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真沒想到,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小鄉村裡!造化弄人,否則現在的泰和一定會更輝煌!
談起211、985大學,有部分人就認為(我也是其中之一),江西省內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省內只有南昌大學這一所211大學。其實江西歷史上有一所亞洲排名第七的世界名校——國立中正大學,也是江西省歷史上的第一所有名的大學。
1940年的國民政府教育部撥款一百萬給江西,命江西省組建「國立中正大學」,以此來改變一下江西省一直沒有綜合大學的現狀。學校的名字來源於「大中至正」,「中國植物學之父」胡先驌博士,他是江西人,時任該大學的校長。
學校最初設:文,工,農三院九個系,在校長胡先驌的努力和感召下眾多江西籍學者,在愛鄉愛國的熱忱之下,紛紛放棄原有優越的工作條件報效鄉梓來正大任教,幾年後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國立中正大學又在贛縣設立了分校。
短短幾年她就發展到「世界第15」,「亞洲第7」的規模,隨著時間的流逝,曾經的「江西名校」和其他「國立大學」一樣有的被拆分,有的則只能在歷史裡看到他昔日的輝煌。
1940年 (民國29年),日軍已經攻佔了江西省省會南昌,江西省政府被迫陸續遷至泰和縣作為臨時省會,同時也在江西泰和縣城旁的杏嶺村成立了國立中正大學。
所以,這所大學曾與泰和大有關聯,一個曾做過江西臨時省府的小縣城。
許多人並不知道真相,國立中正大學居然曾經是泰和出來的大學,就在泰和縣城旁的一個小村——杏嶺村,還是綜合性大學,比「井大」不曉得早幾多年!1949年才改名叫「南昌大學」。
為什麼會在村裡成立一所大學呢?因為當時正值抗日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汪精衛在南京成立汪偽國民政府。太平洋戰場尚未打響,中國在東亞孤軍奮戰,大半國土已淪陷於日寇之手……隨即,江西省政府被迫陸續遷至泰和縣作為臨時省會。
有史料記載,國立中正大學是中華民國時期創建於江西抗戰後方泰和縣(民國29年,日軍攻佔南昌後,江西省政府被迫陸續遷至贛中的泰和,並成立臨時省會)的杏嶺村,還是一所綜合性大學。
校名取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在不平靜的時代大背景裡,正大師生的勤勉奮進,使正大成功躋身於民國一流學府的行列,為當時全國19所國立大學之一,並被譽為「民國發展最為迅猛的國立大學」,諸多學科還列為民國時期學界之翹楚。
1945年8月15日 (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國立中正大學隨即便遷往了南昌的望城崗。
1949年9月,國立中正大學才更名為「南昌大學」,學校仍為國立綜合性大學,直屬中南教育部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