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之變」必將深刻影響「教育之變」。行業特色高校作為深受國際國內局勢影響的一類高校,面向新發展格局和高等教育普及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已進入再突破、再出發的新階段,需要始終圍繞影響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最根本問題去思考、去推動,使自身在與行業的雙向賦能中具有服務行業、引領行業的水平和能力,並最終成為我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大變局深刻影響行業特色高校
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沒有哪一類高校的命運比行業特色高校更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一大批按行業培養航空、地質、礦業、石油、鋼鐵等專才的高校應運而生。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以地、礦、油為代表的能源行業的變遷,以及中央確定的「共建、調整、合作、合併」八字方針,使行業特色高校捲入一場或堅守、或出走、或轉型、或被劃轉到地方的大潮中。進入新世紀後,當市場變化、社會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政策等因素疊加在一起,許多行業特色高校為了吸引生源、獲取更多資源,紛紛改旗易幟,一些學校甚至從校名上已經看不出原行業的影子。
如今,行業特色高校又處在一個生存與發展的十字路口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再次強調,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並且指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些勢必深刻影響「教育之變」。站在這一大的視野中看行業特色高校,有兩個突出的「變」是需要特別關注的。
一是受國際形勢變化影響,國家的產業政策變了。在不穩定不確定的國際局勢下,我國確立的以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將是未來我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主要戰略方向。這勢必加速推進國內相關產業轉型升級、轉換或重塑之路,而這又必然需要大力發展行業經濟,以從供給端入手擴大和創造新的內需。與此同時,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及高精尖技術被「卡脖子」的現實壓力,勢必使國家要大力發展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航空發動機等與世界差距大的產業,同時也要發展高檔數控工具機、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差距較大的產業。此外,2020年突發並在全球肆虐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也將促進醫療、健康等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
二是高校在高教圈內的生存態勢變了。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019年達到51.6%,從而進入普及化階段後,意味著過去20年來通過擴招釋放的生源紅利已基本消失,大多數高校將由「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這一供需角色互換預示著高校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生源緊張問題。與此同時,政府在扶持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上已面臨越來越大的財政壓力。這一態勢以及疫情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的政策趨向,勢必又會使高校與高校之間圍繞生源、辦學經費的強競爭在所難免。
上述變化交織在一起,對行業特色高校的影響直接而深刻。可以預見的是,行業高校已不可能再回到過去,更回不到20世紀90年代以前那種由政府行業管理部門庇護的日子。今後,行業特色高校必將與這個大變革的時代一起,走向一個大洗牌、大改變、大發展的時代。
2.行業高校必須準確識變、主動求變
行業特色高校必須準確識變、主動求變,才能以變應變、有所改變。做到這一點,就要有「做對的教育」的定力,同時還要有「做強的教育」的使命。
談到做對的教育,就是把握正確方向,守住能匹配行業需求的陣地,避免同質化。行業特色高校要思考如何緊扣國家政策導向,布局未來發展,給自己一個理性的發展定位和發展藍圖,同時思考自己在什麼領域、什麼層次上才能獲得比較優勢,是突出「高精尖缺」的產業科技導向?還是重在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應用導向?如果是前者,就要重在凝練學科研究方向,以重大科技項目為牽引,與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協同攻關,並在這一過程中培養能站在行業科技前沿的基礎科研人才和工程科技領軍人才;如果是後者,就要重在立足地方,構建適應行業轉型、與地方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學科專業體系,培養大批「扎得下根、吃得了苦、幹得成事」的專門技術人才。
至於做強的教育,就是敢於迎面仰攻,衝上能引領行業發展的高地,避免內捲化。為此行業特色高校要在整體提升的基礎上集中建設、強化特色,從平原到高原再到高地,最終實現由行業特色高校到產教融通型高校或者學科特色型高校轉型。做到這一點,就要圍繞產業部署學科,再圍繞學科完善專業、課程和教學,形成學科、人才培養與產業的深度捆綁和融合。具體來說,就是行業特色高校要進一步提升主幹學科優勢,強化此類學科的集聚協同效應,打造一個或幾個特色鮮明、服務行業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學科群,同時催生新的學科生長點。比如,醫學行業類院校,就要推進醫、工、理、文的相互融通,發展精準醫學、轉化醫學、智能醫學、信息醫學等醫學新學科。
3.向外發力突破體制束縛,向內改革激發制度活力
行業特色高校要做對的教育和強的教育,就要實現雙方或多方的共建,實現多學科、跨學科的交叉融合,只有這樣,專業群—學科群—產業群才能精準對接,知識鏈—創新鏈—產業鏈才能有效轉化。但現實情況是,無論是共建還是融合都普遍存在力度不夠、深度不足、範圍不廣的問題,其突出表現就是行業特色高校發展與當地發展以及行業需求脫節,同時造成學校辦學經費緊張,學生就業困難等問題。而在校內,所謂的優勢學科未能形成引領效應,支撐學科也未能發揮其補充效應,新增學科發展緩慢。究其原因,就在於行業特色高校難以突破長久形成的條塊分割管理體制、制度慣性以及由此形成的諸多壁壘。為此,行業高校特色實現真共建、真融合,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國家的政策,進行結構性改革,即向外發力突破體制束縛,向內改革激發制度活力。
向外突破體制,主要解決的是多方共建問題。行業特色高校與其他高校、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業之所以難以形成合力,建成真正的大學科、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經費投入、智慧財產權、成果轉化、利益分配等體制性問題難以解決。2017年以來,以政府「放管服」為基調的系列政策相繼推出,賦予高校更多掌握自身命運的空間。高校只要願意嘗試,改變等、靠、要的心態,主動聯繫政府、服務地方,並真正把行業當成客戶,尋找、培育和加固己方與他方的利益交匯點,共建的空間就會很大,共建的模式和方式也會很多。同時,體制問題的解決也是一個互動、摸索和漸進的過程,高校不能等到體制問題完全解決了再來提共建,而要通過共建取得的創新成果自下而上地去推動體制改革。
向內突破制度,主要解決的是學科融合問題。過去片面的評價模式以及相應的資源分配方式,決定了只專注於專和精的行業特色高校很難出頭。當前國家推動的教育評價體系改革,以破「五唯」為著力點,以實績實效為考察點,改變以往重規模輕質量、重研究輕轉化的評價導向。這一政策需要行業特色高校走出舒適區,抓住這次契機,敢於突破常規,推動改革。一是以學科群(大學科)而不是以單一學科或學院為中心,採取靈活的人事制度和「學校—學科」兩級治理模式,力求使群內學科及人員做到真交叉、真合作、真交流;二是改革學校的人員編制、崗位設置、職稱評定、薪酬待遇等相關制度,讓老師不受論文、獎項的羈絆,輕裝上陣,從國家、地方和行業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把課題和論文不僅做在實驗室裡,也同時做在行業企業的第一線。
(作者:羅志敏,系鄭州大學學科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