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0中國雲網絡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就未來網絡發展趨勢與前景進行了分享。劉韻潔表示,未來網絡正向開放化、白盒化、雲化、SRv6方向發展,未來端到端能力、可編程能力將進一步完善。
隨著信息技術的更新迭代,網際網路憑藉著低成本和高連通性,顛覆了電路調換技術,在消費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目前,網際網路開始從消費領域進入到實體經濟,在要求海量連接的同時,也要網絡具備確定性服務質量的能力,『盡力而為』的傳統IP網絡架構會面臨巨大的挑戰。」 劉韻潔講道。誠如,5G/B5G的大帶寬、低時延、海量連接三大業務場景對未來網絡架構提出了新的需求,若提供不了確定性的網絡能力,5G在垂直行業中很難產生「殺手級」的應用。
因此,未來網絡要適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每個行業、企業、用戶,甚至未來每個應用都需要定製化網絡,運營商需要從傳統賣帶寬,轉變為提供定製化的網絡服務能力,將全網利用率從50%提升至90%。
基於此,面向網絡2030重大機遇,劉韻潔提出「服務定製網絡(SCN)」體系架構,通過該架構來改變傳統網際網路TCP/IP協議、路由器技術僵化和不可控問題,可實現對設備、協議、路由編址等的靈活編程和服務定製,以滿足實體經濟對網絡不同服務質量的需求。
如何實現服務定製網絡呢?劉韻潔提出以下四點關鍵技術。
一是網絡作業系統。網絡作業系統是未來網絡大腦,正成為全球新一輪的競爭制高點,亟需把握歷史性重大變革機遇,構建全場景、全兼容、高性能的網絡作業系統。劉韻潔介紹道,未來網絡實驗室研發的大網級網絡作業系統(CNOS)是基於微服務架構大網級作業系統,具有實時狀態感知、資源智能調度、業務按需服務三大功能,應用於骨幹網、城域網、數據中心、邊緣、多雲等多個場景,目前已在中國聯通A網(400+個城市、1100+個節點)、中國移動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等場景穩定運行。
二是可編程網絡(白盒設備作業系統)。由於傳統網絡設備接口封閉,技術演進與升級周期緩慢,難以適應新型網絡技術發展。據悉,AT&T、思科等正在積極布局白盒網絡設備,來進一步提高網絡快速演進能力。劉韻潔稱,骨幹、邊緣白盒化已成為未來運營商網絡重要演進趨勢,已初步形成覆蓋晶片、ODM、硬體、軟體的完整白盒網絡生態。
三是確定性網絡。未來網絡實驗室已聯合華為成功進行了DIP試驗,在北京—南京千公裡級別試驗環境中,驗證了DIP在大網上的確定性轉發能力,抖動可被控制在百us級甚至以下,為工業遠程生產控制、遠程手術等業務提供骨幹網絡的確定性轉發保障。
四是雲網融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僅有40%的企業上雲。究其原因,劉韻潔表示目前企業上雲的環境不夠友好,很多上雲用戶需要上多個雲。因此,實現多雲互聯和雲邊一體化,將雲變成可共享的網絡資源,網絡也成為雲的組成部分,同時,未來5G/B5G核心網向開放化、虛擬化、軟體化、服務化的方向發展。
此外,劉韻潔指出,隨著雲計算和邊緣計算發展,未來將實現雲集成網絡(Cloud Integrated Netword),有機融合雲計算與邊緣計算。邊緣計算將成為雲計算的「緩存」,服務於大帶寬低時延的業務需求,大規模邊緣計算協同雲計算的分布式雲。
最後,劉韻潔透露道,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牽頭承擔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未來網絡試驗設施(CENI)項目,目前已經覆蓋40多座城市,建設了130多個邊緣網絡,完全採用全新服務網絡架構,白盒設備和大網作業系統支撐。除長三角和大灣區,已經開通了服務定製網絡外,京津冀、膠東半島、成都、重慶等區域也在規劃中。
END
作者:田小夢
責編/版式:小羽絨
校對/審核:範範
監製:劉啟誠