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知味觀、小龍坎推出"一人食"小火鍋之後,近日,海底撈也推出了83元"一人食"火鍋套餐,不少顧客前去打卡,再一次把近幾年熱門的"一人食"話題推向了高潮!
天貓發布的《2019-2020國民味道》數據報告指出,2019年"一人食"的商品銷量在天貓同比上漲30%。一人食商品成為2020年六大年度美食趨勢之一。不少餐飲人紛紛瞄準了這一商機,他們針對單人消費,從堂食到外賣,從線下到線上一些單人餐飲業態,正在快速的湧現。為什麼"一人食"會再次火爆?它到底是新風口還是偽需求呢?
1.我國單身成年人口2.4億人 單身經濟催生"一人食"
在今年的"雙11"狂歡節過後,人們發現"單身"經濟正在迅速地興起,根據民政部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個數字將上升到9200萬。單身人口規模甚至比英國、德國、法國的總人口之和還要多。隨著單身人群的不斷壯大,"一人食"餐廳悄然興起,一人份的食品、飲品也開始走俏。另外,眾多外賣平臺也開始針對這一人群設計推出單人套餐。
目前發達城市年輕人更偏愛"一人食"。美團"一人食"線上交易數據顯示,分布在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的"一人食"餐廳數量佔比為67%。其中,一線及新一線的19個城市,"一人食"餐廳數量佔比達到45%,將近一半。
另外,《中國消費族譜餐飲特篇》數據顯示,在90後消費者群體中,55%的人有獨立在外用餐且不超過1小時的習慣;90後一個人吃飯排前三的原因分別是:工作很忙碌,用餐時間不規律和享受一個人用餐的過程。
2.五成單身人士月均可支配收入達5000元,消費市場廣闊
據公開數據,超過五成的單身男女月均可支配收入達3000-5000元,近三成單身男女月均可支配收入達5000-8000元。另外約有10%的單身男女月均可支配收入達8000元以上!
上世紀末,一人食餐廳就出現在日本。如今,"單身經濟"崛起,一個人吃飯早已不再是"孤獨"的代名詞,而是重視個性發展的年輕一代眼裡自我意識覺醒的一種生活方式。
當今的單身男女,崇尚"把日子過成詩",追求有儀式感的精緻生活,即使當一名扎紮實實的月光族,也願意在吃方面犒勞自己,對自己好一點。這種風尚正是"一人食"發展的驅動力。從數據來看,"一人食"受眾基數大,受眾消費能力強勁且消費意願較為強烈,可見消費市場廣闊。
3.疫情下的"分餐制"利於"一人食"發展
6月21日,《餐飲分餐制服務指南》正式實施。《指南》中提到,基於不同餐場景和需求而設計的分餐方法和形式,一般分為按位分餐、公共餐具分餐、自取分餐。
今年受疫情影響,"分餐制"被提倡,眾多餐飲企業基於公共衛生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人食"的服務方式。"一人食"似乎找到新的生存之道,以"一人一鍋"模式為大眾所知的快餐火鍋品牌呷哺呷哺,就因這種特殊的就餐方式,快速發展起來。
根據小編在某眾點評上搜索"一人食",在深圳就得到了約6474個結果,其中一人食火鍋、一人食輕食、一人食日料、一人食水果等都是一人食的主打產品,名目可謂應有盡有。種種數據反映出"一人食"餐廳已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潮流,如今不少老闆躍躍欲試。
實際上,一人食餐廳的概念早就在兩年前被提出,兩年來多次被反覆炒熱但熱度過後又陷入常態化的冷淡狀態。為什麼?為什麼兩年的時間都沒能讓它真正火爆起來?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採訪時說:"社交距離的增加對於整個場景化以及氛圍會有一定影響。隨著整個新生代的人口紅利不斷疊加,'一人食'未來會進一步擴容。但是整體來說它還是屬於小眾業態,能容納的企業和品牌不多。'一人食'餐廳的關鍵問題就是看整個場景和品牌調性來決定它的生存的空間,以及發展機遇。"
小編認為,一人食餐廳雖然有市場,但是想和滿大街小吃丶快餐及快速便捷的外賣搶人,目前看起來不現實,因為即使是有消費實力,追求更好生活品質的單身群體,也不會經常自己一個人到餐廳用餐,即使像海底撈83元的套餐是大家消費得起的。當自己一人時,大部分單身男女會更偏向於更生活化的消費,例如自己做飯,吃快餐,就近隨便吃點等,所以一人食餐廳恐怕會是一種低頻次選擇。而所有消費頻次低的小眾品類都不足以撐起門店的流水,更不太可能成為新商機,像當初豪言壯語"五年內讓所有人把沙拉當主食",目前一年關店十幾家的XX沙拉就是前車之鑑。一人食餐廳想真正成為一個餐飲大賽道,似乎還欠點火候。建議想開店的朋友,可以繼續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