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來自哪個行業,不管你身材如何,不管你是否喜歡奶茶。
編導賭一包辣條,你在朋友圈一定刷到過下面這個文案。
(圖/網絡)
Wonderlab的代餐廣告,號稱朋友圈評論最多的廣告。如果不是它,你都不知道原來你朋友圈裡還隱藏著那麼多(huo)人,更不知道朋友圈裡幾百號毫不相干的人可以在下面各自聊天。
而在小編的朋友圈裡,是這樣的……
圈裡很多神隱的投資大佬們都給Wonderlab點了贊。為什麼?全景財經的文章不香嘛?小編頓時燃起探(ba)究(gua)之心。
先科普下,Wonderlab是一款代餐奶昔,slogan是「喝不胖的奶茶」。成立於2019年1月,其生產方為深圳精準健康食物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0萬元,屬於小微公司。
那,為什麼Wonderlab 能出圈?
因為捨得營銷,在微信朋友圈打廣告,需要在朋友圈信息流競價購買廣告,可以按地域、年齡、性別、興趣愛好精準投放,而覆蓋範圍越大所需要的的投入也越大。根據西瓜數據,在2019年Wonderlab在微信公眾號上每月就保持著投放,到了今年3月份,投放數量更是大幅上漲。
(圖/西瓜數據)
不僅在微信端,直播帶貨、抖音、小紅書……你所能想到的新媒體平臺,它幾乎都有覆蓋。找明星代言、與包括薇婭在內的許多頭部主播進行品牌互動、與喜茶、QQ、超級猩猩等推出聯名產品,全方位轟炸出圈,堪稱品牌營銷的經典案例。
創業團隊=創業老手+營銷推手
但,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像Wonderlab這樣燒得起錢做營銷的。
Wonderlab成立至今還不到兩年,已經經過了四輪融資。最近的一輪在四個月前,投資方為IDG資本和凱輝基金,交易金額未透露。但是根據公司的股東分布情況看,IDG資本很大可能是通過間接持股方式加入。
(圖/天眼查)
Wonderlab背後的投資方還有投資過周黑鴨、百果園、小紅書、江小白等眾多消費品類的天圖投資;專注於「新零售+」的黑桃投資;兩位創始人聯合創立的奇致美研投資公司等。
雖說各位大佬投資金額尚不明確,但有資本大佬撐腰,營銷燒錢也就更有底氣了。
橫向對比,同類的代餐粉公司中除了Smeal經歷了兩輪融資,其他都還在「燃燒自己」的階段。
Wonderlab憑什麼獲得資本大佬的青睞?
最關鍵還是,創始團隊。
Wonderlab有兩位當家人,董事長肖國勳和創始人劉樂,公開資料裡找不到年齡,但小編掐指一算應該都是80後。兩人直接和間接分別持股29.66%和16.58%,這麼看肖國勳是背後的實際控制人。
兩位履歷類似,都有市場營銷的工作經歷,肖國勳畢業於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與新加坡管理大學,曾供職於寶潔、中航等世界500強公司,而劉樂則是前騰訊電商食品類目運營負責人,前寶潔區域市場負責人。都是大公司出來的營銷推手,Wonderlab一系列精準的品牌推廣難怪能拿來當案例了。
此外,兩人還都是連續創業者,肖國勳是美廚創始人、好色派沙拉創始人、路尚地產聯合創始人,同時還在28家企業裡擔任法定代表人。劉樂在另外四家企業裡擔任股東。
肖國勳和劉樂2014年打造的另一輕餐飲品牌好色派沙拉,就曾獲得 IDG、弘道資本、峰瑞資本、東方富海、華諾創投、百福控股等多家投資公司的入股。創業經歷豐富,找到感興趣投資人相信並非難事。
(肖國勳如天女散花一般的股權關係圖圖/天眼查)
代餐食品的精準踩點
代餐食品賽道也正成為新的風口。首先,它滿足了消費者對低脂健康的需求痛點。在Wonderlab的天貓頁面上,高蛋白、營養、低卡路裡、飽腹、0糖是產品的最大賣點。在「健康生活」幾乎成為政治正確的現在,這幾大賣點簡直就是「量身定製」給追求新穎時尚,想要變美的90後女性。
其次,差異化的食用模式切中「懶人經濟」。不用烹煮、不用加熱,灌水然後搖一搖就可以當一噸飯吃,簡直就是新世紀「懶人」的福音,也讓消費者願意為「方便」溢價買單。
今年7月底,良品鋪子(603719)在其天貓旗艦店推出了「良品飛揚」蛋白代餐奶昔,成為零食類上市公司裡步入代餐行業的第一家。此前,雀巢中國、百事、康師傅等多個快消品巨頭早已涉足這一細分市場。
根據業內的相關數據,2017 年中國的代餐市場規模達到了 571.1 億元,預計2022 年中國代餐市場將達到 1200 億元。
千億市場還是資本泡沫?
只是,代餐到底能成就千億級市場還是資本泡沫?
從淘數據後臺看,Wonderlab的銷量並不穩定,在銷量最高的9月份,銷售額突破4000萬元,而低迷的時候還不到300萬元,9月過後10月的銷售額就回落至1631萬元。
(Wonderlab的產品銷量和銷售額圖/淘數據)
在天眼查上,Wonderlab所處的代餐飲品賽道裡,競品品牌就有11家,而代餐市場,除了代餐粉,還包括代餐果凍、蛋白棒、代餐蛋糕、代餐蛋白奶昔等同樣主打低卡路裡,易飽腹等賣點。
一位食品飲料行業首席研究員對全景網表示,中國人口基數大,代餐在細分賽道裡肯定能跑出幾個品牌。但代餐食品的商業模式並不算好,首先產品可選性太明顯,臨時喝或者時喝時不喝,不具備持續性。其次聚焦人群太少,只有愛美的年輕女性和一些健身人士會需要,沒辦法成為大眾主流,所以綜合來看代餐食品並不算大風口。
從最早的某口服液,到某白金,某寶萊奶昔,貼合「變美」「健康」的產品總能佔領一段時間熱議,得到擁簇者,但是消費的粘度卻不高,品牌持續性也堪憂。
所以,你會去買代餐食品麼?有哪些品牌你覺得還不錯又或者交了智商稅?
(文章來源:全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