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三個人物就像中國歷史上的謎語。他們的生平事跡不僅記載在史料、書籍中,而且是許多戲曲的嘉賓。他們有著不可估量的才能,為無數後代所敬仰。即使幾千年來,它也從未停止對歷史的影響。為了紀念他們,他們寫了三部畢生所學的著作,分別被人稱為是《奇書》、《神書》、《天書》。
一是鬼谷子·捭闔策
鬼谷子,真名王詡。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很少,但他的弟子們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少墨跡,如孫臏與龐涓、蘇秦與張儀、韓非與商鞅等。他的徒弟都能夠擁有如此大的才能,所以根本很難想像鬼谷子他的實力能有多大,常人也是根本猜測不出來的。
鬼谷子對弟子的教導不過是一本《捭闔策》的書,俗稱「鬼谷子」。兵家和縱橫家的兩種學說都是從《捭闔策》一書中衍生出來的,令各諸侯國主趨之若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蘇秦,說服趙、燕、朝、齊、楚、魏等國同時封他做國相。從古至今,只有蘇秦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因此,鬼谷子的《捭闔策》被稱為千古奇書。
二是李耳·道德經
李耳是周代晚期的人物,比鬼谷子早了300多年。李耳被後人稱為「老子」。至於他為什麼被稱為「老子」,大概有兩種傳說。首先,李耳出生時,頭髮和頭髮都是白色的,所以他的綽號叫老子。二是李二的真姓是「老」。為了表達他的敬意,他被稱為「老子」。
老子面對周王室逐漸式微,諸侯國日益強大的情況,奮筆疾書一氣呵成寫完《道德經》,從此騎著青牛離開中原,遠走函谷關。
起初,二知先生以為《道德經》是一門教人提升品德的學問。讀過以後才明白,洋洋灑灑五千字把天地運轉、萬物輪迴的道理說盡。老子的高明之處是,他從來不教人做聖人,更不能以聖人自居,好比那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等等,老子認為,若是沒有人喜歡美,也就沒有人厭惡醜,若是所有人都滿口仁義善心,那才是最大的不善。
有時候,回想一下生活實際,不得不佩服老子在兩千多年前早已把話說透。連至聖先師孔子都曾向老子請教學問,包括英國生物和歷史學家曾評價老子,說他是東方科學的起源,他的《道德經》也被後人視為「神書」。
三是姬昌·周易
提起周文王姬昌,大家都不會陌生。他的一生有三大成就,一是拉開武王伐紂的序幕,二是開啟周朝八百年基業,三是寫下號稱「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
司馬遷曾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周文王畢生引以為豪的《周易》為後世所推崇。表面上看,這是一部關於事物規律的古老科學著作。事實上,它幾乎涵蓋了宇宙萬物的所有規則。
《周易》誕生後,引發了一系列學術發展,從戰略家的謀略、治國安邦,到家族布局和人生預測。它們都是以《周易》為基礎的,包括儒家在內,儒家以《周易》為標準,視之為人處事的法寶。因此,孔子曾覺得「五十而學周易,無大過」。像孔子這樣的智者,到五十歲才勉強讀懂周易,就足以看出《周易》的博大精深了。因此,《周易》成了古代的「天書」。
從本質上說,《周易》、《道德經》、《捭闔策》三本古書,它們內在的原理是相通的。《周易》是從無限大的宏觀角度去解釋宇宙,《道德經》進一步細化,重點講述「天地人」三者的關係,《捭闔策》則側重教人安身立命,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脫穎而出。
有人說古人的文言文晦澀難懂,一般人真看不懂,那這彩圖全解版本的《易經》可以推薦給大家。
這個版本不僅完整完整將原版的內容收錄進去,還將那些深奧的語言,用白話文講解,通俗易懂,再加上彩圖版解析,更能讓人讀起來輕鬆有趣。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每一個都是能讓你體會到古人的智慧。
《易經》一共64卦,每一卦都是對人生的警醒,而且易經有著自己的一套獨立的語言體系和邏輯體系。其他的概念大都是在這套語言體系下的延伸與發展,但都會遵循易經的邏輯結構和變化原理。
《易經》作為中華文化的根源所在,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權威的一部哲學經典從古至今無數名人奉讀它。
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指出:"易經是純而又純的科學精華"。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對易經讚不絕口,因為他的"相對論"的指導思想來源於《易經》。
在生活,學習,事業中難免會迷茫,會彷徨,每當這時我都會捧起這本易經,淨化一下心靈,收益不窮。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說:「千萬別在晚上讀《易經》,不然你下一次抬頭天就亮了。」足見其中的大智慧。
《易經》是人生導書,完全當之無愧!
馬雲更是多次公開推薦《易經》,並忍不住感嘆"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56元,不過一頓消遣飯錢,一包煙錢,不僅可以讓你學習到古人的偉大智慧,更是可以讓你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