帶核武器的限制也隨之不復存在,與"匕首"等先進空射飛彈武器結合後,"逆火"依舊是令人畏懼的超音速空中武器投射平臺。此外俄空天軍還有數百架蘇-24M4和蘇-34,從而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戰鬥轟炸機機群,以及將來肯定數量會達到三位數、可以發射"匕首"空射中程飛彈的米格-31BM戰鬥機;因此,在可預見的近未來,俄軍並不缺乏能夠覆蓋整個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部分地區的空中打擊力量。於是,俄空天軍對於類似B-21的中型轟炸機並不迫切,他們未來需要的,是性能達到甚至超過B-2A的重型隱身戰略轟炸機。
但俄軍也不想把無人駕駛的隱形攻擊機當作一種"昂貴的擺設",從一些披露出來的信息上看,俄空天軍似乎計劃打造一支由蘇-57隱形戰鬥機和"獵人"隱形無人攻擊機組成"全隱形空中戰隊"。就是說,在未來歐亞大陸的空地協同作戰中,俄軍計劃由蘇-57負責制空作戰,"獵人"B負責打擊地面和水面目標,憑藉"全隱形空中戰隊"的強大突防能力,在對方的戰鬥機群和地空武器攔截網上撕開"口子",為後續的多用途戰鬥機、戰鬥轟炸機和中型轟炸機部隊進一步發動攻擊創造有利態勢。
所以,"獵人"B就有了超過所有同類的大載彈量,擁有機載雷達和種類最多的空地/空艦武器選項;蘇-57已經有過使用Kh-59MK2隱形巡航飛彈的記錄,若今後"獵人"B也能用上隱形巡航飛彈,無疑可以發揮出更大的突防威力。而蘇-57和"獵人"B的機載人工智慧系統若真的能實現信息交換,顯然也是因為俄軍想要這兩個機型"共同組隊,協同作戰"……雖然"獵人"B隱形無人機剛剛完成首次試飛,後續的道路還很長,可能面對的困難和不確定因素還很多,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俄羅斯似乎對於隱形攻擊機有著更多的期許,從"雪貂"到"獵人",這個設想正在慢慢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