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845年,早餐剛吃了蔥油餅的河北五線城市鄉下青年楊露禪,在京城高幹子弟會所把一個虎背熊腰的挑戰者像拋橄欖球一樣拋向空中。面對八旗子弟投來的崇拜目光,他應該不會料到100多年後,在一個叫臨海的江南小地方,有一小撮剛過上溫飽生活的偽文藝青年,會因為他創立的太極拳而陷入茶飯不思。
窮學文,富學武。對於這句話,我深有感受。小時候長輩們經常教育我:小子,好好讀書啊!不讀書以後去城裡打工連個廁所都摸不著。我們村土豪的兒子阿彪就沒有這擔憂,他只要看書超過1小時,他老爸就會驚慌失措地跑來說:哎呀呀,別看太久了,腦細胞都看死了。為了保衛家財不被掠奪,阿彪8歲的時候就被送到華東某武術學校深造,三年之後踢斷了他老爸的肋骨。
我看到阿彪穿著武校的燈籠褲回家踢踢打打時,別提有多羨慕。我暗暗發誓,等有一天我有錢了,每頓能吃上方便麵了,就去學武。今天大家都當方便麵是垃圾食品,那個年代能吃上方便麵的不是幹部子弟就是富二代。所以當我現在每頓能吃上方便麵,我的夢想果真實現了。
學武之路比較曲折,此處不表。我的好朋友阿亮,小時候也是一窮書生,現在看起來還有點迂腐,但是偏偏蒙上天垂愛,練得一身好功夫,尤其擅長太極拳,讓我們從中獲益匪淺。哥幾個經常聚在一起鍛鍊。有一天哥幾個又湊在一起,老臨海資深文青王二爺說,他要搞一個流動的太極書院,把一群有條件吃上方便麵,愛讀書、愛太極、愛音樂電影的文藝青年聚在一起四處玩玩,把日子過地輕鬆、麻溜些。我立即拍手叫好,還詩興大發吟了一句:遠離城市的喧囂,把握當下的人生。
二爺白了我一眼說:俗!聽起來怎麼這麼像郊區某房產公司的廣告詞。
02
魯迅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我不是特別清楚,但是他大致說過:中國大概太老了,不管什麼東西最後都會變的暮氣沉沉。太極拳也一樣,不僅暮氣沉沉,最後變得近乎妖術。太極拳剛創立的時候,想必是出於軍事鬥爭和自衛的需要。古代農耕社會,戰火連連,沒這麼大的市民廣場給人慢悠悠地打太極。
河南陳家溝發明的太極拳原本就叫陳家拳,據考據是受戚繼光戚家拳的影響。戚家拳是明朝頂級特種部隊的殺人技,可見太極拳剛形成的時候確實具備強大的實戰性。河北青年楊露禪學藝陳家溝,學成以後北上京城辦培訓班,專門招收紅牆內高幹子弟。為了迎合市場需求,陳家拳經他改良後,變得輕靈鬆柔、適合養生,被喚作「太極拳」,但是照樣不失實戰性。
楊露禪號稱楊無敵不是靠大V公眾號吹出來的,而是靠打遍京城無敵手打出來的。一個淳樸、羞澀、不苟言辭的鄉下青年憑實力被高幹子弟們奉為一代宗師時,露禪公的內心應該是暖洋洋的。在京城站穩腳跟後,他的後人大多以教拳為生,徒子徒孫也大多是靠拳腳討生活的職業武士,靠的都是能打。所以太極拳能實戰,是經過歷史實踐證明的。
後來太極拳慢慢變得不能打了,就像是春節變得不再好玩了。除去政治歷史的種種原因,我想最大的原因在於傳播方式的封閉性,很多拳師出於利益的需要,不敢再教真的了。每代留一手,四五代下來就留進棺材裡了。現在我看到的太極拳有兩種極端,一種成為公園的爺爺奶奶拳,求慢求軟,年輕人看了要急死。另一種成為義和團式的神拳,標新立異、神神叨叨,沒法好好玩了,隔空就可以把人打出五六米遠。當然我們臨海還有一批前輩在堅持教真的太極,很值得後輩學習。
前陣子有幾個所謂的太極大師在面對現代搏擊的挑戰時,要麼被打的頭破血流、毫無招架能力,要麼被嚇得打妖妖靈,硬是把太極拳整成騙子拳和意淫拳。現在我在公園打拳的時候,我看別人的時候不臉紅,別人看我卻臉紅了。
太極拳終於被轟下神壇。很多愛好太極拳的人在埋怨,不僅埋怨國人不懂拳理,還在埋怨社會不能包容傳統文化。好像一切的失敗都可以歸根於西方文化的入侵,而不去反思內在運行機制是否出現問題。很多人估計沒有好好想明白,為何我們的武術傳到日本就能被改造成風靡全球的柔道、合氣道和空手道,為何瑜伽能從小眾的印度隱士修煉術走向世界變成健康向上的年輕人運動,而我們的武術尤其是太極拳卻在神秘、封閉的怪圈中裹足不前。
03
太極拳走下神壇。對於我們這些愛好太極的偽文藝青年來說,也不算什麼壞事。我們開始學會用新的視覺重新審視太極拳,用開放的眼光賦予太極拳以新的內涵。與個別前輩相比,業餘的我們可能一輩子也成不了大師,但是我們喜歡探索真理、不斷求證,不會含含糊糊、遮遮掩掩。
我們也愛讀書,愛電影,愛美食。當我們在農家樂架起一口大鍋煮大雜燴的時候,還能在土灶邊玩玩太極推手。走到哪玩到哪,吃到哪拳打到哪。正所謂柴米油鹽也有禪意,等待飯熟也是樂趣。等待飯熟的時候,王二爺應該就坐在灶臺下邊撥弄著柴火,邊給我們一本正經地講述薩特的哲學。
太極拳不缺拳理,缺的是學拳之人應該具備的思辨和科學精神,缺的是後繼之人對真相的追問。面對社會一片喊打喊殺聲,我們始終堅信,太極拳是最美麗、最有哲學內涵、最高貴的拳種,她不應該淪為暮氣沉沉的街頭雜耍術,不應該是裝滿怪力亂神的醬缸。她應該放下歷史的包袱,洗盡身上的髒水,以優雅的姿態輕裝上陣,重新煥發東方哲學之美、詩劍合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