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戰鬥的部隊,不能沒有突擊和先鋒。
在武漢戰「疫」的32個日日夜夜裡,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就成立了一支突擊隊。
在抗「疫」前線,他們衝鋒在前,晝夜奮戰。他們進駐方艙、救治患者,搬運物資、保障後勤,為整個醫療隊緊張有序運行提供了堅強保障。
回到蘭州隔離觀察點,他們隊伍仍然保留,工作繼續開展,精神再次凝聚。
「我們要把突擊隊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甘於奉獻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成為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動力!」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副隊長、甘肅省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趙軍說。
在武漢抗「疫」期間,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突擊隊隊員正在搬運物資。
最急「趙隊長」
在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中,趙軍是甘肅省中醫藥研究院應急工作負責人。
2月15日,趙軍接到援助湖北的命令。「行李早都打好了,回家取上就匆匆出發了!」
趙軍告訴記者,出發時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長是省衛健委地病辦一級調研員劉剛,他是副隊長。在武漢抗「疫」10天後,劉剛被調到甘肅省援助湖北醫療隊前線指揮部,隊長由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達春和接任。
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副隊長、甘肅省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趙軍接收記者採訪。孟捷攝
在去武漢的飛機上,急性子的趙軍就與劉剛溝通,商量醫療構架、人員和組織構架等問題。
「可能是職業習慣吧,我當時考慮最多的是:我們下一步要進駐醫院,如果出現一些突發的緊急情況怎麼辦?」
趙軍的憂慮也是大家的憂慮。
為了應對各類突發應急事件,經過醫療隊相關負責人共同商定,決定在102人的隊伍中挑選年輕的男同志為骨幹,臨時成立一支突擊工作隊。
在武漢抗「疫」期間,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突擊隊隊員在駐地酒店院子搭建起三座帳篷,作為消殺防汙染區。
突擊隊成立了組織構架,趙軍擔任隊長,甘肅省第三人民醫院醫生張雪蓮、甘肅省腫瘤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薛繼軍擔任副隊長,隊員挑選20名醫護人員組成。
突擊隊員的主要職責是,在完成方艙內工作的同時,積極應對各類緊急突發事件,突擊隊在非工作時間保持駐地待命狀態,個人手機保持24小時暢通,接到工作通知後10分鐘內到達指定地點。
「突擊隊為全隊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和問題。」趙軍介紹,解決隊員從方艙醫院回駐地消殺問題,就是一大亮點。
從方艙醫院回來的醫護人員將換下來的外衣,用衣架掛在帳篷內指定位置。
在突擊隊副隊長張雪蓮的建議和帶領下,突擊隊隊員很快在駐地酒店院子搭建起三座帳篷,醫療隊每個小組固定一個區域,從方艙醫院回來的醫護人員將換下來的外衣,用衣架掛在指定的位置,鞋子也放到帳篷外的固定區域。這樣,能有效避免隊員進入賓館後感染的風險。
「醫療隊剛到武漢,戰『疫』正是最吃緊的時候,當時物流、運輸都比較困難,如果沒有突擊隊,我們有許多工作可能會滯後。」趙軍說,有不少事件都是應急突發的,比如各地的物資捐助,由於武漢封城,更多的是飛機運輸,突擊隊隊員就隨時待命,到機場和高速公路收費站接運物資。
從方艙醫院回來的醫護人員將換下來的鞋子,放在帳篷外指定位置。
3月16日晚上八點,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突然接到撤離通知,次日上午就要離開駐地。
「當天晚上,我們突擊隊員把所有的剩餘物資集中起來,進行登記整理,甚至每一盒藥、每一袋棉籤,都仔細清點,打包造冊,全部捐贈給當地。」趙軍說,整理結束已是凌晨3點多,大夥很累,但沒一個人叫苦。
「我們突擊隊隊員都很給力,每次遇到物資搬運、接送等緊急任務,我在群裡一呼叫,不到5分鐘,駐地休息的隊員都能準時到大廳集合待命。」趙軍告訴記者,抗「疫」一個多月來,突擊隊共出動50多次、搬運物資7000多件(箱)。
最強「F4」
在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有四位平均身高超過1.83米的醫生,他們都加入了突擊隊,四位高高大大的男生,自稱最強「F4」。
「這也是緣分吧,我們4人分到一個組,感覺也很投緣。」 「F4」之一、武威市涼州區醫院醫生陳巖告訴記者,醫療隊102人中,護理人員80位,醫生20位,護理人員基本都是女性,「加入突擊小分隊,我們4人當然是最強的。」陳巖自豪地說。
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武威市涼州區醫院醫生陳巖接受採訪。孟捷攝
不過,後來讓陳巖敬佩的是,護理隊不少女隊員多次申請加入突擊隊。
陳巖回憶說,一天,突擊隊接到任務:前往天河機場接運捐贈給甘肅醫療隊的物資。「當天,護理隊的張茹、範麗娜兩位女生居然也去了!她倆跳上卡車,與男生一起搬運笨重的物資,真是『巾幗不讓鬚眉』啊!」陳巖由衷地為兩位女隊員點讚。
陳巖說,突擊隊在整個醫療隊裡就像粘合劑,把各個組很好地粘合在了一起。
比如他們這個「F4」,省腫瘤醫院薜繼軍是胸外科,省人民醫院李小奇是呼吸科,他和省第三人民醫院的朱強都是重症醫學科,所以四人配合起來很默契。
雖然自稱最強「F4」,但當2月18日第一次進入方艙醫院時,陳巖和他夥伴們還是有些緊張,四個人互相鼓勵,打氣。
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省腫瘤醫院胸外科醫生薜繼軍接受採訪。孟捷攝
「那天我們醫療隊進艙的有4名醫生,8名護士,當天的班上一下接收了60多個患者,而且一半都是突擊小分隊接症的,壓力和挑戰可想而知。」陳巖說。
突擊隊迅速登記收治的患者,對患者情況進行摸排。「因為接症的大多都是輕症患者,這些輕症中有合併基礎疾病,我們要把他們篩查出來,共排查4個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及時轉到定點醫院繼續治療。」
陳巖告訴記者,他們第一天進艙還發生了一個小意外:一位患者去打開水時不小心摔倒,暖水瓶摔碎劃破了手指。方艙醫院沒有縫合處理傷口設備,我們就用紗布包紮處理後,立刻聯繫定點醫院接走患者做後續治療。
「每次進駐方艙,工作6個小時,加上來回車程和穿脫防護服的時間,接近10小時。」薜繼軍告訴記者,我們不少隊員在接回駐地的大巴車上睡著了,大家已經習慣了在車上補覺。
「我們是一個團結的大家庭,都是兄弟姐妹!」陳巖說。
最暖「強強」
今年大年三十晚上,甘肅省第三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朱強,看到其他省醫療隊出徵湖北的消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坐不住了,「我也有這個責任、有這個義務去支援他們!」
當晚,朱強就向院黨委寫了請戰書,很快得到批准。朱強提前打包好行李,隨時等待指令出發。
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甘肅省第三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朱強接受採訪。孟捷攝
2月16日,朱強如願加入到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馳援武漢。
次日,朱強加入醫療隊突擊小分隊,第一批進入方艙。進入方艙都是倒班,如果是早班,一般凌晨3點半起床,約40分鐘車程到達方艙,穿好防護服5點進艙,然後連續工作6小時,11點出艙。出艙脫防護服,再加上車程,到駐地差不多下午一兩點了。
「到駐地再吃飯,算是我們當天的『早飯』。」儘管很苦很累,但朱強很樂觀。他說自己是一名黨員,就應該在各方面都要起到模範帶頭作用。
「朱強這孩子,做的事兒總是讓你暖心、讓你感動,我一直叫他暖心的『強強』。」在張雪蓮眼裡,突擊隊裡的朱強,雖然不善言談,但卻是個「暖男」。「每次我要搬物資,他只要碰上,就一句話『張老師,我來!』然後就默默地幫著搬東西。
張雪蓮告訴記者,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撤離的時候,醫療隊隊員們幾乎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捐給了當地。我找個袋子,把外科口罩、還有隊旗、錦旗都裝在裡面,自己拎在手上。
這時候,朱強看到了,主動過來說:「張老師,我來!」就接過去背在身上。
「那是我臨時找的蛇皮袋子,背上也不好看。朱強一聲都沒吭,一路上就一直幫我背到蘭州。」張雪蓮感動地說。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嚴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