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裝臺》收官,原著作者陳彥透露《主角》要登場了,導演是張藝謀
溫暖、真誠、充滿人間煙火氣的電視劇《裝臺》17日晚在央視完美收官。該劇通過熱氣騰騰的市井生活演繹了一出人間溫情大戲,演盡了人間百態,演活了平凡人奮鬥著的生活。作為近期國產劇的一股清流,《裝臺》不僅讓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來源於生活、真實而又接地氣的小人物,更讓我們看到了一座城市獨屬的變遷與魅力。有網友評價說:「《裝臺》之所以火爆,就是因為劇情中的那份煙火氣。」取的景是生活裡真實存在的場景,故事裡講的是我們身邊的老百姓,再加上親切的方言,每一個細節都真真切切地打動了每一位觀眾。
這部電視劇改編自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陳彥的同名小說。陳彥說小說的靈感來自於自己多年前的工作經歷。當時,他任職的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正在搞「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動,每晚都有演出,裝臺工人十分辛苦,要連夜搭建舞臺。「我在晨跑時,每天都能看到疲憊的裝臺工人滿院臥躺著休息;也能聽到他們聊天,互相開著玩笑,講著家事。」陳彥被其中一些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刁順子的原型便由此得來。
「刁順子」有原型,名字叫「生生」
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著名評論家李敬澤曾這樣評價《裝臺》:很少有一本書會像《裝臺》這樣,我拿起來,竟心甘情願地走下去了,在那喧鬧的生活裡,在那些渾身汗臭的男人和女人身邊,和他們一起過著狼狽不堪的日子,而我竟不想放下不想離開。那個刁順子,蹬著三輪車,帶著一班兄弟裝了無數臺,在這部小說裡,他竟身在舞臺中心,成了主角。但他真是辜負了他的名字,他真是不順啊,他就是一個超級倒黴蛋,從一個失敗走向下一個失敗,把人生走出了步步驚心一路坎坷。
在陳彥看來,「我們整個社會無非就兩種人,一種是搭臺的,一種是臺上唱戲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搭臺人,每個人也都在舞臺上唱戲」。因為工作關係,陳彥與裝臺工人打了二十多年交道,「他們是一撥一撥地來,又一撥一撥地走,當然,也有始終如一,把自己無形中『釘』在了舞臺上的」。熟悉了之後,陳彥就愛琢磨他們的生活。「他們大多是從鄉下來的農民工,但也有城裡人,往往這些城裡人就是他們的『主心骨』,當然,也有的,就成了他們的『南霸天』」。從這些人身上,陳彥找到了主人公刁順子的形象。「要說原型還真有一個,叫朱冬生,他身上有些影子,上次在西安戲劇研究院門口,我碰見他,他依然蹬著三輪,人蜷縮在三輪車裡睡覺,遠遠看著他,想著他找活那麼難,我淚流滿面」。陳彥深情地說出這番話。
陳彥曾經在陝西戲曲研究院當院長,他的辦公室後面就是一個大戲臺,當時4個秦腔劇團輪流演出,西安文藝路戲劇研究院對面就是人力市場,站著幾千個民工等著別人叫幹活,掙個辛苦錢。他們每天說話嘰嘰喳喳,陳彥在辦公室聽得清楚,那個叫生生的人是他們頭兒,幾次在他辦公室向他要過工錢,陳彥印象很深,於是在2012年把他寫入了自己的小說《裝臺》之中。
為了寫好這部小說,陳彥深入當時的刁家村,去找農民工談話,聽他們的故事,採訪了幾十位農民工,他還自掏腰包給對方付「工資」,這樣,他得到了農民工第一手最真實的材料。
《裝臺》之後,《主角》要登場了
據記者了解,陳彥也在採訪中透露,其獲茅盾文學獎的小說《主角》將改編成電視劇,目前劇本創作已經在進行中,很快就會開拍,導演是張藝謀。「張嘉益在拍完《裝臺》後很快就買下了《主角》的改編權,後來有人給我打電話,說張藝謀在長途飛行中把《主角》看完了,一落地就要聯繫我買版權。」最終,張藝謀找到張嘉益聯合改編,三個陝西人合作到了一起。張藝謀特別喜歡《主角》的題材和其中的陝西元素,也曾有過計劃,電影、電視套拍。
小說《主角》以一位名為憶秦娥的秦腔演員為主線,描寫了她從11歲拜師學藝到51歲成名的人生歷程和舞臺生涯,從憶秦娥寫到她的女兒宋雨,歷時40餘年。作者試圖透過戲劇舞臺上生命的一角,窺探一個時代的脈動和一個群體的生命律動。
這部小說的敘事場景也在不斷地展開,既有鄉村也有城市,既有國內也有國際,既有情場也有商業,甚至還有人間天堂與地獄的對比。長篇小說的時間跨度很大,從改革開放一直寫到現在,對於近半個世紀的時代風雲變幻也有較多的描寫,以秦腔藝人的視角串聯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個人命運在時代巨變中沉浮。
另外,陳彥也表示他的新長篇《喜劇》寫的還是陝西故事,也還和文藝院團有關,但他想藉此研究更豐富廣闊的社會問題。「我想寫一寫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裡,到底應該堅守什麼,哪些需要反思。」
【來源:揚子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