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一個團結的大家庭,都是兄弟姐妹!」——甘肅第三批援助...

2020-12-21 蘭州新聞網

一支戰鬥的部隊,不能沒有突擊和先鋒。

在武漢戰「疫」的32個日日夜夜裡,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就成立了一支突擊隊。

在抗「疫」前線,他們衝鋒在前,晝夜奮戰。他們進駐方艙、救治患者,搬運物資、保障後勤,為整個醫療隊緊張有序運行提供了堅強保障。

回到蘭州隔離觀察點,他們隊伍仍然保留,工作繼續開展,精神再次凝聚。

「我們要把突擊隊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甘於奉獻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成為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動力!」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副隊長、甘肅省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趙軍說。

在武漢抗「疫」期間,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突擊隊隊員正在搬運物資。

最急「趙隊長」

在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中,趙軍是甘肅省中醫藥研究院應急工作負責人。

2月15日,趙軍接到援助湖北的命令。「行李早都打好了,回家取上就匆匆出發了!」

趙軍告訴記者,出發時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長是省衛健委地病辦一級調研員劉剛,他是副隊長。在武漢抗「疫」10天後,劉剛被調到甘肅省援助湖北醫療隊前線指揮部,隊長由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達春和接任。

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副隊長、甘肅省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趙軍接收記者採訪。孟捷攝

在去武漢的飛機上,急性子的趙軍就與劉剛溝通,商量醫療構架、人員和組織構架等問題。

「可能是職業習慣吧,我當時考慮最多的是:我們下一步要進駐醫院,如果出現一些突發的緊急情況怎麼辦?」

趙軍的憂慮也是大家的憂慮。

為了應對各類突發應急事件,經過醫療隊相關負責人共同商定,決定在102人的隊伍中挑選年輕的男同志為骨幹,臨時成立一支突擊工作隊。

在武漢抗「疫」期間,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突擊隊隊員在駐地酒店院子搭建起三座帳篷,作為消殺防汙染區。

突擊隊成立了組織構架,趙軍擔任隊長,甘肅省第三人民醫院醫生張雪蓮、甘肅省腫瘤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薛繼軍擔任副隊長,隊員挑選20名醫護人員組成。

突擊隊員的主要職責是,在完成方艙內工作的同時,積極應對各類緊急突發事件,突擊隊在非工作時間保持駐地待命狀態,個人手機保持24小時暢通,接到工作通知後10分鐘內到達指定地點。

「突擊隊為全隊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和問題。」趙軍介紹,解決隊員從方艙醫院回駐地消殺問題,就是一大亮點。

從方艙醫院回來的醫護人員將換下來的外衣,用衣架掛在帳篷內指定位置。

在突擊隊副隊長張雪蓮的建議和帶領下,突擊隊隊員很快在駐地酒店院子搭建起三座帳篷,醫療隊每個小組固定一個區域,從方艙醫院回來的醫護人員將換下來的外衣,用衣架掛在指定的位置,鞋子也放到帳篷外的固定區域。這樣,能有效避免隊員進入賓館後感染的風險。

「醫療隊剛到武漢,戰『疫』正是最吃緊的時候,當時物流、運輸都比較困難,如果沒有突擊隊,我們有許多工作可能會滯後。」趙軍說,有不少事件都是應急突發的,比如各地的物資捐助,由於武漢封城,更多的是飛機運輸,突擊隊隊員就隨時待命,到機場和高速公路收費站接運物資。

從方艙醫院回來的醫護人員將換下來的鞋子,放在帳篷外指定位置。

3月16日晚上八點,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突然接到撤離通知,次日上午就要離開駐地。

「當天晚上,我們突擊隊員把所有的剩餘物資集中起來,進行登記整理,甚至每一盒藥、每一袋棉籤,都仔細清點,打包造冊,全部捐贈給當地。」趙軍說,整理結束已是凌晨3點多,大夥很累,但沒一個人叫苦。

「我們突擊隊隊員都很給力,每次遇到物資搬運、接送等緊急任務,我在群裡一呼叫,不到5分鐘,駐地休息的隊員都能準時到大廳集合待命。」趙軍告訴記者,抗「疫」一個多月來,突擊隊共出動50多次、搬運物資7000多件(箱)。

最強「F4」

在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有四位平均身高超過1.83米的醫生,他們都加入了突擊隊,四位高高大大的男生,自稱最強「F4」。

「這也是緣分吧,我們4人分到一個組,感覺也很投緣。」 「F4」之一、武威市涼州區醫院醫生陳巖告訴記者,醫療隊102人中,護理人員80位,醫生20位,護理人員基本都是女性,「加入突擊小分隊,我們4人當然是最強的。」陳巖自豪地說。

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武威市涼州區醫院醫生陳巖接受採訪。孟捷攝

不過,後來讓陳巖敬佩的是,護理隊不少女隊員多次申請加入突擊隊。

陳巖回憶說,一天,突擊隊接到任務:前往天河機場接運捐贈給甘肅醫療隊的物資。「當天,護理隊的張茹、範麗娜兩位女生居然也去了!她倆跳上卡車,與男生一起搬運笨重的物資,真是『巾幗不讓鬚眉』啊!」陳巖由衷地為兩位女隊員點讚。

陳巖說,突擊隊在整個醫療隊裡就像粘合劑,把各個組很好地粘合在了一起。

比如他們這個「F4」,省腫瘤醫院薜繼軍是胸外科,省人民醫院李小奇是呼吸科,他和省第三人民醫院的朱強都是重症醫學科,所以四人配合起來很默契。

雖然自稱最強「F4」,但當2月18日第一次進入方艙醫院時,陳巖和他夥伴們還是有些緊張,四個人互相鼓勵,打氣。

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省腫瘤醫院胸外科醫生薜繼軍接受採訪。孟捷攝

「那天我們醫療隊進艙的有4名醫生,8名護士,當天的班上一下接收了60多個患者,而且一半都是突擊小分隊接症的,壓力和挑戰可想而知。」陳巖說。

突擊隊迅速登記收治的患者,對患者情況進行摸排。「因為接症的大多都是輕症患者,這些輕症中有合併基礎疾病,我們要把他們篩查出來,共排查4個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及時轉到定點醫院繼續治療。」

陳巖告訴記者,他們第一天進艙還發生了一個小意外:一位患者去打開水時不小心摔倒,暖水瓶摔碎劃破了手指。方艙醫院沒有縫合處理傷口設備,我們就用紗布包紮處理後,立刻聯繫定點醫院接走患者做後續治療。

「每次進駐方艙,工作6個小時,加上來回車程和穿脫防護服的時間,接近10小時。」薜繼軍告訴記者,我們不少隊員在接回駐地的大巴車上睡著了,大家已經習慣了在車上補覺。

「我們是一個團結的大家庭,都是兄弟姐妹!」陳巖說。

最暖「強強」

今年大年三十晚上,甘肅省第三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朱強,看到其他省醫療隊出徵湖北的消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坐不住了,「我也有這個責任、有這個義務去支援他們!」

當晚,朱強就向院黨委寫了請戰書,很快得到批准。朱強提前打包好行李,隨時等待指令出發。

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甘肅省第三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朱強接受採訪。孟捷攝

2月16日,朱強如願加入到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馳援武漢。

次日,朱強加入醫療隊突擊小分隊,第一批進入方艙。進入方艙都是倒班,如果是早班,一般凌晨3點半起床,約40分鐘車程到達方艙,穿好防護服5點進艙,然後連續工作6小時,11點出艙。出艙脫防護服,再加上車程,到駐地差不多下午一兩點了。

「到駐地再吃飯,算是我們當天的『早飯』。」儘管很苦很累,但朱強很樂觀。他說自己是一名黨員,就應該在各方面都要起到模範帶頭作用。

「朱強這孩子,做的事兒總是讓你暖心、讓你感動,我一直叫他暖心的『強強』。」在張雪蓮眼裡,突擊隊裡的朱強,雖然不善言談,但卻是個「暖男」。「每次我要搬物資,他只要碰上,就一句話『張老師,我來!』然後就默默地幫著搬東西。

張雪蓮告訴記者,甘肅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撤離的時候,醫療隊隊員們幾乎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捐給了當地。我找個袋子,把外科口罩、還有隊旗、錦旗都裝在裡面,自己拎在手上。

這時候,朱強看到了,主動過來說:「張老師,我來!」就接過去背在身上。

「那是我臨時找的蛇皮袋子,背上也不好看。朱強一聲都沒吭,一路上就一直幫我背到蘭州。」張雪蓮感動地說。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嚴存義

相關焦點

  • 父母一旦都不在了,兄弟姐妹的親情還能存在嗎?
    父母一旦都不在了,兄弟姐妹的親情還能存在嗎?我認為,大多數的情況下,兄弟姐妹的親情還能存在。父母是親情的紐帶父母在的時候,兄弟姐妹們會有一個共同的家。逢年過節,他們會聚集在父母的周圍,談工作、談家庭、談社會,其樂融融,此時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兒女如此團結、親密,肯定會樂得合不攏嘴。這個大家庭的幸福時刻是每一個家庭成員所期盼和樂見的。父母都不在了以後,親情的維繫就不像以前那樣緊密了。雖然親情還在,不像以前那樣濃了,多數不像以前那樣有團聚的「中心」了。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在兄弟姐妹當中,長兄(或長姐)的作用很關鍵。
  • 摩梭大家庭——看,我們這一家
    小克說:家庭,是人類社會中一個重要的部分,今天小克要跟大家介紹我們摩梭的大家庭,順便跟大家分享小克的家庭成員。摩梭社會中,母系家庭、母系父系並存的「雙系」家庭和父系家庭三種家庭形式長期並存。摩梭人的母系家庭是與阿夏異居婚密切相關的一種家庭形式,有以下特點:1)母系血統。血統、世系按母方繼承,整個家庭成員都是一個始祖母和她姊妹的後裔。
  • 中國政府援助尼泊爾第三批抗疫物資交付尼方
    據中國駐尼泊爾使館官方微信公眾號消息,中國政府援助尼泊爾第三批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醫療物資9月26日運抵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物資包括PCR檢測儀、全自動提取系統和檢測試劑等,目前已全部交由尼衛生和人口部使用。
  • 中國援助巴西第二批抗疫物資啟運 將重點支持亞馬孫地區
    當地時間10月9日,這批物資正式從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啟運,送往巴西衛生部設在聖保羅的倉儲中心。此次物資將專用於支持巴西亞馬孫地區印第安原住民抗疫,而中國政府第三批援巴物資也正在陸續抵巴,並將在第一時間投入巴西利亞聯邦區抗疫前線使用。除政府援助外,截至目前,中國多家企業和民間組織也已陸續向巴各地捐贈了總價值超過4000萬雷亞爾(約合4840萬元人民幣)的抗疫物資。
  • 為什麼父母離開後,兄弟姐妹就疏遠了?彼此不往來的原因很現實
    都說父母在,家就在。對於一個大家庭來說,孩子是維繫夫妻感情的紐帶,父母也是維繫一個大家庭的關鍵。 我們的父輩和祖輩大多是多子女家庭,那時雖說生活艱苦,但日子也還是過得熱熱鬧鬧的。
  • 德宏第三批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教育基地擬命名名單
    德宏第三批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教育基地擬命名名單 2020-10-16 1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別人家的兄弟姐妹親如一家人,而我們家卻形同陌路呢?
    鄰居家兄弟姐妹四個,他們都六七十歲了,但關係和睦,而我們家兄弟姐妹之間卻很少有往來,形同陌路。他們是我見過最和諧的一家人,老一輩兄妹四人關係融洽,下一輩的孩子們也都相親相愛。家中的老大七十多歲了,退休前是個會計,後來還成立了一個小公司,他對下面的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可以說真的做到了長兄如父。他們的父親已經去世五十多年了,當時只有老大工作了,後來的弟弟妹妹找工作時,他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不讓他們都進入父親的工廠,而是各行各業都有。
  • 【甘肅全民戰「疫」】「疫」線日記:我們來提供morning call
    蘭大二院援助武漢醫療隊成員:感染科 梁嵐 2月11日  我是蘭大二院援助武漢醫療隊成員、院感科(醫院感染科)梁嵐,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武漢兩周了,來時是座靜止的城
  • 本相約北海道,卻都馳援武漢 四姐妹:等春暖花開,我們在武漢看櫻花
    2月7日中午12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派出第三批共計131人的醫療隊馳援武漢,作為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赴武漢開展救治工作。當天上午,醫療隊隊員、專科副護士長吳穎正在抓緊時間清點行李。行李中,她帶了一點四川口味的香腸。
  • 病毒重創歐洲國家,賴嶽謙:歐盟大家庭是假象,歐盟或將分崩離析
    據《紐約時報》近日的一篇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警告歐盟其他成員國領導人,如果他們在此次危機中未能表現出團結,那麼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可能會破壞歐盟體制的核心支柱。對此,資深評論員賴嶽謙表示:歐盟大家庭是假象,歐盟或將分崩離析。
  • 夫妻之間和兄弟姐妹之間,哪個關係更加親密?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叫「血濃於水」,這句話說的就是自己和父母、親人之間的關係不管怎麼如何變,都有割不斷的血緣關係。不過現實總是殘酷的,人都是自成一個個體,雖然在血緣關係生我們無法做出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和誰更親近。
  • 印象麗江:民族團結繁花似錦
    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麗江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企業」,印象麗江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納西族佔多數,漢、藏、彝、普米、傈僳等9個民族的兄弟姐妹在這裡守望相助、手足相親、團結奮鬥,民族團結之花在這裡綻放……
  • 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
    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父母去,兄弟姐妹是親戚。91歲的老媽坐在床上,手託下巴,面帶微笑看著57歲的三女兒和61歲的二女兒教71歲的大女兒玩手機。母親的表情定是帶著寵溺吧,當自己滿頭白髮,還能看著女兒們像小時候般團結,還能平安健康在一起玩耍。這估計是每個當母親的心願。
  • 【全網直播】兄弟姐妹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電影《我的兄弟姐妹》中有這麼一句臺詞:兄弟姐妹本是天上的雪花,落到地上結成冰化作水,就誰也離不開誰了。然而,對於曾經的柳家的四位兄弟姐妹來說,這句話只是存在於電影裡面而已,現實生活中都是雞毛蒜皮,爭吵不斷,每天大家忙得連坐在一起說說話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達到「誰也離不開誰」這種境界。甚至和父母之間的連結,也只是你來我往的關係。兄弟姐妹各家分開去看父母,彼此之間的聯繫很少。
  • 美國雙胞胎姐妹在同一天嫁給雙胞胎兄弟,姐妹倆又同時懷上了孩子
    據《每日郵報》8月14日報導,一對美國雙胞胎姐妹在同一天嫁給了一對雙胞胎兄弟。如今,姐妹倆又同時懷上了孩子。據報導,布列塔尼·迪恩和布裡安娜·迪恩是一對美國雙胞胎姐妹,她們今年33歲。喬希·賽裡爾斯和傑裡米·賽裡爾斯是一對35歲的雙胞胎兄弟。兩年前的8月,這兩對雙胞胎在同一天結為夫妻。當地時間8月13日,兩對夫妻在網上發布了一張照片,照片中的布列塔尼和布裡安娜穿著紅色泳衣,她們的丈夫也穿著一身紅衣,擺著對稱的姿勢。除了發布照片外,他們還宣布了一個喜訊,那就是雙胞胎姐妹倆同時懷孕了。
  • 團結就是力量,兄弟為你鼓勁-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歐洲,有一個稱中國為兄弟的國家——塞爾維亞。近日,塞爾維亞政府在首都貝爾格勒舉行了一場專場音樂會,為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加油鼓勁,音樂會的主題就是「塞爾維亞人民永遠和中國兄弟在一起」。
  • 援助湖北醫療隊:甘肅來的中醫大夫穿著紙尿褲寫下五首詩
    這一天,是他作為甘肅援鄂醫療隊第一批批隊員來到武漢的第3天,再過3天他又要「轉戰」到武漢協和醫院繼續開展醫療救治工作。武漢市中心醫院,是這次肺炎疫情的集中收治點,因種種原因這裡備受各方關注。「由於穿防護服,我們裡面不敢穿厚一點的衣服,穿多了太熱,穿少了又冷,外地人很難掌握。」 一個班次結束,感覺自己快要脫水虛脫了,姚雙吉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但這都不算啥。尿不溼,因為第一次用,大家要琢磨半天,怎麼穿才合適,大家互相幫忙,看到這一幕,鼻子酸酸的,幽默的同事開開玩笑,打打趣,緩解了一下尷尬和侷促。」
  •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怎麼處?
    父母在的時候,只要自己出去單過的兄弟姐妹也不是家人了,自己有自己的家,自己有自己的孩子,有許多事情要做,只是過年過節大家回到老人的跟前、聚一聚讓老人高興高興,也買些禮品以表對老人家的孝敬,不能說父母在的時候兄弟姐妹還是家人。
  • 雙胞胎姐妹同時嫁雙胞胎兄弟,婚後住一起,現姐妹倆又同時懷孕
    文中要講到的這對雙胞胎姐妹竟在婚姻大事上也有著類似的選擇,二人在兩年前同時與一對雙胞胎兄弟成婚,如今姐妹倆又同時懷孕。據每日郵報8月14日報導,這對雙胞胎姐妹分別名為布裡塔尼和布裡安娜,現年33歲,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州。2018年,二人分別與一對名為喬西和傑裡米雙胞胎兄弟成婚。近日,這對雙胞胎姐妹對外宣布,她們同時懷孕了。
  • 為父母兄弟姐妹一味付出,換來的卻是反目成仇,親情應該AA制
    01.父母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王叔叔今年60多歲了,他是家裡的長子,他有2個弟弟和2個妹妹,從小到大吃苦受累最多的就是他。他對兄弟姐妹都非常好,在王叔叔的眼裡,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對兄弟姐妹的好勝過對自己老婆孩子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