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金淼
編輯 | 許悅
1
8月24日,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發現世界上首個確認被新冠病毒重複感染的病例。
該病例於今年3月首次感染新冠病毒,4月14日,在兩次核酸檢測陰性後康復出院。今年8月,該病例經英國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後接受核酸檢測時,核酸檢測呈陽性,因此接受住院隔離。但此次感染後,病例體溫及其他指標均正常,住院期間的核酸檢測發現其體內的病毒載量不斷下降。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表示,對比該病例在第一次感染和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樣本基因排序,兩個樣本中的病毒基因組存在顯著差異。根據病毒學分類研究,第一次感染的病毒株接近今年3-4月在美國或英國收集到的病毒株,而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則同7-8月在瑞士和英國收集到的病毒株最為接近。
此前,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金冬雁教授曾認為人體對抗病毒產生的免疫反應,將會使得至少6個月、一年內不會再感染,但此次病例兩次感染間隔4個月,金冬雁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此次發現顛覆了以往的認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發生二次感染是很不可思議的。」
但同時,金冬雁也認為,這使得未來新型冠狀病毒或許會像社區性獲得性的人類冠狀病毒,後者兩次感染間隔多在一兩年間,人類無法獲得持久免疫力,並且病毒在人類中循環發生,感染常年存在,不需要動物宿主參與。
此前,雖然國內都有「復陽」病例出現,但是金冬雁指出「復陽」同二次感染存在本質不同。「目前學界共識是,『復陽』病例是指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病毒清除過程中、在恢復期,有病毒的碎片掉落,而不是活性的病毒,這些人沒有感染性。」
而此次的二次感染的病例,兩次感染的新型冠狀病毒不同毒株存在24個不同的核苷酸,從病毒基因組上看屬於不同的基因分支。
《科學》雜誌援引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顧教授杜啟泓觀點,認為該病例證明至少一些患者對新冠病毒沒有終身免疫力。
新冠疫苗是通過誘導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夠結合新冠病毒的抗體和細胞,從而實現預防感染的目的。因此,該病例一經公布後,大眾也產生未來疫苗是否能夠產生終身免疫的疑問。
金冬雁表示,該病例二次感染僅為無症狀感染,沒有發展為重症患者,已經顯示出前一次感染後所產生的抗體產生了一定的保護作用。「即使毒株不同,但是抗體仍然能夠識別,產生交叉反應。」
而其認為此次發現雖然會對疫苗及中和抗體的研發產生一定影響,但同時也提示,未來如果疫苗、中和抗體能夠產生一定的保護水平,也在接受範圍內。「如果接種疫苗後,再次感染時是無症狀,或者沒發展成重症,那麼新冠肺炎可能就成了普通感冒,就不必這麼嚴防死守了。」
此前,美國也降低了新冠疫苗的研發標準,不再要求完全防止症狀發生,而是避免感染後產生重症。
「現在的問題是,此次的二次感染是不是一個特例,它的發生率是多少。這些我們還不知道,也是我們需要繼續去研究的,同時這件事也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