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對的教育」,也要做「強的教育」

2020-12-15 中國網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之變」必將深刻影響「教育之變」。行業特色高校作為深受國際國內局勢影響的一類高校,面向新發展格局和高等教育普及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已進入再突破、再出發的新階段,需要始終圍繞影響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最根本問題去思考、去推動,使自身在與行業的雙向賦能中具有服務行業、引領行業的水平和能力,並最終成為我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大變局深刻影響行業特色高校

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沒有哪一類高校的命運比行業特色高校更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一大批按行業培養航空、地質、礦業、石油、鋼鐵等專才的高校應運而生。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以地、礦、油為代表的能源行業的變遷,以及中央確定的「共建、調整、合作、合併」八字方針,使行業特色高校捲入一場或堅守、或出走、或轉型、或被劃轉到地方的大潮中。進入新世紀後,當市場變化、社會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政策等因素疊加在一起,許多行業特色高校為了吸引生源、獲取更多資源,紛紛改旗易幟,一些學校甚至從校名上已經看不出原行業的影子。

如今,行業特色高校又處在一個生存與發展的十字路口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再次強調,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並且指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些勢必深刻影響「教育之變」。站在這一大的視野中看行業特色高校,有兩個突出的「變」是需要特別關注的。

一是受國際形勢變化影響,國家的產業政策變了。在不穩定不確定的國際局勢下,我國確立的以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將是未來我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主要戰略方向。這勢必加速推進國內相關產業轉型升級、轉換或重塑之路,而這又必然需要大力發展行業經濟,以從供給端入手擴大和創造新的內需。與此同時,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及高精尖技術被「卡脖子」的現實壓力,勢必使國家要大力發展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航空發動機等與世界差距大的產業,同時也要發展高檔數控工具機、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差距較大的產業。此外,2020年突發並在全球肆虐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也將促進醫療、健康等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

二是高校在高教圈內的生存態勢變了。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019年達到51.6%,從而進入普及化階段後,意味著過去20年來通過擴招釋放的生源紅利已基本消失,大多數高校將由「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這一供需角色互換預示著高校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生源緊張問題。與此同時,政府在扶持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上已面臨越來越大的財政壓力。這一態勢以及疫情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的政策趨向,勢必又會使高校與高校之間圍繞生源、辦學經費的強競爭在所難免。

上述變化交織在一起,對行業特色高校的影響直接而深刻。可以預見的是,行業高校已不可能再回到過去,更回不到20世紀90年代以前那種由政府行業管理部門庇護的日子。今後,行業特色高校必將與這個大變革的時代一起,走向一個大洗牌、大改變、大發展的時代。

2.行業高校必須準確識變、主動求變

行業特色高校必須準確識變、主動求變,才能以變應變、有所改變。做到這一點,就要有「做對的教育」的定力,同時還要有「做強的教育」的使命。

談到做對的教育,就是把握正確方向,守住能匹配行業需求的陣地,避免同質化。行業特色高校要思考如何緊扣國家政策導向,布局未來發展,給自己一個理性的發展定位和發展藍圖,同時思考自己在什麼領域、什麼層次上才能獲得比較優勢,是突出「高精尖缺」的產業科技導向?還是重在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應用導向?如果是前者,就要重在凝練學科研究方向,以重大科技項目為牽引,與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協同攻關,並在這一過程中培養能站在行業科技前沿的基礎科研人才和工程科技領軍人才;如果是後者,就要重在立足地方,構建適應行業轉型、與地方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學科專業體系,培養大批「扎得下根、吃得了苦、幹得成事」的專門技術人才。

至於做強的教育,就是敢於迎面仰攻,衝上能引領行業發展的高地,避免內捲化。為此行業特色高校要在整體提升的基礎上集中建設、強化特色,從平原到高原再到高地,最終實現由行業特色高校到產教融通型高校或者學科特色型高校轉型。做到這一點,就要圍繞產業部署學科,再圍繞學科完善專業、課程和教學,形成學科、人才培養與產業的深度捆綁和融合。具體來說,就是行業特色高校要進一步提升主幹學科優勢,強化此類學科的集聚協同效應,打造一個或幾個特色鮮明、服務行業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學科群,同時催生新的學科生長點。比如,醫學行業類院校,就要推進醫、工、理、文的相互融通,發展精準醫學、轉化醫學、智能醫學、信息醫學等醫學新學科。

3.向外發力突破體制束縛,向內改革激發制度活力

行業特色高校要做對的教育和強的教育,就要實現雙方或多方的共建,實現多學科、跨學科的交叉融合,只有這樣,專業群—學科群—產業群才能精準對接,知識鏈—創新鏈—產業鏈才能有效轉化。但現實情況是,無論是共建還是融合都普遍存在力度不夠、深度不足、範圍不廣的問題,其突出表現就是行業特色高校發展與當地發展以及行業需求脫節,同時造成學校辦學經費緊張,學生就業困難等問題。而在校內,所謂的優勢學科未能形成引領效應,支撐學科也未能發揮其補充效應,新增學科發展緩慢。究其原因,就在於行業特色高校難以突破長久形成的條塊分割管理體制、制度慣性以及由此形成的諸多壁壘。為此,行業高校特色實現真共建、真融合,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國家的政策,進行結構性改革,即向外發力突破體制束縛,向內改革激發制度活力。

向外突破體制,主要解決的是多方共建問題。行業特色高校與其他高校、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業之所以難以形成合力,建成真正的大學科、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經費投入、智慧財產權、成果轉化、利益分配等體制性問題難以解決。2017年以來,以政府「放管服」為基調的系列政策相繼推出,賦予高校更多掌握自身命運的空間。高校只要願意嘗試,改變等、靠、要的心態,主動聯繫政府、服務地方,並真正把行業當成客戶,尋找、培育和加固己方與他方的利益交匯點,共建的空間就會很大,共建的模式和方式也會很多。同時,體制問題的解決也是一個互動、摸索和漸進的過程,高校不能等到體制問題完全解決了再來提共建,而要通過共建取得的創新成果自下而上地去推動體制改革。

向內突破制度,主要解決的是學科融合問題。過去片面的評價模式以及相應的資源分配方式,決定了只專注於專和精的行業特色高校很難出頭。當前國家推動的教育評價體系改革,以破「五唯」為著力點,以實績實效為考察點,改變以往重規模輕質量、重研究輕轉化的評價導向。這一政策需要行業特色高校走出舒適區,抓住這次契機,敢於突破常規,推動改革。一是以學科群(大學科)而不是以單一學科或學院為中心,採取靈活的人事制度和「學校—學科」兩級治理模式,力求使群內學科及人員做到真交叉、真合作、真交流;二是改革學校的人員編制、崗位設置、職稱評定、薪酬待遇等相關制度,讓老師不受論文、獎項的羈絆,輕裝上陣,從國家、地方和行業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把課題和論文不僅做在實驗室裡,也同時做在行業企業的第一線。

   (作者:羅志敏,系鄭州大學學科特聘教授)

相關焦點

  • 好提分:教育培訓機構如何做大做強
    別人不是說,教育機構很好賺錢嗎?我不僅不賺錢還總追加投資呢?好提分:教育培訓機構如何做大做強?在整個組織運作過程中,最難規範的是市場,最重要的是市場板塊!不知道你是否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這個時候,你可能會想,既然口碑型機構利潤率高,那我好好的做一家口碑型機構不挺好的嗎?這個想法大錯特錯。接下來用一個例子告訴你為什麼要做市場導向的機構。首先你要知道,利潤率高不代表利潤高。
  • 升學教育趙偉軍:秉承匠心精神,做良心教育的先行者
    2015年升學教育組建技術團隊,開始研發具有競爭優勢的核心技術產品,通過網際網路大數據精準獲取學員的關鍵指標,進而追蹤學習軌跡,有針對性地對學員薄弱環節進行授課,以及更精準和高效地為學員做定製化的課程服務及產品開發。二是優秀的教學產業體系。升學教育相信長期價值,堅持用匠人精神做產品、做產研、做服務。
  • 李忠俊:不拘一格攬人才 因材施教做教育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推進南山成為廣東省首個教育強區 歷任南山區教育局副局長、局長,推進南山成為廣東省首個教育強區,2002年退休。 40年來,深圳教育跑出了改革開放中令人驚嘆的特區「加速度」。跟隨深圳的發展步伐,南山教育同步崛起,不僅是廣東省首個教育強區、首個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更是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
  • 做一名教育守望者是幸福的!
    做一名教育守望者是幸福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真正做到敬業、勤業、創業、樂業,就應該明白差距、找準定位,當好一名教育守望者。做教育守望者,要求我們要有前瞻的眼光、創新的精神,不人云亦云、不唯書唯上,突破陳規的束縛,培育出學術奇葩。做教育守望者,還要求我們「在淡泊中堅持,在天下沸沸揚揚時沉默」,以一顆澄澈透明之心守望師道尊嚴。教育是塑造靈魂的事業,只有以人格培養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才能透過喧囂和浮華,留教育一方淨土,留學生心靈一片純淨。以自身獨特的善,為社會擎起一片道德的晴空。
  • 線下教育如何做數位化轉型?
    ,學生受到老師和班級紀律的約束,學生學習氛圍和學習專注力強,減少學生開小差的行為。,但這個既是優點也是劣勢,從優點來說由於教培機構的地域性質,讓教培機構更加注重教學質量,因為在某個區域內的口碑要遠遠大於廣泛的營銷推廣活動,因此做好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果,讓區域內的受眾者切實獲得提升,並帶動學生的鄰居,朋友,同學來進一步報名是線下教育機構的。
  • 培養出30%世界五百強CEO的印度教育真的比中國教育強嗎?
    印度教育體系和中國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培養出30%世界五百強CEO的印度教育一定比中國教育強嗎?今天小編就結合戰地記者周軼君執導的紀錄片和大家一起走進印度,體驗《他鄉的童年》。 印度是一個資源非常匱乏的國家,當正確答案不可行的時候,要想辦法解決,能夠解決20%也是好的。不過Jugaad也有一個缺點就是有時候解決了20%的問題又創造了另外20%的問題,這也是後話了。 Jugaad文化也在印度教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基本上沒有標準答案。
  • 樂課力教育:守護白血病學員夢想,做有擔當的教育企業
    (圖1:樂課力教育工會委員會主席潘華老師、樂課力教育副總裁安陽老師專程前往校區對智翎小朋友進行表彰。出於隱私考慮,面容做部分遮擋。)智翎本是一個活潑好學有夢想的小男孩,生在上海一個普通工薪家庭。(圖2:在樂課力教育分校區,老師與智翎及其家長親切交流。出於隱私考慮,面容做部分遮擋。)
  • 南通教育:「強富美高」
    這,是對南通教育「十三五」改革和發展的最好褒獎。五年來,全市教育系統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引領發展,南通教育的質態發生著格局性變化。新理念指引下,南通教育更「強」了。持續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綜合實力更有分量。最近一次全省教育現代化監測顯示,南通綜合得分92.12分,較上年度增加2.19分,保持全省前列。
  • 眉山青神教體局抓牢基地實踐教育,做實勞動教育
    中國網8月11日訊(劉妮)為全面落實《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眉山市青神縣教育和體育局三舉措抓基地實踐教育做實勞動教育。青神縣教體局「抓基礎強功能」,先後投入5300餘萬元建成學道街教育實踐基地和西龍教育實踐基地、眉山市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
  • 郴州吳春生:用心做人民滿意的教育
    「我是四裡人,我來這裡當校長就是為了把家鄉的教育做好,辦家鄉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他在2016年下期擔任桂陽縣四裡中學校長與老師們見面的第一次會上說的話。三年多來,他堅守著自己的這個信念,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地為家鄉的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 海外哪個國家的教育比較強?愛爾蘭教育怎麼樣?
    那麼在海外留學國家的選擇上,哪個國家比較強?愛爾蘭的教育實力又怎麼樣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5月28日,美國《紐約時報》引述匿名官員的話稱,美國政府計劃取消「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屬大學有直接關係的」數千名中國研究生和研究人員的籤證。這一計劃可能會對至少3000名中國學生產生影響。雖然3000不是一個大數目,但這不是唯一的「壞消息」。
  • 南懷瑾: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我們接受近半生的教育,很多時候只想求一張能讓自己安生立命的文憑,卻忽略了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做人,要先學做人,再來汲取知識,因為一個不懂得做人的人,即使上知天文下至地理,那麼他也永遠都活在黑暗裡。正如著名教育家、詩人、國學大師南懷瑾所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 米樂明星 | 馬陽:做教育,就是將心比心
    做教育,就是將心比心,一定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寶貝,我對孩子有沒有上心,孩子和家長都是能感覺得到的。談到自己是如何與語言這門藝術結緣,馬陽老師表示自己一開始是很害羞,很不自信的人。另外我們還會讓孩子去閱讀,增加自身的知識修養,其實學戲劇表演就是做一個雜家,什麼都要了解一點。「小編覺得可能正是因為什麼都要了解一點,所以做主持的老師們總是有一股「腹有詩書氣自華,胸懷若谷人如玉」的氣質。」大部分家長把孩子送到這來學習,最主要的就是想解決孩子不自信的問題,我見過太多太多不敢表達,不愛說話,上課第一天躲在爸爸媽媽後邊。
  • 【GET2020】淘寶教育鄭禮順:要打通底層消費者池,做全鏈路多場景觸達
    假設一個場景下,在我們在一年單、兩年單中還是把更多的精力花費讓銷售去促進客戶購買的環節的時候,我們競爭對手已經通過消費者運營在線化前置性做了很多運營場景,在興趣環節,在認知環節已經提前種草,提前讓用戶對它產生強的感知。這種運營的結構動作,我們該如何應對?教育行業,特別是K12行業有著非常強的特性,我們消費者決策周期是非常長的。但是一旦決策之後,我們想讓它做遷移的成本是非常大的。
  • 鷹視教育:用心做教育,讓有溫度的教育永遠「在線」
    「用心」是一種自我要求,一種責任,一種負責的態度,更是一種全力以赴的執著作為一家在線教育企業,最值得「用心」的地方在哪裡?在教學上,在服務上,在學員身上。一、用心於教學升級在線教學手段。鷹視教育引入AI、大數據技術,開拓PC端、微信小程序、手機AAP等平臺,實現全場景覆蓋。提升在線教學質量。
  • 教育出版的未來是做服務型公司
    總體來看教育出版市場下行、營收下滑的態勢不可避免。我們要從兩方面去看市場的新變化。一方面,以往很難被接受的數位化產品現在有了機會,這將提高企業的數位化程度和營業收入;另一方面,對數位化不友好的反饋也在急速增加,教學平臺在大規模使用後暴露出很多問題,如用戶的學習習慣不好、伺服器故障、帶寬不夠等。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 教育的本質(五):教育,要古為今用;教育,要洋為中用
    十一、教育,要古為今用在對教育本質的探索上,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私人教師——孔子,走在了這個時代和這個世界的前面,提出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止於至善。」
  • 徐濤:做充滿中國自信的國際教育
    論壇以「雲生態·話未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焦教育行業,表彰先進典型,研討教育發展新變革,把脈教育發展新方向。北京朝陽凱文學校校長徐濤就如何處理引進國外教育理念和培養中國人才的關係做了分享。  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中國人才培養理念有很多相同之處,今天的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中國的很多教育理念和世界也是同步的。做充滿中國自信的國際化教育,顯然我們的元素裡面世界元素不可或缺。
  • 在大鵬教育學習一門愛好,做一個有趣的人
    很多人在大鵬教育學習興趣課程,他們或是追求自己兒時的夢想,或是為了學習技能,或是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總之,他們在大鵬教育,日子過得充實且有趣。還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有時間追劇不好嗎?幹嘛非要學習一門愛好。
  • 感恩節:做父母的要學會感恩孩子,中國父母都缺一堂感恩教育課
    這一幕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我腦海中卻回想著一位做教育的朋友說過的話:「中國父母都缺一堂感恩教育的課!」好像我們經常向孩子索取,卻忘了,感謝他們。形式上的讓孩子懂得感恩,我們家長自己呢,又做到了多少?什麼是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