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文學界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很多文學家在獲得諾貝爾獎後就再也寫不出更好的作品了。但馬爾克斯卻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三年後,就出版了他的另一部著作《霍亂時期的愛情》。
很多人會奇怪這之中原因。但是在我看來,作者能這麼快寫出這本著作,不只是因為他有一顆水晶般不被名利汙濁的心,更是因為,《百年孤獨》是不能丟下《霍亂時期的愛情》的,因為《百年孤獨》講述了每個人孤獨的一面,其中有很多與情慾掛鈎的東西,但是獨獨沒有愛情,而《霍亂時期的愛情》卻是一本專寫愛情的文學作品,他包含了那些美好的、讓人嚮往的愛情碎片,但是也涵蓋了人性插向愛情的刀,使得愛情反而和倫理道德掛了鉤。
兩個作品就像一個夫妻檔,缺一不可。因為有了《霍亂時期的愛情》,人們才懂得,為什麼《百年孤獨》裡那麼多情慾與愛戀都不是愛情,而整個家族的終點是走向孤獨。而因為有了《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才顯得更為獨特和重要。
而且看了《霍亂時期的愛情》,就自然而然懂得了,娛樂性小說和文學著作的區別。
因為當我們拆出故事的骨架,會得到一個像網絡蘇文一樣的框架:書中的男主角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從一個窘迫的窮小子到最終,斬獲了數不清的姑娘,有豔遇無數,卻也有甘願在他手下為她做一切事情的姑娘,但是他心中卻始終有個白月光,跨越了半個世紀,獲得了財富,也終於熬死了高富帥,得到了心目中的白月光。
但是與網絡蘇文不同的是,《霍亂時期的愛情》在骨架之外的血肉,寫盡了各種愛情的形態與生活的真諦,在這篇文中,能關聯到無數關於愛的藝術作品,也能找到很多個仿佛生長在每個家庭的矛盾糾紛。而最為特別的是,這本書與《百年孤獨》一樣,寫出了人生百態,也寫出了生命長河中的壯麗與悽美。
《華盛頓郵報》曾這樣評價《霍亂時期的愛情》:「一部華麗炫目的作品,寫盡了愛情、死亡、回憶的主題。」
這之中,有「這來我變了,一隻沒籠頭的馬,跑遍了荒涼的人生的曠野:又像那古時間獻璞玉的楚人,手指著心窩,說這裡面有真有真,你不信時一刀拉破我的心頭肉」的愛之躁動;也有「兩情若在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深情迴蕩;更有「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夢想著偶然有一天再相見,從此我開始孤單思念」的長久單相思。
讀這本書,就像所有關於愛情的詩詞和歌片,都挽起手來組成了一個絕美的和弦,在皮膚和骨縫間奏響,激蕩出點點戰慄。
本文將以「愛情與生活之解讀」為主題,透過女主角費爾明娜·達薩,女主角去世的丈夫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及男主角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三個人經歷愛情的心理解讀,來解答關於「為什麼初戀總是難忘的,卻很難有個好的結局」;「什麼是婚姻最好的形態?」;「真愛離去怎麼辦?」「弗洛倫蒂諾·阿里薩雖然等待了費爾明娜·達薩53年7個月11天,但是卻至少睡了622個女人,他是痴情還是濫情?」等問題。」
1、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
①被虛榮蠱惑的選擇,是婚姻的開啟之門
胡維納爾·烏爾比諾和費爾明娜·達薩的相遇來自於一次誤診,那時,費爾明娜剛剛拒絕阿里薩不久,懷疑自己得了霍亂,急急的請來了對霍亂很有研究的胡維納爾醫生,而醫生去了之後檢查一番發現,只是普通的腸道感染,在家治療三天就可以痊癒。
當他第二次為費爾明娜出診時,想透過音樂和費爾明娜聊聊天,卻被費爾明娜當做是嘲笑,便十分憤怒的摔了窗子,這個場景被費爾明娜的父親看到了,便逼著她道了歉。
可以說,在婚前,費爾明娜對醫生的情緒大多是憤怒的,她厭惡這個看上去只會愛自己的學究,更厭惡他的聲名和財富,因為那一切,正是她的父親所極力渴求和促成的。
而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卻被費爾明娜打動了,他喜歡費爾明娜的家,溫馨的像是病毒永不會過來侵襲,也喜歡費爾明娜像玫瑰般秀麗又帶刺的樣子,雖然,他們的見面大多數得到的只是費爾明娜的怒火,他卻得到了費爾明娜父親的數次鼓勵,利用自己的金錢和名利,開展了對費爾明娜的一場追逐。
但是在他內心,他其實知道,那些都不是愛,和費爾明娜的婚姻只是源於初遇時被激蕩的那點喜歡,即對於她的高傲、她的嚴肅和她的力量的喜歡。然而在新婚之夜,當費爾明娜第一次吻他時,他的心安定下來,他確定了:沒什麼障礙能阻止他們建立一份完美的愛情。
②被生活磨鍊出的愛情,是年邁時的相互依賴,也是家庭爭吵後的相互忍讓
《霍亂時期的愛情》前篇,用大量筆墨描寫了烏爾比諾醫生和費爾明娜的完美婚姻生活,他們的生活逃脫不了雞毛蒜皮的爭吵,逃不開柴米油鹽的爭辯,逃不開夫妻的職責和義務,更逃不開晚年互相幫助的依賴和習慣。
最有趣的,是他們晨間的爭吵,他們倆一個有意無意大早晨製造響動,一個半夢半醒的裝睡的情況,這樣的互動卻是二人獨特的又彼此需求的遊戲,烏爾比諾醫生需要在這些他獨自醒來的時刻,確定自己的妻子還活著,而且頭腦清醒。而費爾明娜也需要通過被吵醒這個事情來打開自己尚且高高在上的按鈕,開啟新的一天。
當然,這樣的遊戲互動也有玩砸的時候,當他們為了浴室有沒有肥皂而爭執不休的時候,烏爾比諾醫生厭倦了妻子這種死不認錯的高傲,為了堅持真理和妻子冷戰了四個月,而這場冷戰最終敗給了家裡舒服的大床,有一天,當烏爾比諾醫生在大床上看書看睡著了的時候,費爾明娜搖了搖他的肩膀,提醒他該去書房了,而丈夫再不想放棄舒適的羽毛床,便向妻子認輸了,他說:「讓我留在這兒吧,的確有香皂」。
這就像每個家庭會有的爭辯,男人和女人的思路總是有所不同,男人喜好用真相確定事情的對錯,而女人喜歡用情感確定事情的對錯。最終的結果就容易從一件小事進化到「你不愛我了」,「你竟然吼我」等等,但是往往經歷了無數年月後,男人才會從無數的家庭爭吵、冷戰中,得出一條生活的真相:在家裡講真理,是最愚蠢的事情,因為即使在家庭戰爭中,真的爭取到了勝利,也於自己毫無收穫,但是在家庭戰爭期間,自己可能會因為妻子的罷工和冷戰,過的相當難受憋屈。所以,歸根到底,平淡才是福。
如果人到老年,能找到一個老伴,願意毫無怨言的攙扶著自己走顛簸的路,忍受自己夢中若有似無的抽泣,在每個清晨幫自己穿好衣服,那麼,那個老伴,毫無疑問會是自己在世間的至愛。所以烏爾比諾醫生在臨死前,對費爾明娜說出了那句: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愛你。
③被欲望衝擊的背叛,源於對自身掌控的恐懼
按照書中丈夫的深情,沒人會想到,這樣的人也會有一場外遇,還是和一個乍一看他完全不會選擇的那種姑娘發生的。那是個黑白混血的神學博士。連烏爾比諾醫生自己都不曾想到,他曾經嘲笑般的面對朋友所謂「他遲早有一天會遭遇一段瘋狂的激情」的預言,卻不想這預言有了成真的一天。
他無數次被本能折磨的神志混亂,沉迷在林奇小姐的美色中不能自拔。但他在可能出現外遇的那一刻沒有征服自己的本能,後面的無數次便在自己的軟糯中無限沉浸了。
事實上,烏爾比諾醫生這次的出軌並沒有真正的愛情,為了保證他的名譽,他經常在有限的時間裡只選擇滿足自己,而在被妻子發現後,他宛如卸下了一塊沉重的負擔,連林奇小結的面都沒有見,只擺脫僕人為她送去一塊離別的首飾作為紀念。
這類出軌只源自於烏爾比諾醫生需求的自我滿足,他以為是本能控制了一切,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他上了年紀之後,感覺自己的身體在走下坡路,要通過出軌來尋求青春。
2、費爾明娜·達薩
①因好奇出現的愛情幻影,沒有具體物質形體的支撐,最終只能走向消亡
其實,書中半個世紀的愛情,在最初,不是沒有開花結果過的。年幼的費爾明娜家教十分嚴格,沒有任何娛樂活動,還時刻有姑媽陪同在旁。這樣的她對愛情一無所知,但是因為無數次看到了那個在花園下看書的身影,才逐漸對阿里薩產生了好奇心。
所以費爾明娜開啟情感的每一步都是被阿里薩推著走的,那個為她痴狂的年輕人為了他寫了無數封信,還為她在深夜奏響了專屬於她的樂曲。
在那個霍亂時期,費爾明娜其實很少能接觸到阿里薩,但是正因為此,但是卻無時不刻不感受到阿里薩的狂熱,所以,在姑媽的縱容下,她也開始上課時偷偷給阿里薩寫回信,送給阿里薩一些小玩意,甚至為了阿里薩違抗父親的選擇,被父親拉出去開始了一場艱苦的旅行。
越是不能相見時,這份情感就被刻畫的越發瑰麗。
諷刺的是,旅行沒能讓費爾明娜喪失掉與阿里薩在一起的決心,但是他們的相見做到了,當費爾明娜回歸時再次見到阿里薩,才發現眼前那個人,並不是自己真正愛上的人,她迷戀的,只是一個幻影,所以她寫信給阿里薩說「今天,見到您時,我發現我們之間不過是一場幻覺。」便結束了這段戀情。
這其實回答了大多數初戀不能成功的原因,在年幼的時候,很多人都做過費爾明娜,因為從沒愛過,所以愛起來的時候激情似火,憑著本能去付出,憑著意念去堅信,但這樣的情感卻往往不能因為其激情而長久,很可能在某一天的某一個瞬間,突然發現不愛了,激情沒了,這段愛情就走到了盡頭。畢竟年幼的時候不懂愛,不懂如何能將自己的激情保鮮,失去了,往往就是永遠失去了。
②當真愛離去後,物就成了記憶的入口
說到真愛,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實習醫生格蕾》中梅爾黛絲和德裡克,自始至終,德裡克都是梅爾黛絲的白馬王子,但是德裡克還是先梅爾黛絲一步走了。留下梅爾黛絲一片傷情。
而在看《霍亂時期的愛情》時,人們很難將烏爾比諾醫生當做費爾明娜的真愛,因為他們不是因為愛情而結婚的,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愛情,但是多年的相處與付出,還是讓兩個人對彼此有了深厚的情誼,就像一對相愛多年的伴侶。
她像是每個失去真愛的女子,和丈夫有關的一切都令她觸景生情。
於是,一個念頭浮現在她的腦海裡:「當被人愛著的人死去時,真該帶上他所有的東西。」
是啊,當一個女人將自己的終生交付給一個男人,他們的生活從此緊密相連,而他們一起生活的所有物件,都是對他們情感的見證,所有一切都凝聚在物中,而其中一人的離去,會讓所有物件都成為活著的人對他記憶的入口,見物思人,那人便如同如影隨形,無處不在,想解脫只能將那一切都封存。
很多人會覺得烏爾比諾醫生和費爾明娜之間沒有愛情,但他們達成了最好的婚姻,因為對於婚姻的福氣,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穩定,他們之間,安全感,和諧和幸福都有了,也幾乎等於愛情。
如果按照人類學家海倫·費希爾的研究,浪漫的愛情分為三個部分:欲望,吸引和依戀。
這幾個元素他們卻也都具備了。所以他們的感情走到最後,似親情也似愛情,或許愛情的成分一些,但也終究是被人豔羨的感情。
3、弗洛倫蒂諾·阿里薩
①對「花冠女神」柏拉圖式的奇戀,不過是一場孤芳自賞的表演
用《傳奇》這首歌來形容阿里薩是再合適不過的,雖然阿里薩看到費爾明娜的第一眼不在人群中,但是他看到費爾明娜的那一眼,就基本決定了他接下來長達半個多世紀苦澀如霍亂般的愛情。
在愛情的最初,阿里薩看上去比所有陷入愛情的小夥子都要痴情,他寫了無數封厚厚的信,為費爾明娜保持忠貞,為了費爾明娜,他願意去死。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對費爾明娜的感情,也是「摻了水」的,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死亡讓我感到唯一的痛苦,便是不能為愛而死。所以,當他因為經常在「貧民墓地」奏樂而被當成間諜被戴上鐐銬的時候,他沒有悲哀,只是覺得自己可能是整個國家中唯一一個因愛情而戴上五磅重鐐銬的人。而當費爾明娜的父親來威脅要殺了他的時候,他也覺得是一種光榮。
他骨子裡就是個癲狂的詩人,是註定要為愛痴狂的,與其說他愛費爾明娜愛到痴狂,不如說他一直回照著自己所做的一切,並為自己的痴情而深深的感動。而他又會通過大腦無意識的美化,將自己內心的「花冠女神」視若神明。
可以說,他一步步將自己舉到了痴情人的位置。費爾明娜經過長期旅行與歸家管家的洗禮,在重逢的一刻擦亮了眼睛,認清了阿里薩於她而言不過是一場幻夢中的愛戀,不能走進現實。但是這一場單向的分手沒有讓阿里薩認清這一點,作為一個窮苦的小子,他本身從哪個角度看費爾明娜都會很完美,那一眼的一見鍾情,只是讓他貧困如死水的生活一下子活了起來,所以他要牢牢不放,最終越陷越深,成就了自己達成半世界的一場奇幻之戀。
②荒唐的622場的獵豔治療之旅,不過是對本能的放肆追逐
如果沒有羅薩爾芭強行奪走了他留給費爾明娜的童貞,他或許會一直保留著一個忠貞不二的狀態,但是一次黑暗陌生的強行奪取奪去了他保留給費爾明娜的東西,自此他發現,他對費爾明娜虛無縹緲的愛可以用世俗的激情來取代。而和拿撒勒的寡婦相處的六個月,是他和拿撒勒的寡婦相互療愈的6個月,在這6個月的糾纏裡,他們倆都開始將擴充情人的數量當做治療戀情的緩衝劑。
有好幾次,他沉迷於世俗的激情,甚至真的覺得自己陷入了一段愛情, 但當他認識了薩拉·諾列加,他懂得了:靈魂之愛在腰部以上,肉體之愛在腰部以下。
所以不管他如何荒誕的換情人,靈魂之愛還將無暇的保留給費爾明娜,他會為了在電影院和費爾明娜趕上前後座而無比歡欣,也會因為能無意中買到費爾明娜的舊照片而喜悅,他最真摯的情感超脫於肉體伴隨在費爾明娜身邊,虎視眈眈的等待著烏爾比諾醫生的死亡,直至關於烏爾比諾醫生的喪鐘敲響。
而在這622個情人中,最受非議的應該是他最後的那個情人美利加·維庫尼亞,小姑娘只有14歲,還在上學,就被他誘哄著拖至了情慾的深淵,他因為對於衰老的無助與死亡的恐懼,對阿美利加十分嚮往,但這種嚮往不足以毀滅他心中的女神費爾明娜,可以說,當烏爾比諾醫生喪鐘響起的那一刻,費爾明娜就被毫不留情的拋棄了。
但是作為在輕欲場打滾多年的阿里薩,早已將諸多道德拋棄在身後,那622個情人化作五大本日記,填補了他在沒有費爾明娜的日子,支撐他活下去,他自始至終遵循了母親的教導,在能愛有欲望的日子裡,追隨著原始本能去運作,僅此而已。
③有些愛情,青年時不可得,只待老年,才在霍亂中實現「一生一世的愛」
終於,透過半生的期許,阿里薩熬死了烏爾比諾醫生,用信件和長久的陪伴打動了寂寞的費爾明娜,費爾明娜同意與阿里薩去坐一次船,並在坐船的時候和阿里薩定情。船長被他們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矢志不渝的愛情感動,於是想到一個好主意:當時正是霍亂流行時期,如果有船隻掛起黑黃相間的旗幟,就意味著這艘船上的人感染了霍亂。因此,船長升起了一面代表霍亂流行的黃旗,順利將其他乘客趕下船,讓這兩個老人享受著只屬於他們的浪漫愛情。但當他們真正想回到岸上的時候,又因為那面旗子只能無限的漂泊在海上,反而成全了阿里薩對費爾明娜永世的愛戀。
馬爾克斯用衰老軀體的情慾詮釋了他的愛情定律:愛情超越了激情和肉體的陷阱,是一種短期內得不到的想像和憧憬,是一種能夠相伴抵禦死亡恐懼的默契、溫情和穩定。在為愛情去雜存純的書寫中,馬爾克斯不動聲色地為那些心靈上堅貞不渝、肉體上卻不忠貞的痴愛者辯護。
可以說,《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的每一章情節,走出的都是絢麗的篇章,無愧於得到「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的稱號。
瑞典文學院的一位評論家說,很多作家是影子,馬爾克斯是投下影子的人。足以證明馬爾克斯在文壇的優秀和重要性,而他確實也無愧於此。
他的高明在於,他用於打破閱讀與書寫惰性的,不是故作驚人語和花哨的出位,而是戳穿幻象,讓直指人心的真實本身浮現。
馬爾克斯沒有為了成全讀者的感官而漏掉任何關於愛情的疑問,他不僅用阿里薩寫出了一場曠世絕戀,更寫出了在人如「阿里薩」背後的無數痴男怨女。這之中有如14歲的阿美利加·維庫尼亞,她就好像《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的女學生,被拋棄了別無他路只能選擇去死;也有如十年如一日為阿里薩操勞奔波賣命的萊昂納·卡西尼亞,半生無悔的付出,似乎因為尋找愛情,卻與愛情中錯的人共謀了事業;更有如拿撒勒的寡婦,失去了愛情便再不渴求愛情,只想找到那些像愛情卻不似愛情的東西麻痺自己。
他也用費爾明娜無數次叩問愛情,其中含括了青年時的好奇與幻想,中年時的迷戀與放縱,老年時的依賴和深情,那些都曾經是愛情,又似乎都不是愛情,但是在這場叩問中,能體會到的是人生的百味,他們匯聚成生活的一部分,將無數人勾連在一起。但是當愛情被分成好多份不同的複雜樣子,讓人摸不著,猜不透,才算是感觸到了愛情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