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論世界及其瓦解(「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工作坊)

2020-12-15 澎湃新聞

目的論世界及其瓦解(「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工作坊)

2020-11-20 12: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第一期「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工作坊

目的論世界及其瓦解

工作坊宗旨

與「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論壇不同,工作坊系列將主要側重於中西思想之中的重要理論問題,不限於具體研究方向與專業領域,藉助整體性問題意識的貫通,力圖促使中西思想及其內部各領域之間形成積極的呼應與對話,從而推進青年學者對經典與時代問題的思考與研究。

本期簡介

我們所身處其中的宇宙是否具有存在的終極目的?我們的人心與人生是否擁有生存的目的與意義?目的問題,不但是關涉宇宙與人心的重要議題,同樣也是各個文明傳統所必須要回答與安頓的問題。對目的問題的不同態度,可以展現出不同文明的大傳統之間及其內部子系統之間的差異與相似,同時也可以牽連出古代思想與現代生活、虛無主義、中西關係等與我們今日的生存處境息息相關的重要議題。

本期議題

1.古希臘與基督教世界的目的論之爭

2.從中世紀到近代:目的論的動力化

3.康德與德國古典哲學:目的論的現代復興

4.尼採、海德格爾與目的論的崩解

5.中學傳統中目的論的破與立

主辦方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外國哲學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清華大學哲學系

《哲學動態》與《中國哲學年鑑》編輯部

論壇日程

地點:中國人民大學人文樓500會議室

時間:2020年11月22日(周日)9:00-18:30

開幕式

9:00-9:05 致辭人:雷思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第一場 古希臘與基督教世界的目的論之爭

主持人:婁林(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9:05-9:35 報告人:吳功青(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題目:內在與超越:奧古斯丁的宇宙目的論

9:35-9:50 評議人:呂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9:50-10:30 全體與會人員討論

10:30-10:45 茶歇、合影

第二場 從中世紀到近代:目的論的動力化

主持人:陳濤(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10:45-11:15 報告人:雷思溫

題目:近代動力世界的形成及其中世紀根源

11:15-11:30 評議人:侯傑耀(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

11:30-12:10 全體與會人員討論

12:10-14:00 午餐

第三場 康德與德國古典哲學:目的論的現代復興

主持人:唐紀宇(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

14:00-14:30 報告人:呂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題目:理性的自我分裂與激情的反-目的論結構: 一種康德式的分析

14:30-14:45 評議人:南星(北京大學哲學系)

14:45-15:25 全體與會人員討論

15:25-15:35 茶歇

第四場 尼採、海德格爾與目的論的崩解

主持人:孫帥

15:35-16:05 報告人:文晗(湖南大學嶽麓書院)

題目:從實際性到事實性——論目的論秩序在當代哲學中的重建與瓦解

16:05-16:20 評議人:鄧定(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16:20-17:00 全體與會人員討論

第五場:中學傳統中目的論的破與立

17:00-18:30

主持人:王正(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引言人:

唐紀宇:不已、生生與對待——《程氏易傳》中的天道觀

陳睿超:氣本與理本:道學非目的論形上學的兩種形態

孟琢:莊佛義理中的目的論批判:以章太炎為中心

謝琰:唐宋古文中的目的論批判:以柳宗元為中心

與談人:全體與會成員

18:30 晚餐

出席名單

王 正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哲學動態》與《中國哲學年鑑》編輯部

婁 林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南 星 北京大學哲學系

雷思溫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吳功青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孫 帥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呂 超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陳 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文 晗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

鄧 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侯傑耀 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

韓 驍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哲學動態》與《中國哲學 年鑑》編輯部

孟 琢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謝 琰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唐紀宇 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

陳睿超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

趙金剛 清華大學哲學系

李 霖 北京大學歷史系

劉萬瑚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院

孫鐵根 外交學院基礎教學部

戴曉光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張巍卓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馮金紅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白中林 商務印書館

王晨晨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鍾 韻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王晨玉 北京大學出版社

曹玉騫 敦和基金會

王悅笛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

張振濤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賀 竺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柳 明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王萱婕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焦雪瑋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歡迎關注三聯學術通訊

原標題:《活動預告丨目的論世界及其瓦解(「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工作坊)》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觀點|封一函:新時代英語專業的人文學科內涵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的humanitas的字面意思是人性(論),是專門為演說家開設的教育課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年。所以現代英語中的humanities的概念仍保留了對人類精神和人類價值的探索所採取的分析和批判方法的教育,美國許多大學專門設有人文學院或綜合性的人文學科。
  • 「第三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在山東大學舉行
    同時,也需要破除以時代為斷限的隔膜,力圖形成「古今一體」的研究視野。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程章燦近年專注於石刻文獻研究,本屆工作坊提交的《實物、現場與情境——石刻文獻閱讀的一種樣態》一文對於石刻文獻閱讀的方式進行了全新探討,認為面對實物、置身現場,與石刻及其環境展開互動,是石刻文獻閱讀中十分重要的一種樣態,不僅豐富了中國古典文獻的生產與傳播方式,也豐富了中國文化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
  • 論價值理性及其異化
    背離了人文精神作為最終歸宿的價值理性必然脫離人文精神的駕馭,由這種所謂的價值理性設定和堅守的目的所推動的活動及其結果就會成為同作為主體的人相對立的壓迫人自身的力量,於是異化就發生了。這就是價值理性在構建價值形態世界中的異化,其本質就是作為載體的價值理性對於人文精神的異化。
  • 工作坊︱帝國最後的餘暉:對「同光中興」的再思考
    10月13、14日,第十一期「菊生學術論壇」之「中興惘然:中國近代史上的同光時代」多學科專題工作坊在北京大學靜園二院召開。此次工作坊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商務印書館共同舉辦,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陸胤,歷史學系韓策,社會學系田耕、凌鵬四位青年學者召集,嘗試從多學科視野對「同光中興」做一次「再解讀」。
  • 北京大學第六屆「青年幹部未名管理論壇」舉行
    她認為,北大的青年管理幹部具有紮實的學術基礎,針對教學、科研、管理、服務中的問題進行研究有助於幹部提升理論修養和幹事本領,實現學校管理效能提升與個人職業發展的雙向促進。她勉勵大家進一步發揚主人翁精神,勇擔時代使命,將調查研究作為撬動沉痾頑疾的鑰匙,以研促行,以管促改,為學校躋身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作出新的貢獻。
  • 武漢大學舉辦第二屆「智能營銷傳播」學術工作坊
    學術工作坊由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城市傳播與企業品牌研究中心、武漢大學「智能營銷傳播研究」青年學術團隊主辦,《新聞與傳播評論》《傳播新藍皮書:中國傳播創新研究報告》《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協辦。
  • 青年哲學家工作坊|徐召清:求真是首要的認知目標嗎?
    青年哲學家工作坊第18期題目求真是首要的認知目標嗎?然後,我將對David(2005)和Kvanvig(2005)的經典論證進行重構,分析他們之所以給出不同回答的原因,並指出其論證方式的不足。最後,我將通過兩種不同的策略來論證,求真是首要的認知目標。
  • 武漢人藝「名家工作坊」開班!39名青年演員接受專家面授培訓
    12月12日上午,由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武漢人民藝術劇院承辦的「武漢人民藝術劇院青年人才培養名家工作坊」在中南劇場開班,武漢人民藝術劇院39名青年演員將接受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專家面授的培訓課程。
  • 武漢人藝「名家工作坊」開班,「中戲」「上戲」專家為青年演員面授...
    12月12日上午,由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武漢人民藝術劇院承辦的「武漢人民藝術劇院青年人才培養名家工作坊」在中南劇場開班,武漢人民藝術劇院39名青年演員將接受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專家面授的培訓課程。
  • FutureLab工作坊|索爾福德大學工作坊
    FutureLab工作坊|索爾福德大學工作坊 2020-12-10 1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新時代 新文科:全國藝術類學科建設研討會」成功舉辦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致辭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在致辭中表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我們面臨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清華大學有著悠久的文科發展歷史,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傳統的積澱。
  • 潘諾夫斯基|作為人文學科的藝術史_ 藝術中國
    因為,如果把人類的生存視為一種手段而非目的,那麼人類活動的記錄本身就沒有什麼價值了。所以,在中世紀的經院哲學裡,自然科學跟我們所謂的人文學科[studia humaniora](此處再次引用伊拉斯莫斯的說法)沒有根本的區別。兩者的實踐,就其做法而言,仍無逸出所謂的哲學框架。
  • 閻光才:學科的內涵、分類機制及其依據
    而這其實還僅僅是知識分化格局的雛形,因為正如隨後科學知識進展歷程與軌跡表明,知識的分類,既是人類對世界認識的結果,同時又是推動人類認識深入的驅動力,它以一種不可逆轉的還原論取向和探究邏輯,迅速推動知識的進一步細化乃至探究者身份的專屬化。
  • 是學科基礎也是學科方法:史學史學科地位解析
    儘管在2011年頒布的學科專業目錄中,歷史學設考古學、中國史和世界史三個一級學科,但在總的方面依然大體保持了舊的二級學科的分科精神,如世界史下屬的二級學科首列「世界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考古學下屬的二級學科首列「考古理論與考古學史」。
  • 「《敘事經濟學》的學術價值與中國意義」經濟哲學工作坊會議在線...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近日,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和全國經濟哲學青年論壇聯合主辦,上海財經大學哲學系同新哲學工作坊承辦的「《敘事經濟學》的學術價值與中國意義」經濟哲學工作坊會議以在線形式召開。
  • 放任人文學科萎縮,社會將付出沉重代價
    會對社會造成嚴重影響當今世界,人文學科(the humanities)的邊緣化已是不爭的事實。正因為有這種錯誤卻流行的觀點,如果我們只用近乎常識的理論證據來維護人文學科,例如說不能想像一個沒有孔子、老子,只有銀紙、期指的社會,就會顯得不夠力量。這裡我們需要的是對人文學科及其意義的恰當理解。扼要來說,人文學科是人類運用其心智創發出的各種意義和價值,並以不同的形式、技巧與風格來表達。
  • 美國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及啟示
    它是20世紀興起的以反思醫學目的、維護醫學尊嚴、堅守醫學良知等為內容的學術思潮、教改實踐和文化運動[1]。20世紀以來,作為世界醫學人文教育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伴隨醫學人文課程的發展,美國醫學人文教育經歷了四個重要發展階段,為各國醫學人文教育及人才培養提供了借鑑。
  •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浙江工業大學批評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劉聖鵬的發言題目是《後學知識學轉型的哲學基礎與文化基礎》,他梳理了從阿爾都塞、福柯到哈貝馬斯的後結構主義哲學脈絡,指出這種後結構主義促成了整個社會的後現代狀態,使得文化哲學包括政治哲學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相勾連的後學思潮。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博導宋旭紅教授做了《人文學科如何在人工智慧時代發揮建設作用?》的發言。
  • 楊光斌:論政治學理論的學科資源——中國政治學汲取了什麼、貢獻了...
    關鍵詞:政治學科、政治學理論、政治思想史、歷史社會學、比較政治學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進一流政治學學科建設規劃,這意味著建構自主性中國政治學的學科體系、話語體系是不可推脫的時代議程。一流政治學學科的衡量標準是能否建成自主性政治學理論,這是政治學其他分支學科最重要的基礎。
  • 國內外13所新聞傳播院校院長等聚焦「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重塑...
    與會專家圍繞智能時代新聞傳播的學科體系創新、學術前沿和突破方向、跨學科交叉融合、智能時代新聞傳播的人才培養模式、產學研合作、國際對話與交流等議題展開討論,探討媒介融合及人工智慧在規律和模式上的變革及其社會影響,並通過中國視角與國際視角的對話,為加強智能時代的教學、科研及其國際合作進一步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