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號將陸續刊載由佛慧法師在疫情期間講解《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的錄音文稿,歡迎各位網友關注學習。法寶珍貴,此類文章不設原創,轉載請務必標明作者,歡迎各大佛學平臺廣宣流布,讓更多人得此法益!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前面講了四種惡,是比較直觀的顯現。這從表面看,是規避四種惡習所帶來的果報,但實際上是告訴人們不要產生這樣的行為。
所以,當過去由這四種惡所產生的種種果報現前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只想著怎麼避免受報,而是要想著行持善業,遠離惡行。可見上一節課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消除不好的果報,而是為了讓我們當下不要再造作惡業。
前面講了印度語言邏輯中,會將「離惡」和「得善」作為兩個方面來表述,因此講完了「離惡」,下面講「得善」。
戊二.得善益
己一.得往生淨土益
【複次,曼殊室利,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能行持善功德法的男子女人。
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能夠受持戒律。受持學處:「學處」指「戒律」。學處是戒的意思,戒律、戒條,是出家眾應該學習的一切行事準則的總稱,即比丘、比丘尼學習戒律時,所遵循之戒條,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稱為學處。南傳佛教稱戒、定、慧三學為三學處。學處可以規範自己的行為。在佛教剛剛興起時,釋迦牟尼為了使僧團成員能夠生活在一起,為僧團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準則。學處中最重要的部份,被收集為波羅提木叉。僧團成員應該不斷自我提醒,相互砥礪,才能每日精進。學處的精神在於隨犯制戒,具備有不成文法的性質。當僧團成員行為有所偏差時,在布薩時,上座長老應當提醒僧團成員,不應該這麼做。在經過僧團的同意(羯磨)後,僧團可以自己制定出應該遵守的學處。所以,除了釋迦牟尼最初制定的學處之外,隨著時代與地域的不同,又新增了許多不同的學處。學處集結成書後,就形成了犍度與毗奈耶。
這裡的學處特指「八分齋戒」,也就是「八關齋戒」。佛陀往生時,阿難問佛陀「今後我們跟隨誰去修行」,佛陀回答「以戒為師」,所以戒律非常重要。儘管八關齋戒在家人受持的多,但是出家人也可以受這個戒。
「齋」:指的是「清淨」,我們要以清淨之心面對八條戒律。
八關齋戒的核心是為了在家人更好地修學的戒律。出家人和外部環境接觸沒有這麼多,但是在家居士困難重重,很少有機會清淨地燻修佛法,所以佛陀開許在家居士可以一日一夜受持八關齋戒,受持戒條的功德和沙彌一樣。
八關齋戒:包括①不殺生、②不偷盜、③不非梵行(即不淫慾,一般居士在五戒中是不邪淫,這條改為不淫慾)、④不妄語、⑤不飲酒、⑥不香花曼莊嚴其身,亦不歌舞倡伎,不過往觀聽、⑦不坐臥高廣大床。⑧不非時食。
針對第六條,有居士問受持八關齋戒能不能用香皂和沐浴露?其實是可以的。印度天氣很熱,人們體味比較重,所以印度人會用很重的香料塗到身上,讓人聞不到汗味。佛教的「戒定真香」指的是是,如果佛弟子能清淨持戒的話,身體自然會有清香之味,不會讓人避而遠之,所以就不需要用很重的香料塗抹身體。可見,居士們只要注意在寺廟不要化濃妝,要保持莊重的形象,沐浴露和香皂等清潔用品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接下來再談一談歌舞倡伎的問題,有居士問如果不能「歌舞倡伎」,為什麼還能夠以唱頌供佛呢?「歌舞倡伎」指的是激發淫慾心的娛樂表演,而梵唄、梵音供佛顯然不在歌舞倡伎之列。
《長阿含經》中說:「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具備以上五種清淨的,名為梵音。
傳聞中,這種清淨梵音來自於大梵天王所發出的音聲,而佛陀在人世間示現,為了讓眾生喜聞樂道,所以佛陀的音聲也是如此,這也就是佛陀三十二相的梵音相。
而出家人經常在法會中的梵唄,則來源於曹植。根據《法苑珠林》記載,曹魏陳思王曹植(192—232年)在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嘗遊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生動心。獨聽良久,乃摹其聲節,寫為梵唄。撰文制音,傳為後式。」曹植將音樂旋律與偈詩梵語的音韻與漢字發音的高低相配合,使得佛經在唱誦時天衣無縫,「貴在聲文兩得」。採取以梵語發音為基礎與新制偈頌相結合的方法,解決了用梵音詠漢語「偈迫音繁」;以漢曲諷梵文偈頌,「韻短而辭長」的問題。有了曹植的經驗,歷代僧人們便開始嘗試著進一步用中國民間樂曲改編佛曲或另創新曲,使古印度的梵唄音樂逐步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梵唄從此走上了繁榮,發展的道路。
八關齋戒的第七條當中的「坐臥高廣大床」包括了舒適的椅子和睡覺的床榻。佛陀制定這條戒律,主要是因為人們在過於舒適的環境下容易產生懈怠心。目的是讓人保持精進,生活儘量簡約、簡單。
第八條的「非時食」,很多人會理解為過了中午十二點不吃飯,其實佛陀的意思是不該吃東西的時候不吃東西,比如吃過早飯之後的時間,還沒有吃午飯,這個時間應該也用來修學,而不是無節制的吃東西。當然,對於一部分身體不好的居士,晚上可以喝一點粥湯或豆奶。
通過了解以上的一些戒條細節,可知八關齋戒的核心是讓我們儘可能把八條戒律持得清淨,以身體為修行的本錢,不要過分滋養享受。
另外,要注意的是,受持八關齋戒一般是一日一夜,第二天「明相出」時就可以解除,也就是天亮即可自動結束。
如果有人想消除疾病痛苦,也可以積極受持八關齋戒。優婆塞優婆夷除了五逆重罪之外,所有戒罪都可以通過八關齋戒消除。所以《阿含經》說通過受持八關齋戒可以獲得漏盡通,也就是證得漏盡智,得到煩惱盡除、得解脫、威德具足的境界,獲得智慧光明。
自受八關齋戒儀軌
1、焚香禮佛
2、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三遍:每遍一拜)
我弟子( ),若身業不善,若口業不善,若意業不善:貪慾、嗔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懺悔,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受行八戒。(一拜)
3、三皈三結
我弟子(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夷),如來⾄至尊等正覺是我世尊。(三遍:每遍一拜)
我弟子(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夷),如來至尊等正覺是我世尊。(三遍:每遍一拜)
4、宣戒相
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我亦⼀日一夜不殺生。
如諸佛盡形壽不偷盜,我亦⼀日一夜不偷盜。
如諸佛盡形壽不淫慾,我亦⼀日一夜不淫慾。
如諸佛盡形壽不妄語,我亦⼀日一夜不妄語。
如諸佛盡形壽不飲酒,我亦⼀日一夜不飲酒。
如諸佛盡形壽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我亦⼀日一夜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
如諸佛盡形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我亦⼀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如諸佛盡形壽不坐⾼廣大床,我亦⼀日一夜不坐⾼廣大床。
如諸佛盡形壽不⾮時食。我亦⼀日一夜不⾮時食。(一拜)
5、發願
眾⽣⽆無邊誓願度,煩惱⽆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三遍:每遍一拜)
我今以此八關齋功德,不墮惡趣八難邊地。持此功德,攝取⼀切眾⽣生之惡,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無上正真之道。亦使將來彌勒佛世,三會得度生老病死。(一拜)
6、回向受戒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速往無量光佛剎。⼗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三拜)
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善男子女人因為受持八關齋戒等戒律的善根,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聽聞正法,但是還是無法確定是否能夠往生的的,稱之為「未定」。這可能有多種原因:①功德不夠,比如願力不夠,受持了戒律之後沒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大家每次念完經要回向,當然可以把功德據為己有,但是最好回向出去,培養我們的菩提心。如果我們回向給父母,就會獲得兩倍功德。回向給西方極樂世界眾生,就會獲得無量功德。所以說第一種「未定」的情況,是在修學淨土法門之時福德不夠。②還有一種「未定」的情況是「心性未定」,比如對要不要往生極樂世界有所懷疑,內心不安定,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選擇。
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這種「未定」的情況在聽聞藥師佛名號之後,臨終之人,於所在的娑婆世界就可以立刻化生成寶蓮花,往生到想去的地方。
文殊師利菩薩:這裡不用「曼殊室利童子」的名字,而是改為「文殊師利菩薩」的名字,有其甚深含義。玄奘法師是中國最偉大的譯師,每次翻譯的選擇都精挑細選。前面用「曼殊室利童子」,指的是修學的因,代指需要修習佛法的眾生。這裡用「文殊師利」指已經修成的果得,文殊菩薩為七佛之師,指眾生通過向其學習,就可以獲得成就,所以不同的語境代表不同的意思。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
得大勢菩薩:即是西方極樂世界無上尊佛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大勢至菩薩。
無盡意菩薩:出現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無盡意代表思無窮盡、德無窮盡、法無窮盡。
寶檀華菩薩:就是普賢菩薩的另一種翻譯。
藥王菩薩:形象為手持藥丸。廣州六榕寺,以前叫淨慧寺,蘇東坡被貶到廣州時候,看到六棵大榕樹,因為將其改名為「六榕寺」,民國時候,原淨慧寺中只剩下兩株樹齡未明的榕樹。1913年,鐵禪方丈補種四株榕樹,並建亭其間,美名曰「補榕亭」,之後樹立碑刻記載。2003在SARS非典病毒時期,六榕寺為開展祈福法會修建了藥王菩薩像,就在補榕亭中。
藥上菩薩: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有時候會取代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手。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以前是兄弟,一位叫「星宿光」,一位叫「電光明」,兩兄弟施藥救人,被人讚揚。佛陀在經典中曾經對彌勒菩薩說過,這兩位兄弟未來世也會成佛,一位叫「淨眼如來」、一位叫「淨藏如來」。《法華經》有《藥王菩薩本事品》,講的藥王菩薩的事跡,藥王菩薩的前世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所有眾生見到他都非常歡喜,身心安樂。講藥上菩薩事跡的相關記載比較少。
有居士問,那麼這尊菩薩到底叫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還是藥王菩薩呢?這裡想補充有關佛、菩薩名號的問題。比如觀世音菩薩的前世是正法明佛,屬於古佛再來。觀世音菩薩未成道之前,在觀世音佛那裡修行,發願成佛果以後也成就觀世音佛的種種功德,並且採用觀世音的名號。
後來,他通過精進修學,成就「正法明如來」的果報。正如我們所知,一個菩薩發下不同願力的時候,就會有不同名號的顯現。因此正法明如來為了踐行度化眾生的願力,又示現成觀世音菩薩。就僅觀世音菩薩本身而言,根據不同的得度因緣,稱謂也各不相同:白衣觀音、魚籃觀音、南海觀音、送子觀音等等,這是佛菩薩給眾生的方便法門。所以對於藥王菩薩來說,可以度化一切眾生,並解除一切眾生之三毒病苦,在其它世界可能就被稱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了。
對於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的事跡,在《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楞嚴經》中都有體現,他們與娑婆世界的因緣也非常深厚。在《楞嚴經》中,二十五位聖賢分別講述了自己的修行方法,其中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是通過「味」而成就的。當時,藥王、藥上二位法王子和與會的五百梵天,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說道:「我從無始劫來,生生世世為良醫。口中遍嘗這娑婆世界的草木金石,計其數目,有十萬八千種之多。苦辣酸澀,甜淡甘辛,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我都能明了。承事如來後,我明白味性非空非有,不是身心,也不離身心。我通過分別味道的成因而開悟,如來印證我們兄弟為』藥王』和』藥上』,在此會中,位列法王子。我因為味道而啟發覺明,證得菩薩之位。——這就是通過「味」而成就。
根據《楞嚴經》所述,「藥王菩薩今依名定實,迴向必成就。雨一切藥,摩洗眾生除一切病。禮拜我者、觀我身相者得陀羅尼無礙法藥,除諸惡無願不從。成佛時,眾生具大乘行,入三昧名惟無莊嚴三昧。藥上菩薩法名來由:以藥施人,因藥施故,長者藥用施眾僧,得上氣力得妙上藥,亦聞上妙大乘法教,因而立名藥上。」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過去世一直以醫生形象出現,眾生要斷除貪嗔痴等病,兩位菩薩即會乘空而來示其道路。所以啊,有居士做醫生、護士的,好好修行,以後可以成就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的德行。
彌勒菩薩:這是未來會成就聖果的大菩薩。有居士認為玄奘法師去的兜率內院,還是天人,並沒有解脫成就。實際上兜率天確實是凡聖同居土,但是兜率內院唯有聖人沒有凡夫,所以不屬於娑婆世界。
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這裡沒有說八大菩薩示現的是去東方淨琉璃世界還是去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這完全隨順每個眾生的願力。這在多部經典,以及《藥師經》的講述中都有記錄。包括太虛大師、《藥師書鈔》、窺基大師的講述中都有說明。
己二.上升天國益
【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
有些人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一開始誦讀《藥師經》就是希望身體健康。這裡講即使沒有想要往生東方淨琉璃光世界或者西方極樂世界,只是持戒受善,藥師佛也會加被你,可以得生天上。
己三.還生人間益
【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洲,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形相端正,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
一般天人福盡之後會墮入惡道,但是通過誦讀《藥師經》,天福享盡之後,可以轉生人道。轉生人道之後會成為「轉輪王」,也就是管轄南瞻部洲諸多世界的人王,以德治國,讓眾生都有機會修持十善道。十善道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語、不貪、不嗔、不痴」。或者「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大家知道「剎帝利、婆羅門」都是印度種姓制度中的高種姓階級,如果不成為輪王,也會生於高種姓家庭,可以成為皇室貴族,高門大家。
多饒財寶,倉庫盈溢:依報。不缺少財富。
形相端正:正報:自身莊嚴。
眷屬具足:親人都在身邊。
聰明智慧:有很好的智慧和頭腦。
勇健威猛:身體好。
如大力士:得生人道。
不殺生(殺:殺害,生:生命。眾生在究竟上都能成佛,因此眾生平等,孟子曰「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不殺生戒是為了讓我們時對保持眾生的平等心、慈悲心);
不偷盜(偷:詐騙偷竊,盜:強取豪奪。不偷盜是為了讓我們做有意義的事情,節儉日用,奉養父母,利益家庭,從而保證社會安寧,得到個人和社會的安寧和幸福);
不邪淫(除正式夫妻之外不得行淫);
五戒中的不妄語在「十善」中進行了細化分解,變成:不惡口(不說髒話,不用粗鄙的語言侮辱別人,即使是事實,也不說傷及別人自尊心的話,就是俗話所說的「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不兩舌(不搬弄是非,不離間他人感情)、不妄語(誠實不欺)、不綺語(不花言巧語,不說不合於禮儀的話,不說不正經的沒有意義的話);
不貪(不過於追求財、色、名、食、睡五欲);
不嗔(不會將憎恨心埋於心底,無論何時都給自己慈悲寬忍的心);
不愚痴(明辨是非,對於別人的建議懂得採納,有正見的修行)。
己四.轉生丈夫益
【若是女人,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於後不復更受女身。】
這裡是講如果有人厭棄女身,可以轉女成男。但並不是佛陀對女人的歧視。佛陀指的不是擺脫女人的身體,而是沒有女人的煩惱,比如嫉妒心重,思慮重,心眼多,做事優柔寡斷等等的煩惱缺點。轉女成男不是身體的轉換,而是缺陷和業障的轉換。
佛陀認為女人的身體有三種缺陷和十種業障,在佛陀的諸部有專門為女人而講的經典,比如《玉耶女經》。
經中所述三種女性身體的缺陷是:①從小被父母束縛,②長大要依靠丈夫,③老了如果有不孝順的兒子媳婦,還要忍受譏笑(沒有自由)。所以中國講」三從四德」,幼年從父,成年從夫,老來從子,思維總是要隨著別人,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儘管現代社會已經好了很多,但還或多或少存在著這種現象。
而佛陀所屬十種女性的業障是:
① 出生時父母有重男輕女的厭惡觀念(發達地區現在基本沒有了,但不發達地區還是很嚴重);
② 因女孩終究會嫁到別人家,不是自家人,不會盡心撫育;
③ 嫌女大須嫁(怕女兒太大了就嫁不出去了),為了婚事掛心;
④ 女子怕羞,常畏見人,不夠大方;
⑤ 長大委身他姓,不能做主(隨夫姓);
⑥ 懷妊時大腹便便,行動不便,痛苦異常;
⑦ 生產子女,疼痛難忍;
⑧ 仰賴丈夫(現在社會沒有那麼常見,但確實還存在女性缺乏獨立,依賴丈夫無法獨立的情況),時時害怕失去丈夫的愛;
⑨ 性好虛榮,打扮費時,身流不淨,多於男人;
⑩ 心多猜疑嫉妒,好談是非,喜怒無常。現代人講八卦,大部分都是女人為多。
這是佛陀為玉耶女說法之後,對玉耶女的批評。佛陀批評玉耶女自以為美貌和出身高貴,看不起別人,但實際上還是要依賴丈夫,沒有真正的自由。這部經雖然是針對印度社會和中國古代社會的教誨,但是對於現代女性也值得深思。比如現代女性在職業發展等方面還是會受到種種限制,這些限制很有可能不是社會附加的,而是自己給自己帶來的。如果一位女性過於愛慕虛榮,猜疑嫉妒,搬弄是非,喜怒無常,確實很難在職場中獲得重用,擔當重任,也很難獲得真正的友誼和家庭幸福。因此對於女性性格上的這些問題,要多多去反思和解決。
《玉耶女經》是漢傳佛教阿含部經典,為印度高僧曇無蘭譯。該經又稱《長者詣佛說子婦無敬經》。主要敘述佛陀向長者須達的媳婦玉耶講法。因玉耶恃豪富而失婦德,佛陀講述婦德教示,玉耶女聞過悔之並接受十戒。該經文中,佛陀把人妻者分為七種(母妻、妹妻、師妻、婦妻、婢妻、仇妻、殺人妻),其中前五種受眾人敬愛,為家族興盛之基;後二種為惡。
關於此講記的任何問題及建議可與佛慧法師公眾號聯繫。
第 1 講 藥師經開題 (點擊查看)
第 2 講 敘事正信(點擊查看)
第 3 講 禮請祈說、總標依正(點擊查看)
第 4 講 藥師佛十二大願(1)(2)(3)(點擊查看)
第 5 講 以略指廣 以西喻東 以伴贊主(點擊查看)
第 6 講 離慳吝貪惜惡(點擊查看)
第 7 講 離毀犯見慢惡(點擊查看)
第 8 講 離嫉妒誹謗惡 離鬥訟咒詛(點擊查看)
第 9 講 得善
第 10 講 由願觀苦 持咒滅苦
第 11 講 供養得護持益
第 12 講 受持得加倍益
第 13 講 受持得加倍益.免難
第 14 講 德行叵思
第 15 講 (救病難以延命)延壽法
第 16 講 做福續命儀軌
補充:藥師七佛如來供燈儀軌
補充:藥師七佛法門
補充:藥師七佛形像
第 17 講 救國難、救眾難
第 18 講 九種橫死
第 19 講 流通分
第 20 講 補充回向
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