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今天是鋼筆上墨方式的主場,鋼筆有很多種上墨方式,這些方式有的沿用至今,有的幾乎見不到了...
目前最最最最常見的上墨方式是配件式的上墨方式,分別有卡式墨水管(墨膽)和卡槽式可拆活塞上墨器。
卡式墨水管/墨膽/墨囊
這種上墨方式是目前最常見的,其實它在1950年代末期就出現了,第一支塑料卡式墨水管由派克推出。在此之前大家用的都是玻璃制的卡式墨水管,玻璃製品容易破裂,所以塑料卡式墨水管一上市就席捲了鋼筆市場,仍然沿用至今。
卡式墨水管也叫墨囊or墨膽,LAMY每一支鋼筆裡都會配有一支墨囊,此處以LAMY為例,獻上使用墨膽的教程
複製它打開TB
¥FG2a0PWgicK¥
卡槽式可拆活塞上墨器
鋼筆賣家常說的【該筆不配有上墨器,需另外購買】,這裡說到的上墨器大多數就是這種卡槽式可拆活塞上墨器。它有一段是透明的,可以看到墨水的儲量;旋轉上墨器後端即可以通過活動管內的橡皮活塞來吸墨。
複製它打開TB
¥dqAu0PWgaIa¥
這種上墨方式的優點是儲墨量大,一位匈牙利人發明了這種方式,它最早出現於1929年。活塞上墨也是目前市面上常見的上墨方式之一,很多鋼筆廠家都採用了這種方式,比如百利金、三文堂、永生等等。
早期活塞的材質多為浸泡過蠟液的軟木塞,但是軟木塞的缺點就是容易腐爛和幹硬,需要經常更換活塞,給使用者帶來很多不便。
如今活塞材質多為不易損壞的橡膠,在正常使用使用的情況下長時間不必更換,有的鋼筆廠家還貼心的準備了潤滑矽油,從而減少橡膠的磨損。
負壓上墨大約出現在1940年代,它是一種很有意思的上墨方式,非常值得擁有。主要通過筆桿內的金屬拉杆上下運動,大氣壓力將墨水壓入筆桿內,即可完成上墨。三文堂VAC700rR、PILOT百樂823 都是採用負壓上墨的鋼筆。
氣壓上墨也被稱為擠壓上墨,這種上墨方式採用固定塑料材質的墨囊,外部套有金屬套,金屬套設有一條可活動的金屬片,通過按壓金屬片即可吸入墨水。採用這類上墨方式的鋼筆有派克51和早期的英雄鋼筆等。
滴入上墨方式可以說是最早期鋼筆常用的上墨方式,大約在1897年左右。原理十分簡單粗暴,把墨水直接滴入儲墨的筆桿內即可。優點是儲墨量很大,缺點是操作麻煩,又容易漏墨。採用這類上墨方式的鋼筆常見於日本品牌並木。
這種方式現在幾乎見不到了,因為零件的損耗速度過快,並且需要特定的工具維修,慢慢地就被其他上墨方式取代了,所以也找不到圖了惹
摘一段維基百科關於這種方式的介紹:真空上墨結合了橡膠的彈性以及筆桿內儲墨量大的優點。在設計上,旋開筆尾蓋,有一根推桿,按下推桿,既會將筆桿內周邊固定的橡膠往下按壓,排出筆桿內的空氣,放在推桿後,橡膠會因彈性收縮回原形,筆桿內形成真空而吸入墨水。
這種上墨方式的存活時間非常短,只被應用到派克61這款鋼筆上。毛細上墨的結構是將一片多孔的塑料膜捲起塞入一根塑料管裡。
這種上墨操作很簡單,只要將裝有塑料膜的塑料管倒插入墨水瓶,墨水就通過毛細作用,滲入塑料膜中並完成上墨。
不知道為何有種海綿吸水的感覺,它的上墨速度很慢,並且難以清洗,以至於它存活的周期很短。
這三種方式都是通過外部擠壓的方式吸入墨水,月牙上墨就是在筆桿上有個突出的月亮型金屬,按壓金屬即可上墨;而硬幣是筆桿上有個類似卡槽的設計,將硬幣插入即可上墨;
鑰匙上墨也是一樣的,筆桿上有個鑰匙孔,將鑰匙捅入即可上墨。不知道為什麼我想到了iPhone的卡槽
這個方式就特別好玩啦,逼格相當高,通過旋轉筆尾可以讓筆舌內的吸水管伸出收入。直接通過吸水管來吸墨,不會汙染筆尖,相當優雅hhh
按下按鈕,連結按鈕的金屬片會擠壓筆桿內的墨囊,鬆開按鈕從而吸入墨水。也是十分有趣的上墨方式,目前很少見了。
以上就是13種鋼筆上墨方式的解析啦,如有不足之處,歡迎指正喔。話說大家都看上了哪種上墨方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出處請看水印
最近還碼了一些關於鋼筆筆尖的內容
想看的就點個讚鼓勵一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