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2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桃花縈古韻
竹徑護陳庵
泰州南城河畔
桃園因紀念孔尚任而生
園內取孔尚任在泰完稿《桃花扇》之景
種有116個品種近6000株桃樹
是國內桃花品種最多的主題公園
孔尚任(1648年~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
桃園中,陳庵最引人矚目,這是一處三進兩廂、青磚黛瓦的典型泰式民居。孔尚任在泰三年,寓居陳庵並寫下《桃花扇》和百餘篇詩文。門前高懸著「孔尚任舊居」的匾額,照壁上鐫刻著孔尚任撰寫的《陳庵記》。
當年,孔尚任奉旨來泰治水,儘管恪盡職守,卻壯志未酬。正是這苦悶的至暗時刻,鍛造出這位孔子六十四代孫冷峻而悲憫的情懷,也因此成就了一部中國戲曲史上的巔峰之作。
因為明末清初評話宗師柳敬亭、現代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家鄉都在泰州,加上孔尚任《桃花扇》在泰州定稿,梅園、桃園、柳園被譽為「戲曲文化三家村」。陳庵內設戲曲展覽館,陳列著豐富的泰州戲曲文化史料。
餘秋雨說過,崑曲是中國古典戲劇的「最高範型」。兩座高峰屹立其中,一座是《牡丹亭》,一座是《桃花扇》。無巧不成書,《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是「泰州學派」著名學者羅汝芳的入室弟子。
TAO HUA SHAN
桃花扇
The Peach Blossom Fam
陳庵後院名怡園,小橋流水、別有洞天。百歲亭、聽雨齋、桃韻軒,還有以孔尚任的號命名的東塘橋。徜徉其中,便可感受到園內楹聯「新書遠寄桃花扇,舊院長關燕子樓」的意境。
歷經百年傳承,粉墨油彩的戲曲基因,已深植於泰州人的血脈。為了這份跨越數百年的緣分,泰州人在南城河邊修建了這座以桃為名的公園。每年春天,探春、青玉、元春等次第開放。開時,雲蒸霞蔚;落時,亂紅繽紛。常可見花樹下、小橋旁、亭榭中、草坪上活躍著票友的身影。
如果說
《桃花扇》為桃園
塗抹了一層春秋粉墨
那麼
隨處可見的亭臺樓閣
則令人生發思古幽情
亭
浮香亭因梅香撲鼻而得名,亭內刻有「四賢詩」。傳說當年蘇軾、蘇轍、秦少遊、道潛四人,在泰交遊時留下四首《和梅花原韻》。更妙的是,站在齏湯橋上看浮香亭,仿佛雙亭並立,實則是一個亭身兩個亭頂,因此有「鴛鴦亭」之稱。
臺
清初,泰州官宦門第喜蓄優伶。俞錦泉精通音律,俞氏家班突出冠時,孔尚任稱其「俞君聲伎甲江南」。俞家有園,名漁壯園,園中有池,中建舫亭,孔尚任經常前往觀劇,《桃花扇》私密首演就在漁壯園。
現今桃園內石舫根據孔尚任舫亭觀戲遺圖設計,長約30米,乃國內第二大石舫。舫上置古戲臺,可供戲曲演出或票友活動。
樓
來鳳樓,飛簷翹角。樓前匾額「來鳳樓」,由蘇州寒山寺住持秋爽大和尚所書。樓後匾額「聲聞四達」,是寒山寺法祖性空長老所書。他們都是泰州人。來鳳樓內有「飛來鍾」,是蘇州寒山寺古鐘的姐妹鍾。
閣
清風閣,取義清風徐來,宋式三層八角重簷建築,高約20米,園內「第一高樓」。王安石任揚州節度判官時,數次登臨並賦詩《清風閣》,留下「飛甍孤起下州牆,勝勢崢嶸壓四方」的名句。
碑
桃園西南角有碑為三國名將呂岱而立,他是史籍記載中最早擔任軍政要職的泰州人。呂岱高壽,70歲仍領軍打仗,92歲時還擔任東吳大司馬。
橋
桃園內有三橋,傳說和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有關。十勝橋,說的是當年趙匡胤一日十戰,連獲大捷。隱龍橋,相傳趙匡胤為躲避南唐追兵曾藏身橋下。齏湯橋,是說饑寒交迫的趙匡胤曾得到泰州百姓的野菜湯救急。得天下後,特賜橋名。
如今
漁壯園裡依然琴音宛轉
人立河埠頭
仿佛還能聽到「李香君」在唱
一帶妝樓臨水蓋
家家粉影照嬋娟
夜色中的天光水影
恍如夢境
臺上,一個青衣
水中,一個青衣
原標題:《泰州桃園:《桃花扇》成稿於此》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