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近日,國務院印發的《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簡稱8號文),從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創新平臺建設、國家標準制定等方面,對研究開發政策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和安排。對於在核心關鍵技術領域仍然受制於人的中國集成電路和軟體產業而言,8號文的出臺,是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及時雨」。
新型舉國體制是重要保障
近年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取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產品市場佔有率較低、配套的設備與材料發展不足等短板仍然明顯。目前來看,我國集成電路製造工藝和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代際差距,大矽片、高端光刻膠等核心原材料國產化率未能有效提升。
8號文提出,聚焦高端晶片、集成電路裝備和工藝技術、集成電路關鍵材料、集成電路設計工具、基礎軟體、工業軟體、應用軟體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不斷探索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舉國體制要在「新型」上做好文章,闖出一條新路。中國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星微創建人鄧中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新型舉國體制來推動我國在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技術方面的提升,意義重大。「新型舉國體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的不同:第一個是從過去純粹依靠行政資源配置,調整為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行政資源配置有效引導;第二個是從產品導向調整為市場價值導向;第三個是從過去不計成本地追求目標的達成,調整為目標的實現與成本效益比並重。」他強調。
華潤微電子功率器件事業群總經理李虹博士表示,國家通過8號文,在國家戰略、操作層面為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明確新的發展方向。「我們要補齊重點晶片以及EDA軟體的短板,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需要全行業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發揮舉國體制優勢,打通產學研用各個方面,集中力量幹大事。」李虹表示。
寧波江豐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學澤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集成電路是所有高科技產業的基礎,核心技術是市場換不來的。核心元器件不掌握在自己手裡,產業發展會很被動。他認為,從頂層的設計EDA工具,到製造的工藝技術,以及上遊的材料裝備,不能單打獨鬥,必須形成合力。他相信利用制度優勢,國內集成電路和軟體產業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實現核心技術突破。「以集成電路材料為例。首先要有人才,利用政策優勢,組建海內外專家團隊;其次,產業鏈各環節的研發需要耐心,還要有經費和時間的投入。」王學澤說。
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市場及營銷副總裁李海明博士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集成電路產業作為基礎性產業之一,對於發展5G、智能產業和經濟轉型升級有著明顯的推動意義。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晶片市場,每年的進口額達3000億美元。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要縮短與國外的差距,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他認為,生產出滿足國內實際使用需求的晶片至關重要。國內集成電路企業可從市場規模最大的消費電子領域入手,從設計、製造、封裝、應用等多個環節進行核心技術的突破。
創新平臺建設是有力抓手
當今,全球的企業形態和組織形態正在不斷向平臺化、生態化方向快速演進。創新平臺建設可以實現集成電路行業的科技創新,從「科研點」向「創新鏈」延伸。
針對這一問題,8號文提出,在先進存儲、先進計算、先進位造、高端封裝測試、關鍵裝備材料、新一代半導體技術等領域,結合行業特點,推動各類創新平臺建設。
李虹告訴記者,行業創新平臺將成為本土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重要載體。產業創新平臺在積極推進政策落地的同時,可以引進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機構、研發中心和科技企業、科研人才,打造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
王學澤表示,創新平臺建設能夠對整個產業的發展起到支撐作用。他以江豐電子搭建的微型創新平臺為例:「平臺提供創業孵化園、後勤技術服務和場地,並與政府對接,聯合制定激勵政策,成立產投基金,打造創新環境。這個平臺會告訴企業,如何將研發的產品實現產業化,如何在資金短缺時與銀行對接,如何在產業化時形成產業一致性,保證品質管理、提升產品質量,並把產品推向市場。」王學澤表示,此次8號文提出的創新平臺建設,應該和我們搭建的微平臺相似。
中國軟體評測中心總工程師陳淥萍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創新平臺可以依託的資源很多,但能否有機協調、緊密合作是關鍵。同時,這也需要營造創新的生態,建立創新的上下遊鏈條。她建議針對創新平臺聚焦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加強深入調研,為產業提供基於真實高質量數據的創新戰略和戰術指導。
標準體系建設是重要基礎
產業發展要標準先行,在新的歷史、時代背景下,得標準者得天下,標準更是成為企業與企業競爭的「殺手鐧」。
正如王學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移動通信標準對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最為直觀。移動通信標準和技術日益成為現代產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如在2G時代,諾基亞抓住了移動通信從模擬信號到數位訊號的契機,芬蘭經濟藉此實現了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國緊跟5G全球標準制定的步伐,在5G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所以說,標準是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綜合反映,只有加快集成電路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才能讓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真正由大變強。
8號文提出,鼓勵軟體企業執行軟體質量、信息安全、開發管理等國家標準。加強集成電路標準化組織建設、完善標準體系、加強標準驗證、提升研發能力。提高集成電路和軟體質量,增強行業競爭力。
「標準建設,歸根到底是實力和耐力的比拼。」李海明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國開發應用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們可以利用市場優勢,制定相應的汽車電子用集成電路標準,強化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主導權、話語權。他表示,未來要大力提升標準質量和水平,持續推進重點應用領域標準化工作,發揮好標準在引導集成電路產業高水平發展方面的標杆和標尺作用。
陳淥萍表示:「我們經常說,標準對產業發展有引領作用,但實際情況是,很多新制定的標準質量還有待提升。比如,參與標準制定的人對技術並不是很精通,某些標準僅能代表個別企業的思路等。」她建議,標準制定要加強調研和驗證,要有耐心和定力,長時間的堅持使標準逐漸變得成熟。「在標準制定之前,相關的數據分析、技術研發、原型開發等準備工作非常關鍵。此外,用好標準也非常重要,應重視標準受眾群體的需求分析,不要自娛自樂。」她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