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月懷胎的漫長過程中,沒有什麼比胎兒性別問題更能激起人們好奇心的了。
現代醫學自有準確率接近100%的鑑定方法。常用的是超聲波,約第18周左右即可清晰鑑定,可惜為國法所禁止;「羊膜腔穿刺法」是高科技的方法,從羊水收集胎兒脫落細胞,檢查其性染色體,XX型為女,XY型為男,百不一錯,第16周即可進行;絨毛穿刺,獲得絨毛細胞的染色體核型以鑑定性別可以在第10周左右進行;從染色體進入基因水平,甚至在受孕後第5周就可以鑑定胎兒性別,這是因為現代研究發現母親血液中含有胎兒的細胞和DNA,同時發現了Y染色體上決定雄性性別的基因SRY(SRY基因位於Yp11.3,只含有一個外顯子,沒有內含子,轉錄單位長約1.1kb,編碼一個204胺基酸的蛋白質),只要監測到SRY,就男胎,這一檢查只需要檢驗母親的血液就可以了。
與現代醫學的精確相比,傳統醫學則顯示了無比豐富的想像力,中外無異。公元前355年,亞里斯多德認為,生男或女的秘訣在於精子的溫度,熱精子則預測生男孩,冷精子則預測生女孩。想像力不錯,但是,與中醫相比,顯得不夠「博大精深」。
中國科技部某部長曾經做過著名的科學論斷:診脈可以鑑定胎兒性別。這位部長沒有透露診脈斷胎兒性別的準確率,若是可以達到90%,那麼,計生委還得禁止中醫給孕婦切脈才行。部長大人可能沒有想到,他還太小覷了中醫的博大精深,中醫斷胎兒性別的手段遠不止於脈診!以下略作考證。
經典之首《黃帝內經》論及孕脈斷男女的只有一處:《素問,平人氣象論》「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這是說手少陰脈搏動厲害的,懷的是男孩(也有說「子」並非僅指男子)。但這「手少陰脈」是指哪個部位?據餘雲岫《論孕脈的妄誕》考證,歷來注家和醫家對此莫衷一是,王冰、張景嶽、馬玄臺、楊上善、張隱庵、全元起、林億、王叔和各執一說,互相矛盾,也不必一一列舉,其不靠譜可想而知。
內經一句話,後世醫家發揚光大之,西晉王叔和為始作俑者。他在約撰於公元三世紀的《脈經.平妊娠分別男女將產諸證第一》中不知何所據而云然:「婦人妊娠四月,欲如男女法,左疾男,右疾為女,俱疾為生二子。又法得太陰脈為男,得太陽脈為女。太陰脈沉,太陽脈浮。又法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為女。左右手俱沉實,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又法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左右俱大產二子。大者如實狀。又法左右尺俱浮為產二男,不爾則女作男生。左右尺俱沉為產二女,不爾則男作女生也。又法遣妊娠人面南行,還復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又法看上圊時,夫從後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又法婦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也。」
這一段高論基本被後世醫家照抄。比如在《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婦人方上妊娠惡阻第二》(唐.孫思邈,652年)、《普濟方.妊娠諸疾門.妊娠》(明.朱橚,1406年)、《證治準繩.女科.候胎》(明.王肯堂,1602年)、《類經.脈色類.孕脈》(明.張景嶽,1624年)、《產鑑。妊娠》(明.王化貞,約1630年前後)、《女科指掌.脈法》(清.葉其蓁,1724年)、《女科精要.卷二.嗣育門緒論》(清.馮兆張,1694年)等等,均是原文照抄。
在另外一些書裡,則是對這一段話略加修改,或歌謠化,如《婦科玉尺.胎前》(清.沈金鰲1773):「左疾為男右為女。流利相通速來去。兩手關脈大相應。胎已成形非漫語。左脈帶縱兩個男。右手帶橫一雙女。左手脈逆生三男。右手脈順還三女。寸關尺部皆相應。一男一女分形症。陰實陽虛脈得明。遍滿胸堂皆逆氣。左手太陽浮大男。右手太陰沉細女。諸陽為男諸陰女。」朗朗上口的很,這歌在《女科秘旨.辨胎歌》(清.輪印禪師,1771年)、《女科折衷纂要.胎前門.診婦人有妊歌》(凌德,1924年)裡亦可見。《女科切要.逐月胎形論》(清.吳本立,1773年)略有發揮:「五月胎形,男女已定,令胞母前行,使人後喚之,左回頭是男,右回頭是女。男思酸,女思淡。」來了點通俗文化,把吃酸吃淡與胎兒性別聯繫起來。《女科經綸.嗣育門》(清.肖壎,1700年左右)、《女科旨要.按月受胎形症》(清.雪巖禪師,不詳)和《景嶽全書.婦人規.胎孕類.胎脈》(明.張介賓,1640年左右)亦大致類似。
總結起來,古人胎兒性別鑑定最常見的方法有:
1、脈診,根據左右、氣血、陰陽、虛實、脈象等等來判斷性別,甚至多胞胎。
2、讓孕婦往前(面南、看上圊(廁所?)),從後面冷不防喊她,看她回頭方向是左還是右來判斷男女。與診脈比,這不需要技術含量。
3、看老公乳房,左有核是男,右有核是女。
咦,兩邊都沒有乳核會是兩性人嗎?後兩個方法有點笑話性質,具有中醫一貫的幽默感,可以入相聲段子。脈診就很高深莫測,以至二十一世紀的科技副部長都被迷惑住了,它真的有什麼道理嗎?只要明白脈搏的真相,一切玄虛自然冰釋。脈搏是隨著心臟的泵運動,血液在動脈血管內通過時的搏動,淺表動脈如顳淺動脈、橈動脈、腋動脈、肱動脈、股動脈、膕動脈、足背動脈等處均可以觸及,唯橈動脈在手腕最易觸及而已,並無特別意義。左右手橈動脈搏動的強弱只與心搏和血壓有關,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男女胎兒會導致母親心搏和血壓的不同改變。否則的話,量血壓、聽心臟是判斷胎兒性別的更可靠方法。一側橈動脈的一小段其脈象又怎麼可能有寸、關、尺三點的不同,莫非血液流經此處開始渦旋、打花兒、踏節奏跳舞?即便真如此,肉胎凡手,又怎能細辨24脈象如此之精確?現代中醫中比較誠實的研究者做出的研究證明:不同中醫對脈象判讀的一致性非常差,最高(脈沉)不過56.2%,最低(脈數)僅0.62%(劉國萍,王憶勤等:中醫臨床醫生四診信息判讀及診斷一致性探討,《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0年03期),可靠性可想而知。總之,性別不可能在脈象上反映出來,就算反映出來,肉手也無法辨別出來。
《三國志.華佗傳》也記載了一個綠色的胎兒性別鑑定方法「使人手摸知(胎兒)所在,在左則男,在右則女」。華佗的方法雖然被史書記載下來,但不知是技術含量太低,還是「被幾千年的經驗證明」無效,後世婦產科專家竟然都漠然視之,甚為奇怪。
未被繼承的也不止華佗,在迄今發現最早的醫書《馬王堆簡帛》中有《胎產書》殘片,記載:「禹問幼頻曰:我欲殖人產子,何如而有?幼頻答曰:月朔已去汁,三日中從之,有子。其一日男,其二日女也…欲產男,置弧矢,?雄雉,乘牡馬,觀牡虎;欲產女,佩簪珥,紳珠子,是謂內象成子…埋胞席下,不疕瘙。內中以建日飲。多男無女者而欲女,後胞埋陰垣下。多女無男,亦取胞埋陽垣下。一曰:以甗衣約胞,埋之…懷子未出三月者,吞爵甕二,其子男也。一曰:取雀甕中蟲青背者三,生吞之,必產男,萬全…以方咀時,取蒿、牡、蜱蛸三,冶,飲之,必產男…取蜂房中子、狗陰,幹而冶之,以飲懷子,懷子產男。一曰:鮮魚食之。幹,冶之,投酒中,懷子者產三月不可以。令產男…欲產女,取烏雌煮,令女子獨食肉歠汁…」這些神術已經不是胎兒性別鑑定,而是人定勝天,以人工努力隨意控制生男生女,基因、染色體什麼的簡直弱爆了,完全不起作用。
《馬王堆簡帛》裡人工控制生男生女法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後來中醫發明了更厲害的「轉女為男」法。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婦人方上妊娠惡阻第二》首先為此法做出理論解釋,「至於三月名曰始胎,血脈不流,象形而變,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是時男女未分,故未滿三月者,可服藥方術轉之令生男也。」他顯然不同意我們今天的看法:受精卵一形成,染色體就決定了性別。藥王孫思邈提出的「轉女為男」秘方有「丹參圓治婦人始覺有娠養胎並轉女為男方」、「取原蠶屎一枚,井花水服之,日三」。孫思邈的方子比較簡單,想生兒子的中醫粉何不一試?明朝張時徹的《攝生眾妙方》(1550年)裡記載的「五子衍宗丸(由甘州枸杞子、菟絲子、遼五味子、覆盆子、車前子五味合成)」,就更了不得,號稱「古今第一種子方」,需要選定良辰吉日,「春取丙、丁、巳、午,夏取戊、己、辰、戌、醜、未,秋取壬、癸、亥、子,冬取甲、乙、寅、卯」,服後行房受孕,可以生男。其效果經過傳聞的檢驗,「有人世服此藥,子孫蕃,遂成村落」。這一藥方到今天被同仁堂竊取智慧財產權,組方不變,仍以「古今第一種子方」為宣傳喙頭,只是改功效為「補腎益精。用於腎虛腰痛,尿後餘瀝、遺精早洩、陽痿不育。」可謂欺師滅祖矣!
南宋陳自明(1190~1270年)《婦人大全良方.胎教門》則記載了非藥物的綠色「轉女為男」法:「其法以斧置妊婦床下,系刃向下,勿令人知。恐不信者,令待雞抱卵時,依此置窠下,一窠盡出雄雞…又自初覺有娠,取弓弩弦縛婦人腰下,滿百日去之,紫宮玉女秘法也。妊娠三月以前,取雄雞尾尖上長毛三莖,潛安婦人臥席下,勿令知之,驗。又取夫發及手、足甲,潛安臥席下,勿令知之。又妊娠才滿三月,要男者,以雄黃半兩衣中帶之;要女者,以雌黃帶之。」這些神樣的方法中,以「取夫發及手、足甲,潛安臥席下,勿令知之」最為簡單易行,古人真的驗證了嗎?實在無法相信。中醫粉們每每自信中醫經過了幾千年幾億人次的驗證,但是,我在無數中醫古籍裡實在找不到一例可靠的驗證。古人似乎對「驗證」一事毫無興趣,他們只對書本和抄錄書本有興趣。
俱往矣,中醫無數辨別以及控制胎兒性別的方法,大約只有脈診鑑別胎兒性別一法今日還在應用,在B超、染色體、基因的進攻下,它還能堅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