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之所以被稱為世界最高水平的籃球聯賽,不僅因為他們擁有世界頂級的球星,而且他們的籃球規則也一直引領著世界籃球規則的完善。作為一個硬核的籃球迷,今天我們來聊一聊NBA中那些各種關於時間的違例,看看你知道哪些呢。
3秒違例。3秒違例分為進攻三秒和防守三秒兩種違例。被吹罰進攻三秒後需要交換球權,防守三秒則會吹罰一罰一擲。什麼是進攻三秒呢?簡單粗暴地說,就是不允許進攻方球員呆在三秒區內超過三秒。當然具體這裡的三秒這個時間並不絕對,規則是為了杜絕內線扎堆,一般情況下就算超過3秒,如果球員有明顯地離開3秒區的意向,裁判是不會吹罰的。
而防守三秒則要稍微複雜一點,如果防守球員處於三秒區內,且與自己一臂距離的範圍內沒有進攻球員超過三秒,則被視為防守三秒違例。理解起來也很簡單,NBA鼓勵積極防守,而又不希望防守球員擁擠在內線,所以防守球員始終跟防進攻球員。有萌新球迷有誤區,認為國際籃球沒有三秒違例,其實不然,國際籃球沒有規定防守三秒,但對進攻三秒也是有規定的。
提到三秒違例,就必須聊聊三秒區。三秒區經歷過兩次擴大,最初的三秒區寬度為6英尺(1.83米),直到籃球教皇級別球員喬治·麥肯出現,NBA為了限制麥肯,被迫擴大了三秒區,三秒區因此變為12英尺,整整擴大一倍。第二次則是因為上古神獸張兩萬,張伯倫單場100分,55籃板等非人類行為讓聯盟繼續擴大三秒區,於是三秒區擴張至16英尺,擴張部分就是原三秒區兩邊的矩形邊框,至今仍然保留。而經過兩次擴張後的三秒區就是人們今天熟悉的三秒區了。奧尼爾對三秒違例的影響是NBA修改了關於防守三秒的規則,但NBA沒有因為奧尼爾擴張三秒區,這也是很多新球迷的誤區之一。
5秒違例。5秒違例對於很多球迷而言接觸相對較少,畢竟在自己小區打球時3秒違例都幾乎沒人關注,更別說什麼五秒違例了,五秒違例在NBA中其實也很少被吹罰。在NBA中,5秒違例其實有很多種,最著名的一種就是因為「大屁股」巴克利所規定的背身5秒違例。規則規定,在罰球線延長線以下時,進攻球員不能用背身或側身對籃筐超過五秒,簡單地說就是不允許球員用屁股對著籃筐超過五秒,因此此規則又被戲稱為「屁股規則」或「巴克利規則」。這條違例主要是為了限制那些類似巴克利這樣的球員通過超級發達的臀部進行得分。當然,巴克利的屁股在整個NBA歷史上都實屬罕見,再加上現代籃球更加追求投射和球的運轉,所以「巴克利規則」也很少有球員觸犯。
另外,在NBA中還規定了兩種五秒違例,分別是發球五秒違例和罰球五秒違例。其中發球五秒更為常見,規則要求發球球員必須在五秒內將球從界外發進場內。這一規則讓很多發邊線球的球員都栽了跟頭,有的球員長時間發不出球導致五秒違例,而有的球員則是擔心五秒違例倉促發球導致被搶斷。罰球五秒違例則是規定罰球球員必須在接到球後五秒內完成出手,這一規則主要是保證比賽的流暢性,在籃球比賽中極少被吹罰,讓有不少球迷覺得罰球沒有時間限制,小編在NBA2K的各種版本中都嘗試過罰球長時間不出手,都被裁判吹了哨子。最後,在FIBA中,還規定了球員在被嚴防時,必須在5秒內傳球,投籃或者運球,否則也會觸發五秒違例。
8秒違例。對於這個規則很多球迷都很熟悉,規則也很簡單,要求進攻球員在8秒內將球從後場帶到前場。這個規則在NBA和FIBA中規定相同,如果在進攻球員帶球的過程中被對手犯規或者腳踢球等,進攻球員可以獲得新的8秒,而如果球是被破壞出界,則進攻球員之前消耗的時間也需要計入8秒內。因為這個規則,所以出現了全場緊逼,全場領防等防守戰術,這個規則在NBA中也比較常見。值得一提的是,在著名的籃球動漫《灌籃高手》中,規則規定的是10秒違例。這其實並不是灌籃高手中設定不準確,在2000年以前,籃球規則確實是規定了10秒違例,不過為了增加比賽節奏,在2000年統一將10秒違例修改為了8秒,而在修改這條規則時,灌籃高手早已經完結了,所以動漫中的仍然使用的是10秒違例。
最後一個關於時間的違例就是24秒違例了,這個小編就不過多介紹了,相信就算是只看過幾場球的球迷也對24秒違例有正確的認識。這裡只提一點,24秒違例被視為籃球史上最偉大的規則創新,發明24秒違例的丹尼·比亞索內也因此入選了籃球名人堂。
以上就是關於籃球中各類時間違例的知識。有沒有讓你對籃球規則有更新的了解呢?籃球規則發展到今天已經趨於完善,有的規則幾乎拯救了這項運動,有的規則讓籃球更加富有競技性。作為球迷,我不僅熱愛著這項運動,也被這些規則背後的智慧折服。
原創不易,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